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是一种反应。有人认为我们人类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愤怒起了很大的作用。想象远古时期,我们人类的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愤怒,为了争夺有价值的东西而愤怒。因为愤怒会让一方先妥协,这样人们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从而保护着自己与自己的同类。此外,愤怒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因他人的失误、过错而惩罚自己的情绪,这种惩罚对人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愤怒容易让人们冲动,冲动之下的行为表现往往不够理智,结果酿成令我们遗憾的结局。所以,对愤怒要加以控制好。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愤怒
某天,我受朋友的邀约去她家做客。一走进她的家门,我就感觉气氛很异常。朋友的丈夫脸色阴沉,朋友的小孩不停啜泣,宠物乱吼不已,朋友则在哀怨地忙进忙出,做家务。嘴角同手脚一样没有片刻停歇,边指责丈夫,边抱怨自己的生活,忙得是“不亦乐乎”。我看到朋友家中的场景,确实吓了一跳。饭桌上朋友向我详细地诉说了原委。
丈夫因为业务不佳在公司被主管不留情面地责骂了一番,心中觉得非常的委屈。回到家后,看见儿子在玩电脑游戏,妻子无影无踪。丈夫的心中更加愤怒,质问儿子妈妈去哪里了,儿子头也不回地应答“打麻将去了”后,仍继续埋头于游戏的厮杀中。之后,怒气冲冲的丈夫冲进麻将馆毫不留情地将妻子狠狠痛骂一顿,拽起妻子就往家中走。妻子莫名其妙,打麻将输钱后的烦躁加上丈夫不留情面的指责,让她心中激愤难平。回家后看到儿子不做作业而是沉迷于游戏,一股愤怒涌上心头,伸手就给了孩子一巴掌,并命令孩子回房间做作业。孩子也觉得无辜,便大声哭闹了起来。气愤情绪无处可发,看见家中的小狗,孩子就用力狠狠踹了它几脚。一向生活安逸舒适的狗狗怎能让人如此欺负,于是不顾主人的心情,顿时狂吠起来……
听罢之后,我感慨万千……
类似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无形的愤怒穿透人们理性的认知思考能力而迅速地累积,并指向他们周遭的弱势群体,表现出外在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带来许多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到人们之间正常合理的交流。
从本质上来讲,愤怒分为健康的愤怒与不健康的愤怒两种。不管是哪一种,愤怒都包含认知、情绪、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对象的正确与否四个心理过程。
健康的愤怒一般出于理性的思考,认真客观地分析引起他们愤怒情绪的事件与起因,形成正确的认知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对事不对人”的客观冷静的态度。当人们对事件做了清晰明了的分析与判断,他们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冷静的心态,愤怒的情绪具有可控性,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一般不会做出过分的攻击行为,更不会冲无关的弱势群体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向相关人员反映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与思考,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产生。
不健康的愤怒是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它不经过大脑的理性思考,使愤怒中的人们常常“对人不对事”。引发愤怒情绪的事情一旦发生,人们容易失去冷静的思考能力,通过言语攻击、肢体攻击,甚至采用违规的武器向某些弱社会群体,至少是不高于他的群体发泄愤怒。他们认为让他们怒气高涨的始作俑者是做错事情的当事人,而不是这些人诱发的这些事。如果这些发怒的人的地位、权势远远高于自己,那么蒙受委屈的人必然不敢公然申诉。发怒者一肚子的不满让他们如此难以忍受,不得已只能寻找弱势人群寻求平衡。正如文章一开始讲到的案例一样,不健康的愤怒如同无形的传染疾病,一经发生就会迅速产生连锁反应,一级一级往下蔓延,直到生存的和谐圈被打破,被摧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向弱势人群发泄愤怒情绪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体现了当事人自尊的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后,自尊需求的满足就被置于需求的顶端。这是生活中自然正常的现象。
无奈,对事情认识不清的人们常常把自尊与无关的事情进行错误的链接。具体来讲,当老板因为你疏忽的工作态度而责罚于你,这是正常的对事不对人,是合理的行为态度。如果你认为老板对你的批评伤害到了你的自尊,你认为老板是在无故找你碴儿,那么你就犯了“对人不对事”的错误,你会大发脾气,并迁怒于其他人,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是不健康的愤怒。
如果你能深刻反思老板对你的批评,把这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从而加以修正改善,那么你就不会把自己的情绪体验附加到其他人身上,更不会对老板愤恨不满。试想一下,一个人怎么会对自己取得的进步而愤怒呢?如果你认为老板的批评是错误的,你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愤怒的情绪向老板反映,并希望得到公正的对待,这是“对事不对人”的处事态度,是健康的愤怒。
可见,对事情的理性认知是人们正确处理自己愤怒情绪的关键拐点。
著名国学大师翟鸿燊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乾隆有一次在台上放了个屁,台下的和珅脸就红了;乾隆很高兴,大臣们都以为是和珅放的。和珅很会为皇上“分忧解难”,深得皇上的信任。两百多年后的一天,秘书陪经理和董事长参加一个会。在电梯里,董事长不小心也放了个屁,为缓解难堪,董事长和经理都看了看秘书,这时,秘书沉不住气了,解释说“不是我放的”。第二天,董事长就把秘书给辞了,秘书不解,董事长说:你一点的事都承担不了,留你何用?
