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丰富多彩的风俗(奇妙的大千世界)
3000800000065

第65章 放风筝放晦气的习俗

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这中间还包括着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

大家知道,风筝因形如鹞鸢,又叫“鹞子”。据史载,始于春秋战国,能匠鲁班首创“木鸢”,“乘之而飞”,这是我国最早的风筝。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上竹梢,风入竹梢,声如筝鸣,才开始叫“风筝”。风筝到了明清两代,在民间都十分盛行。

牧童放风筝

原来,放风筝一开始和原始宗教活动密切有关。在过去还长期处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更不明白造成人类痛苦贫困的社会根源,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这种信仰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放风筝上也有所寄托。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愿望。

因此,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又产生了忌讳习俗,即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这种风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

“放晦气”的风俗,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如我国的邻邦朝鲜在每年风筝节中,人们把自己的苦恼一一写在纸做的飘带上,然后缚在风筝上。当风筝飞上天空后,他们就把放风筝的绳子割断,风筝随风飞走了。人们认为自己的苦恼也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