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悍然出动58个师、2500辆坦克和2000多架飞机,全线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可是,紧接着出现的,却是一个离奇的战争局面:除了海上有激烈的战斗外,在法德边境上,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静坐对峙长达8个多月。
9月1日上午,波兰政府通过驻伦敦大使将德国入侵一事正式通知英国政府,并请求根据条约立即给予援助。当天下午,波兰向英法提出十万火急的要求,希望派飞机轰炸德国的空军基地和西部工业区,以便稍微分散一下德国空军的进攻力量。可是接连几天,波兰大使求见英国首相张伯伦都未成功。
9月3日,英法虽然对德宣战,政治上履行了对波兰的保证诺言,但对波兰根据条约提出的求援要求,既未及时响应,也未明确回答。
波兰军事代表团到达伦敦后无所事事地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军参谋总部的接见,波军代表要求英国空军开始行动,立即供给波军急需的弹药,这些要求一个也没有得到满足。
法国对波兰的保证比英国更为明确具体,1939年5月9日法国参谋总长甘末林与波兰陆军部长签订的军事行动议定书规定,一旦波兰遭到德军攻击,法国空军应立即行动,保证派出60架飞机轰炸德国的目标,其活动半径为1500千米,陆军在宣布动员令后3天开始行动,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从总动员开始后第十五天起,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发动攻势。在谈判中波兰副参谋总长雅克林兹上校问到法国能够派出多少部队参加这一进攻,甘末林告诉他说,法国届时大约可派出35~38个师。可谓信誓旦旦。
可是实际上,无论英国还是法国,对波兰均未提供任何援助,除了对德宣战外,未敢多走半步。当时德军大部分主力投到波兰战场,西线只有23个师防守齐格菲防线,而英法拥有110个师,具有压倒优势,可是英法的百万大军却静静地坐在马奇诺防线的工事里面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盟国被敌人消灭。法国甚至要求英国空军不要轰炸德国,以免法国境内遭到报复。在德国西部边界两边,双方的军队在彼此的射程范围内毫无遮掩地走来走去,各干各的事。德国人在铁路上起卸枪炮和辎重,法国人并不去打扰他们,每天数着从莱茵河右岸通过的德军列车,而这些军车距离他们只不过500米。德军只要竖起“我方不开枪”的标语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进行作业。直到12月9日宣战3个多月以后,英军才第一次有了伤亡——一个出外巡逻的班长被流弹击毙。整整半年多,“西线无战事。”人们把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为“奇怪的战争”。
奇怪的战争是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带来的后果。张伯伦对波兰的保证本是虚张声势,并无认真的军事上的准备做后盾。早在1939年春,英法总参谋部就援波问题达成了协议,认为“波兰的命运将取决于战争的最后结局,而不取决于我们能否从一开始就减轻波兰所受到的压力”。德国的入侵,这种虚张声势的保证被戳穿,绥靖政策完全破产,英法虽然被迫宣战,但除了进行海上封锁以外,既没有援助波兰的应急计划,国内也未作好战争准备。张伯伦从任财政大臣到首相,对军备历来很不重视,当德国军事预算每年达到10亿英镑的时候;英国每年才花费2000万英镑。1939年,眼看战祸将临,但由于认为战争的头一个回合将是法国对德国,英国的战备工作既缓慢又缺乏效率;4月通过征兵法案,到战争爆发时,欧洲大陆还不见英国部队的踪影,刚刚组建的4个师,直到10月才抵达法国,此时波兰战事早已结束。
波兰灭亡以后,英法虽然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并在军事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战争准备和牵制活动,以孤立和打击德国,但并未完全放弃绥靖政策。特别是苏芬战争爆发以后,张伯伦和达拉第利用舆论对芬兰的同情和对苏联的仇视,妄图重新复活绥靖政策,对苏联展开了广泛的诬蔑宣传运动,极力动员英法人民及世界舆论进行反苏战争,以开辟新的战场,分散德国对西线的注意力。苏芬战争结束以后,英法的绥靖幻梦彻底破灭,达拉第政府因此倒台。英法面对德国即将到来的进攻,不得不决心迎战了。3月28日在伦敦召开的英法最高军事会议上,张伯伦提出必须立即执行“皇家海军”作战计划,并在挪威海域布雷以截断德国的铁矿石供应。可惜的是为时已晚,如挪威领海布雷计划,早在1939年9月29日就已提出,英国内阁曾一致赞同,后来由于芬兰战争影响又撤消原议,等到张伯伦下决心时,希特勒已抢先一步了。奇怪的战争终因德国进攻挪威而告结束。英法玩弄的假战争,最后把自己拖入一场真战争,并不得不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