很多时候,人们会无缘无故受老板、长辈等人的责难,这时不妨心甘情愿当一回“和珅”,用宽容之心理解他们的情绪体验,何必耿耿于怀,激愤难平呢!给他们时间去平复他们心中的困惑,其结果要比你不受控制地乱撒怒气大为不同。“拨开云雾见晴天”,时刻保持一种宽广的胸怀、积极的乐观态度,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仇恨是一把双刃剑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众多坎坷的生活中,我们不断遇到令我们伤心、难过的人和事,不断经受伤神费解的痛苦体验,不断品尝落寞失望的悔恨,继而加强自己血泪仇恨的渊源。在不幸的命运转动中,痛恨自己,更仇恨他人,结果是失去了正常生活的勇气。遭遇悲惨不幸的坎坷命运,能否获得蜕变重生将取决于如何正确合理地看待不幸引发的仇恨情绪。
仇恨的味道太过刺激,既伤害我们的健康,又不利于他人的成长。
仇恨的本质就如一把弯刀,既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电影《伤城》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仇恨的悲哀:我们建起了一座城,用受过的伤,保护还没受伤的地方,结果越来越伤。
20年前,梁朝伟饰演的督察刘正熙亲眼目睹自己的家人惨遭杀害。为了逃避被加害的命运,为了卧薪尝胆实施复仇计划,小小年纪的他选择了隐姓埋名。20年来他时刻被噩梦惊扰着,复仇是他存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多年来他一直尾随强大的敌人,从澳门到香港,发誓要血债血还。在这片伤心的城市中,他成了被仇恨滋养的孤独灵魂。长大以后,做了督查的刘正熙娶了仇人的女儿,以此作为他复仇的工具。在复仇的怪圈中,享受甜蜜生活的新婚妻子却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丈夫报仇雪恨的一个筹码。
刘正熙最终冷静而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岳父,也是20年来隐藏在他心中的最大仇人。故事仍在继续着……血债血偿的誓言让刘正熙无法就此停手,他的妻子,仇人的女儿也必须得死。然而,在他杀死自己妻子的那一刻,他却得知她并不是他仇人的亲生女儿。悲剧终究还是发生了。逐渐爱上妻子的他看着妻子倒下的瞬间,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感再次清零。
他饮弹自尽了。震惊的同时我们又是清醒的。《伤城》中的悲剧人物刘正熙一生中最大的困惑不是失去家人的痛苦,而是内心不能释怀的仇恨。从目睹全家惨遭杀害的那刻开始,他的仇恨就已经开始。他活在家人被杀的痛苦回忆中,始终不能自拔。回忆叠加成复仇的欲望,建筑的伤城始终固若金汤。当欲望变成了现实,手刃仇人的快意却无法让他的灵魂得到救赎。打破伤城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的毁灭。
可能刘正熙到死的那一刻,都不明白自己的症结出在了哪里。他不明白是仇恨剥夺了他生命的归属,是仇恨让他无处容身。仇恨加速了他的死亡。当年他躲过了仇人的追杀,却难以逃脱仇恨的鞭笞。
仇恨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他人,又伤害了自己……
怀有仇恨的人,内心是大悲大恨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处心积虑的隐忍,是一种自认为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冷酷。毫无疑问刘正熙是这样的人。他隐忍20年,处心积虑地实施他的复仇计划,世间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心动,能够让他宽容,因为他的心里充满的是血流成河的仇恨。
最终,他落在了自己的伤城中,缅怀自己的悲哀,舔舐自己的伤口,却忘记了城外的艳阳晴天,忽略了城外的人想要纳入他冰冷躯壳的真诚,城外的人心中一样也有伤、有泪、有痛……
怀有仇恨的人,内心承载了太多无法释怀的黑暗。他们暗藏的隐忍,表现出的冷酷,都是内心的仇恨这股黑暗力量催化而生的,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这股力量,因此,因复仇而造成的悲哀最终也只能以悔恨来画上句号。
仇恨是受伤的记忆,怀有仇恨的人无法忘却受伤时的痛苦。时时刻刻感受痛苦的人,又怎能有多余的空间来容纳欢笑呢?时时刻刻感受伤怀记忆的人,即使身处阳光普照的太阳底下也无法呼吸温暖的力量,时间长了,温暖也会疲乏,也会无力。在仇恨的环绕下,温暖也只能彻底远离他的身边,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不仅伤害了给予他温暖的人,也伤害了受困中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不会遭遇刘正熙遭遇的那种灭门惨案,但我们无可避免心中都会有伤,也都会受伤。生活中的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些伤,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这些伤的招供,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伤的阴影下规避更多的伤害或者执拗的逞强。如何正确地看待与诠释这些伤,同样也取决于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伤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还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不断受伤?
