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3011000000012

第12章 以大局为重不较私利(1)

举贤重能不计前嫌的鲍叔牙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

——蔡锷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亦称敬仲安徽颍上人,是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辅佐齐国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采取外交的主动权。

他秉政3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所以有所作为,除了自身的才干外,同鲍叔牙能够知人并无私地举贤荐能有关。管仲与鲍叔牙年轻时就是诤友。两人共同经商,分配盈利时,管仲私自多拿了一倍于鲍叔牙的财物。别人不平,鲍叔牙说,这不是管仲贪财,是因为他家里贫穷。两人一起领兵打仗,鲍叔牙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管仲却冲锋在后,退却在前。别人议论,鲍叔牙说,这不是他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鲍叔牙这种宽以待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己的谋士,而鲍叔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鲁国去了,公子小白也带着鲍叔牙跑到了莒国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他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驰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待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呵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己的事情,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驰。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候,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是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朋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佐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地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大公无私不较私利的祁奚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宋)陆九渊

祁奚,字黄羊。本是晋国公族,姬姓,他的本名似应叫做高梁奚。但因其采地(食邑)封在祁邑,所以,以地名为姓氏,史称祁奚。他有着丰富的为臣经验,治世谋略,滋养了良好的以国为重,不挟私见、私怨的良臣品德。祁奚是春秋中叶晋国的著名大夫,以“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仇”,为国举荐贤臣良仕而饮誉天下,名垂青史。

祁奚所处的时代,是周天子一代不如一代,无力统驭天下,大权旁落的时代;是“春秋无义战”,大国争霸,强者为伯,挟天子令诸侯的时代;也是晋文公称霸中原后,其子孙后代政治上无所建树,朝政日趋腐败,晋国面临危机日重的时代。恰在这时,荒淫奢侈的晋厉公死于非命,晋悼公临位。悼公立志要复兴文公霸业,重振晋国国威。他重整吏治,调整百官,任贤用能,久以贤良称著、无私饮誉的祁奚,遂被推任为中军尉,以羊舌职为其辅佐。3年之后,年逾半百的祁奚,觉得自己年老力衰,精力不济,恐有负国家希冀,阻塞贤才仕途,便以年迈告老,请求悼公另选良臣。

悼公见他辞恳言切,便准他告老并请他推荐继任者。于是,祁奚举荐了解狐。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解狐与祁奚有私仇,悼公遂问:“解狐不是与你有仇吗?”祁奚答道:“公是问我谁可以胜任此职,又没有问我他与我有仇否!”然而,解狐尚未到职,便一命呜呼。悼公请祁奚再行举荐。祁奚这次说:“祁午可以继任此职。”悼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么?”祁奚坦然回答:“公让我推荐的是适合此职之人,又没有问他是否为我的儿子!”没过多长时间,任中军尉辅佐之职的羊舌职死了。悼公又请祁奚举荐合适人选。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悼公对祁奚所荐之人,统统给以录用,于是,两个儿子,分别接替了两个老子的职位,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佐。

事后有人对悼公说:“择臣莫若君,择子莫若父。祁午自幼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成年后,和安而好敬。每临大事,镇定自若,非义不举。他父亲举荐他是对的。”鲁国的孔子得知此事后,赞扬说:“祁奚是个善于举荐贤良的能臣啊。他推举仇人,不是为取媚于天下;举荐儿子,不是因为偏爱己私;举荐辅佐,也不是结伙营党,完全是为国荐贤,唯才是举。”公元前557年,悼公去世,平公登基后,即擢祁奚为公族大夫。

平公六年(前552),范士丐为正卿主持国政,驱逐公族栾盈,杀羊舌虎,囚禁羊舌肸(叔向)。乐王鲋去监狱探望,见到羊舌肸,告诉他说:“我要为你对平公说情,请他释放你。”羊舌肸拒绝说:“这事必须请祁奚大夫!”羊舌氏的家臣问羊舌肸说:“乐王鲋是晋侯的随臣,他愿为你向晋侯求情,肯定能够成功。为什么还一定要请祁奚?”羊舌肸说:“乐王鲋从不敢违抗主公的意愿,他的意见晋侯不会采纳的。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他不会独独遗弃我而不顾。”果然已经告老休息的祁奚,听说羊舌肸因兄罪被囚,立刻乘坐“传车”由祁直奔晋都拜见范士丐说:“《诗经》说:‘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子孙孙永远保持它。’《尚书》说:‘智慧的人有谋略训诲,应当相信和保护。’羊舌肸长于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他是国家的柱石,即便是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也还要赦免,以此来勉励有能力的人为国家效命。现在一旦因兄罪而得祸,便要被处死,难道不会使人困惑吗?鲧被流放而死,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放逐太甲,后来又做了他的宰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他;管叔、蔡叔因叛乱而被杀,其兄周公却能辅佐成王,匡复天下。现今羊舌肸却要因其兄羊舌虎有罪而被囚被杀?你要做善事,谁敢不努力,多杀人干什么?”范士丐听罢祁奚之言,面露喜色,送祁奚乘车而去,然后释放了被株连的羊舌肸。出于公心的祁奚虽然拯救了羊舌肸,却并不与之相见,直奔家乡。羊舌肸获释后也没有告诉祁奚,以示感谢,而是直接去朝见晋侯。这就是先有不隐亲仇,为国荐贤;后而不图恩报,为国保贤的晋国鲠臣祁奚名载史册的二三事。用祁奚的所作所为,鞭策教诲每一个身负国事的后人,至今看来仍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我们为古人树碑立传,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以史为镜,以正为本,不图虚名,不事浮华,有功不居,有过必改,成为一个踏实务实,德行兼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祁奚其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鲠宦良臣。他的品行至今都极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

为振大业将相求和的蔺相如

不审不聪则谬,不察不明则过。

——《管子·宙合》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他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前329~前259),是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官至上卿,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在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是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5000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15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