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厢宽1.8米,春马铃薯行距4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厢5行,每亩5500~6500株。秋马铃薯可适当增加密度,行距33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7000~8000株。播种马铃薯时,不翻耕,不需打窝,只需将种薯按规定的株行距摆放在厢面表土上,轻压使种薯与土壤紧密接触。出苗后一般不再追肥,播种时必须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是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千克左右,三元素复合肥(有效含量45%以上)50~60千克。农家肥可撒施在厢面上也可作盖种肥,而复合肥则应在离种薯7~8厘米的行间,不能与种薯直接接触。
6.备足稻草,均匀覆盖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要求每亩马铃薯用2~3亩稻田的稻草覆盖,盖草厚度达到8~10厘米,这也是新技术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必须做到。盖草方法,在马铃薯播种施肥后,及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稻草按稻草与厢面垂直、草尖对草尖的方法均匀覆盖整个厢面,轻轻压实或压上少量细土。盖草必须做到均匀无漏光,不露土,避免“卡苗”和绿薯现象发生。
7.加强管理,适时收获马铃薯需水量大,但又怕渍水。在马铃薯生长期间遇到暴雨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渍害。秋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做好抗旱保苗工作,遇到严重干旱时必须及时浇水或灌跑马水。在生长期内一般不需中耕除草,也不必施追肥。对生长后期0.2%磷酸二氢钾和0.5%尿素液进行1~2次根外喷施。秋播马铃薯因生长期间温度较高,容易发生蚜虫和病毒病危害,必须勤检查细防治。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可采用25%瑞毒霉1000倍溶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种25厘米的土面,一般在茎叶逐渐正常枯黄、块茎趋于成熟时收获。收获时将稻草扒开,把马铃薯捡收。如果要分批或分级采收,应立即把稻草重新覆盖好,切忌忽视这一工作产生漏光,形成绿薯造成损失。因为此时的稻草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腐烂,经扒开收薯一次后,全田稻草的遮光作用和能力明显下降。
三、课外小知识——地下苹果
1785年,法国的一位药剂师把马铃薯带入法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确认推广马铃薯对他维持政权有利,因此亲自鼓吹、大力提倡推广马铃薯,甚至在一次宴会上让皇后玛丽安东尼塔把马铃薯花插在头发上作为装饰,从此马铃薯身份倍增。法国人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地下苹果”。荷兰人用四分之一的土地种植马铃薯,并把它定为“国菜”。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个马铃薯节。比利时还建了一座马铃薯博物馆。波兰的科沙林省贝谢克什村的广场上,竟出现了一座奇特的马铃薯纪念碑,象征着这个省年年马铃薯获得大丰收。
生产情境二山药生产技术
任务1山药生产技术
s任务分析
山药,别名薯蓣、山薯、大薯等,原产于中国,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以地下块茎为食,富含淀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副肾皮素、皂苷、黏液质等营养成分,既是营养丰富的粮菜兼用作物,又是滋补功能较强的中药材。本任务要求根据不同山药特性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生产方案,能按照生产计划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指导与实施山药生产,并总结、分析、完善其生产程序和生产技术。
实践操作
工作任务1.1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工作任务1.2开沟整地
长根品种按行距1米,在田间挖南北向深沟,沟宽28~30厘米,深140厘米。挖时将上下层土分别堆放在沟的两侧,沟底20厘米的沙土就地挖翻楼碎。经晾晒几天后,先将底层土耧平踩实,再分别填入下层土、上层土,每填20厘米耧平踩实1次,要拾净所有瓦砾杂物。为便于开沟,一般都是先隔行开挖,待填平半条沟后,再开挖剩下的半条沟。
工作任务1.3种块处理
在种植前20~25天选符合所栽品种特征的无病块根上端较硬的根头作种,即山药尾子。将山药尾子下端断面在消石灰粉中蘸一下,然后放太阳下晒几天,以杀菌和促进发芽,用山药尾子繁殖不能扩大种植面积。
繁殖方法
零余子繁殖:一般在9~10月零余子成熟收获,与沙土混合堆藏于温暖处越冬,翌年进行春播。以条播为宜,株行距3厘米×6厘米,将零余子直立栽入土中,覆土。出苗后进行间苗,株距增大到13~16厘米。用零余子繁殖,当年只能生长13~16厘米,一般不能食用。贮藏越冬后,于春季用整薯种植,秋季即可长成正常的块茎。
茎段繁殖:要增加繁殖系数,即选长1m左右,横径2.5~4.5厘米的较细块根,切分成15~20厘米长的若干小段,并用毛笔标记上、下端,然后将每个断面蘸石灰或者草木灰,横放太阳下晒种,一直晒到段头有细裂缝为止。晒种期要轻拿轻放,以防擦伤。或者放在阴凉处放置2~3天,然后催芽,催芽温度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经15~20天即可发芽。
工作任务1.4种植
当气温回升到12摄氏度以上,5厘米土层温度达到10摄氏度左右时种植。华北地区多在4下旬种植,种植前要在大田周围挖深围沟,深达1米左右,宽40~50厘米,并与外沟相通。田长超过20米的还要加开腰沟,以保证多雨季节迅速排水。然后在种植行中央拉绳,按行距1米沿绳开浅沟,深5.6厘米,在沟中用10~12厘米粗的钢筋棍按株距20厘米逐一打洞,深入松土层底部。将种薯的上端顺沟走向横放在洞口上,以引导新生的块根垂直下伸,生长粗细均匀,达到出口和收购的标准。排放好一沟后,随即覆土起垄,垄高10厘米。
工作任务1.5施足基肥
下种后到出苗前,将种植沟两侧行间土壤深翻20~30厘米,施入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要配合施用,施腐熟厩肥或粪肥2000~4000千克/亩,外加尿素20~25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硫酸钾25~35千克,并与翻土充分混合。
工作任务1.6田间管理
1.支架引蔓山药一出苗就要及时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长,一般用细竹竿或树枝插搭人字架,架高以2~2.5米为宜。山药分枝较多,易于郁闭,应及时整枝疏蔓,以利通风透光。
