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论述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关系的理论,于20世纪初由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后经许多物理学家一起对它进行发展和完善。此理论由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部分组成。狭义相对论于190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于1916年完成。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
爱因斯坦19世纪的物理学中并存着两套理论:一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古典力学,一是研究光线的电磁学。古典力学的理论基础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的力学理论也是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之上。古典力学中提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空间”,也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而电磁学则提出,光是在绝对静止的“以太”中传播的。当人们运用古典力学解释光的传播等问题时,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而对经典时空观产生了新的疑问。爱因斯坦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同时从两个原理出发,来重建物理理论,提出了物理学的新的时空观,创立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给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下的运动规律,并揭示了质量与能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得出了质能关系式E=mc2。这项成果对研究微观粒子具有极端重要性。因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有的接近甚至达到光速,所以研究粒子的物理学离不开相对论。空间不只会被物体改变,同时,如果没有物体,空间就不存在。爱因斯坦又适时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大预言是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向红端移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第三大预言是引力场使光线偏转。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场是太阳引力场,爱因斯坦预言,遥远的星光如果掠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一点七秒的偏转。1919年,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鼓动下,英国派出了两支远征队分赴两地观察日全食,经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最后的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一点七秒的偏转。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正式宣读了观测报告,确认广义相对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会上,著名物理学家、皇家学会会长汤姆孙说:“这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最重大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爱因斯坦成了新闻人物,他在1916年写了一本通俗介绍相对论的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到1922年已经再版了40次,还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