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我叫小静,今年16岁,父母离婚后,母亲再婚,便带着我离开家乡在南京打工。也许是受父母失败婚姻的影响吧,我对男生没什么好感,即使是女生,我和她们交流得也很少。母亲平日工作忙,很少关心我,我便开始上网。
起初,母亲觉得我上网总比在外面和“坏人”接触要好些。后来,我整天待在网吧里,连吃饭也在网吧解决,偶尔还会晚上不回家。母亲为了约束我,控制我的零花钱。不过,这丝毫没有起到作用,我还是寻找各种理由、想尽各种办法上网。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月我心”的网友。我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就像父亲一样心疼我,照顾我。很快,我决定与“明月我心”私奔了。
我们在约定好的地方如期见面。可是他并不那样高大英俊,甚至年龄跟我的印象也相差甚远,大概可以做我的父亲了。他看到我的犹豫和拒绝,也一反常态,粗暴地拉扯我,甚至动手打我。正在我惊恐万分的时候,妈妈出现了。原来妈妈已经把我可能去的地方找了个遍,终于在我一个同学的口中得知,我可能是去见网友了,应该就在××附近。母亲一直在这附近寻找我。
当虚假的面纱被揭开时,网恋就脆弱得不堪一击。甚至由原来的心驰神往演变成不堪回首的情感悲剧,这无疑会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对网恋趋之若鹜呢?
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奇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通过敲击键盘产生恋情的新的恋爱形式,其本身就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上各种媒体对网恋或褒或贬的报道,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于是,我们想一探究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童话变为现实,美梦成真。
性成熟的心理需要。初潮意味着女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有了接近异性、了解异性的愿望和需要,甚至对异性产生爱慕,开始探索和尝试相恋的奥秘和甜美。但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恋爱的各种禁令及父母的约束,我们在恋爱问题上多了一些渴望,少了一些行动。而网络提供的隐蔽而安全的环境,无疑为我们驰骋自己的爱情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排遣孤独与寂寞的心理需要。现在的城市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且许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我们也难得与父母谈心,即使关心也是侧重于学业而非情感。于是,上网聊天便成了我们排解寂寞和孤独的途径。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我们尽情倾诉,如果网友是异性,日久便会生情,很可能发展为网恋。
针对上述情况,青少年应该采取必要、适当的措施,以免误入歧途。
第一,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对于网络应持辩证的态度,你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多参加社会活动,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迷恋,回到真实的现实生活。正确的态度是:顺势利导,多浏览网上有益的东西,多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充实自我;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摆脱或不陷入网络的诱惑,保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第二,丰富课余生活,分散注意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培养发展自己的责任感和理智感,不断设立适当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以增进你的充实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课余活动对你的发展有课内学习无法替代的作用,当然,前提是活动应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创新性,使你乐于参与,真正把它们看成是自己的活动,使高尚的情操得以培养,丰富的情感得以释放和转移,进而达到用现实活动取代网络游戏,用健康情感代替虚幻恋情的目的。
第三,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和网恋问题。
青少年的成长是全面的发展,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习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些父母和老师动不动就对你的异性交往草率地贴上“早恋”、“网恋”标签的现象,需要辩证认识、理性处理,既要体谅他们的关心和望女成凤的心情,也要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切莫莽撞、一味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