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天使陪伴我
3022000000039

第39章 同性好友,这是“爱”吗?

我的故事

我叫姗姗,今年14岁,初中二年级。我的同桌叫琪琪,是初一下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尽管我俩认识的时间不长,但好像特别投缘,脾气、爱好都相似。

平时我们在学校就形影不离,每逢周末不是琪琪跑到我家做作业,就是我跑到琪琪家,作业一做完,我俩就像获得特赦令似的疯狂地玩,还把家里最好吃最好玩的东西都拿出来,毫不吝惜。有一次,我把爸爸的朋友专程从南方带过来的荔枝全拿出来,剥去外面的壳,她喂我一颗,我喂她一颗,一口气把荔枝全吃完了。其实,这些荔枝就连父母吃一颗我都会心疼。妈妈觉得非常吃惊和不理解,我却全然没有在意。

一个周末,琪琪又来我家。我俩一边做着作业,一边不停地议论着coco酷毙了、谢霆锋帅呆了、张柏芝很in。晚上,我俩关上房门,睡在一个被窝里,枕着一个枕头,说着悄悄话。妈妈敲了好几次房门,说时间不早了,快睡吧。可用不了五分钟,我们又像蜜蜂似的嗡嗡开了。第二天早晨,妈妈让我上街买早点,琪琪也要和我一起去。我们走在路上,臂挽着臂,手搂着腰,简直就像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

期中考试结束,琪琪的分数不理想,而且一贯名列全班前十名的我也突然下滑到27名。妈妈气得七窍生烟,连连追问,我却一个劲儿地哭。为了搞清楚原因,妈妈拜访了我们班主任,班主任建议妈妈注意一下我最近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不在学校的活动情况。

妈妈想着我和琪琪在一起的场景,认定我俩一定是在搞同性恋,这才分散了精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如果大家稍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有些少男少女,要么两个男孩要么两个女孩形影不离,举止如同恋人般亲密,甚至同性之间出现“性游戏”。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青春期同性恋”症候群。

面对这种情景,有些父母和老师也是疑窦顿生:“她们该不会是同性恋吧?”其实“青春期同性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准确地说,它应该被称为“青春期同性依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大相径庭。

真正的同性恋,只对同性感兴趣,只有面对同性才会有性的冲动,同性恋的两人之间通常会有性行为,而同性依恋只是少男少女在青春期阶段的一种情感联结方式,同性依恋的同学当中,真正是同性恋的极少。无论是父母还是当事人本身,都不要轻易地给那些“同性依恋”的人扣上同性恋的帽子。

为什么青春期会出现“同性依恋”现象呢?

这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升学等因素给女孩造成的心理压力,加上爸爸妈妈对异性之间的交往多半持戒备或禁止态度,使我们一时间无所适从,很多心事不能跟爸爸妈妈说,更不能跟老师说,同男生的交往又被限制了,于是把这种情绪和感情转移到了女生身上。

另一方面青春期女孩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并乐于尝试。超女偶像李宇春的中性路线、演艺明星中的同性恋行为、社会上对“同性恋”话题的讳莫如深都让我们感到新鲜和刺激,想一探究竟。我们也喜欢刻意模仿一些看上去很有“个性”的行为,以引起他人关注或证明自己已经是“成人”了。

三是由于在青春期生理上会发生显著变化,女孩往往容易对男生产生朦胧的好感,渴望恋爱,但恋爱过程却极易受挫,这样就可能导致对异性恋失去信心,转而倾向同性。这样就可以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合理释放自己的性能量,既不被老师和家长责备,也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静。

同性依恋是青春期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但也不宜过于依恋,否则容易失去与异性交往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对成年后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把同性依恋控制在一个恰当的程度呢?

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青春期女孩感情细腻、敏感,本来就很容易形成“闺蜜”,在这样亲近的交往中,也会对性别角色以及对对方的感情产生错觉,形成同性依恋。或者由于家庭中母爱的缺失,使得有些人无意中对同母亲的角色相似的温柔形象形成依赖。实质上,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你需要努力完善自己,形成独立的人格,建立起鲜明的性别角色,打造一个自觉、自信的女性形象。

第二,在与异性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何在男生面前落落大方,体现女性的温柔细腻,这需要恰当的自我定位。如果你能够主动交往,对自己有恰当的定位,得到异性的接纳,便是成功;如果处处被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既得不到异性的认可,又得不到同性的赞赏。与异性大大方方交往、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这种交往中不但利于塑造自己的个性,弥补自己的不足,还能赢得大家的赞赏,有健康的交往圈子。

第三,认识到社会对女生的规范和期望。

你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做一个女性有什么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行为规范有什么特殊要求,自己如何欣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也可以与同学朋友讨论,还可以向你信任的人请教,或是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答案。不管通过哪条途径,当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时,就能够使自己摆脱困惑,不再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疑虑和不安。

第四,对“同性恋”也要有客观认识。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同性恋的人和现象,而真正的同性恋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感到痛苦,一般也不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但若自己不是刻意追求同性恋,也从没有这类行为,而只是停留在想法和怀疑上,又非常想摆脱,改变是能够做到的。你可能存在着“同性恋恐惧”,其实质是对自己长大的恐惧和不安,在潜意识中对未来的担忧和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