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在法国外交部大厅开幕。
以处置战败的德国问题为中心议题的巴黎和会规模之大,是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会议,还有庞大的随从队伍。从专家、学者到译员、秘书,从速记员、打字员到士兵、警卫应有尽有。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就达1300人之多。一时间,巴黎热闹非凡,酒会频频,舞会不断,讲排场的巴黎倾全力应付和会。而在酒绿灯红之后却是强权政治、肮脏交易。
巴黎和会
参加会议的27国被分成四类。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享有“整体利益”;中国、巴西、比利时、希腊、英国的自治领属第二类,只能出席讨论与他们有关的问题的会议,即仅有“局部利益”。第三、第四类国家的权利更小,形同摆设。苏俄被拒之门外。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也不许参加会议。大会的真正主宰是“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美、英、法、意、日等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实现大国野心,在这个实际上是分赃的和会上各怀鬼胎、勾心斗角,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凭借其战后雄厚的经济、金融实力,意欲争得在欧洲及全球的霸权。英国不甘心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的衰落,便使尽浑身解数保持它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它的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日不落”帝国的版图。法国为了建立欧洲霸权,竭力要削弱自己的世仇——德国。意大利企图争得地中海东部的霸权。日本争霸的重心则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会前就推测:“从各方情形看来,和会不久势将成为扰乱不安的场所。”事实印证了这个预言。一次,威尔逊总统的亲密顾问豪斯上校问会议进展如何,威尔逊回答:“好极了,我们在一切问题上各执己见。”在争吵中,一些国家的代表甚至不顾首脑的身份,抛弃外交家的风度,撕破脸皮大干了。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交替使用奉承与威胁的手段,而且不惜以装腔作势地退出会场的行动相要挟,不料没人理会,只得没趣地又从原门回来。不可开交的争吵使会议开得杂乱无章,甚至分不清正式记录和非正式记录。
巴黎和会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国际联盟问题、德国疆界问题、德国的赔款问题、阜姆问题、山东问题。对于中国的山东,三巨头决议将原德国的所有权益给予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卑劣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燃起了熊熊的“五四”烈火。列强们虽矛盾重重,可在一点上是统一的——反对苏俄。巴黎和会成了武装干涉苏俄的指挥中心。
经过列强们5个多月的争吵,终于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德国代表被召来之后,没有任何争辩的权利,被迫签字。德国外长勃洛克道夫·伦卓说:“大家要我们承认唯有我们应负战争的责任。我本人如果这样承认,那就是我在作欺人之谈。”
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共440条,第一部分为国联盟约,以后是对德和约。和约对德国在领土殖民地,军事、赔款等方面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通过和约,德国的领土减少了1/8,其中包括铁矿的65%,煤矿的45%,人口减少了1/10。德国的殖民地被列强们以委任统治的方式重新瓜分,德国的陆军被减至10万,德国还要在丧失赔偿能力的条件下承担巨额赔款。和约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产物,列宁称之为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德国人民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分子有了煽动复仇主义的口实。
通过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了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获得了萨尔矿区15年的开采权,并将得到大批赔款。英国获得了原德属东非的大部分(坦噶尼喀)的统治权及德国的赔款。老牌外交家克里孟梭,劳合·乔治纵横捭阖于和会之中,颇有收效。相形之下,学究气过重的威尔逊略为逊色,美国所获不多,因而美国参议院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在这个回合中,美国暂时失利。
凡尔赛和约连同其后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没有造就威尔逊所鼓吹的“永久和平”,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