总的来说,人心就是一座防范严密的城池,没有其他人能够真正地走进去,也没有人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了解”。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抵御着外来的伤害。如果这是一座伤城,那么它在保护我们的同时却也伤害了游走在我们身边的人,最后我们也会伤痕累累……
仇恨与愤怒的关联
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著名诗人艾米丽·勃朗特创作的爱情小说《呼啸山庄》,不仅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肯定,更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小说到处都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感,时刻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被看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最神秘莫测的怪书。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复仇的故事,故事中到处都充满了仇恨和愤怒的索引。因仇恨而引发的愤怒,让故事的主角不断地沦陷,不断地坠入罪恶的深渊;因愤怒而加深的仇恨,让故事的灵魂不断地毁灭,不断地撕毁人间希望,最后孤独悲哀地离开人世。
呼啸山庄的主人欧肖先生带回了一个吉卜赛弃儿,取名为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深受老主人欧肖先生的喜爱,并获得了欧肖先生女儿凯瑟琳的宠爱,却招致了小主人亨德雷的嫉恨。欧肖先生死后,亨德雷成为新的主人。心胸狭窄的亨德雷在父亲死后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对其百般地凌辱与殴打。但亨德雷的妹妹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却疯狂地相爱了,尽管亨德雷百般阻挠,破坏两人的感情,但他们依旧如胶似漆,十分地要好。后来凯瑟琳在外界的改造与影响下,变得既虚荣又自私。她开始嫌弃希斯克利夫,认为一个肮脏的奴仆无法与自己相匹配,转而投向并爱上了画眉山庄林顿家文静的青年埃德加。
事实上,在凯瑟琳的内心深处,她是深爱希斯克利夫的。凯瑟琳曾对女仆这样吐诉过:“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树林中的叶子,当冬季改变树木的时候,随之就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却像地下永久不变的岩石……我爱的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中,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的一部分。”但凯瑟琳又是虚荣自私的,为了财富,为了身份地位,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希斯克利夫,而接受了埃德加的爱。
希斯克利夫无法忍受凯瑟琳对自己的伤害,愤怒不已的他离家出走,多年来一直杳无音信。数年后,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带着复仇的种子回来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穷困潦倒、任人欺负的肮脏少年了,他变得英俊潇洒,而且非常地富有。这时,凯瑟琳已经成为埃德加的妻子,成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过着她曾经一再想要的富裕生活。
希斯克利夫开始报复亨德雷,使亨德雷债台高筑最后不得已把呼啸山庄抵押于他。在亨德雷死后,他如法炮制,把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贬为奴仆,想让他变成一个粗俗无礼、肮脏的野小子。为了报复凯瑟琳的丈夫埃德加,同时也为了报复凯瑟琳对自己的伤害,希斯克利夫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以虐待伊莎贝拉来发泄自己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