2.中耕填土生长前期应勤中耕除草,一般每隔半月进行1次,直到茎蔓已上半架为止,以后拔除杂草。要将架外的行间土壤挖起一部分填到架内行间,使架内形成高畦,架外行间形成深20厘米、宽30厘米的畦沟,以便雨季排水。
3.追肥在茎蔓已上半架时追施1次,根据植株长势施尿素10~15千克/亩。旺苗偏少,弱苗偏多,以求全田平衡发展。以后在茎蔓满架时,如有黄瘦脱力现象,可再追施1次。
4.灌溉排水山药根系较浅,不耐干旱,所以要经常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发白,应轻浇1~2次,至土壤表层润湿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如遇干旱炎热天气持续1周以上,也要清晨浇凉水抗旱。山药更怕涝,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沟排水,达到田无积水。
工作任务1.7 采收与贮藏
山药应在秋季枝蔓全部枯萎时采收,如不急于上市,也可留在田间越冬,一直到翌年3月萌芽之前采收;收获后的山药也可土窖贮藏,将山药与沙土相间层积贮藏,最后覆土呈屋脊状,保持10~15摄氏度,可一直存放到翌年4~5月份。
工作任务1.7山药常见病害及防治
一、红斑病
1.症状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药根状块茎。染病的块茎小,重量轻。山药红斑病发病之初是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稍凹陷的病斑,单个病斑直径2~4毫米。发病重时,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块,表面具有细龟纹病斑,深2~3毫米,最深的达1厘米以上,呈褐色干腐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块病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染红斑病的主要途径。山药线虫的生命周期极不整齐,一年约生2代,只侵染山药,6月份新块茎开始形成时,线虫就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一直到收获,线虫从基部到长40厘米处都可以侵染,以20厘米以上病斑较多。
3.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胡萝卜、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用0.1%~0.3%吨MK浸带病栽子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重茬种植的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吨MK颗粒剂2千克,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3)选无病田繁殖栽子,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害肥料等综合措施。
二、炭疽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蔓。在叶片的叶脉上,初生褐色凹陷的小斑,后变为黑褐色,扩大后病斑中央褐色,斑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茎蔓发病多在距地面较近部分,病斑黑褐色,略凹陷,为害严重时叶片早落,茎蔓枯死,导致植株死亡。叶片或茎蔓上的病斑,在空气潮湿时常产生淡红色的黏稠物质(分生孢子块)。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炭疽病是由刺盘孢菌和薯蓣盘长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季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将留在田间的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菌源;采用高支架管理,改善田间小气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氮肥过多会造成植株柔嫩,而易感病。
(2)栽子消毒。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或把山药栽子蘸生石灰。
(3)药剂防治。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发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分剂500倍液,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77%可杀得500~600倍液,或用翠贝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7天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
三、褐斑病(又称灰斑病或褐斑落叶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出现在叶片两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因寄主不同而异,一般2~21毫米,叶斑中心灰白色至褐色,常有1~2个黑褐色细线轮纹圈,有的四周具有黄色至暗褐色水浸状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黑色霉层。叶背色较浅,危害重。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褐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薯蓣叶点霉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顺在病残体上越冬,翠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时主要借助风和雨水传播。发病条件是温暖多湿,特别是在生长期间遇风雨频繁或山药架内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空气湿度大,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秋收后及时清洁田园,把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2)雨季到来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
四、叶斑病
1.病状山药叶斑病常见有的煤斑病(赤斑病)、褐缘白斑病(斑点病)、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4种,其中以煤斑病发生较多。
煤斑病是在叶面初生赤褐色小斑,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明显界限的病斑,1~2厘米,有时汇合成大斑。
褐缘白斑病的病斑穿透叶的表面,斑点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周缘赤褐色,微凸,中部褐色,后转为灰褐色至灰白色。
灰褐斑病和褐轮斑病的病斑与褐缘白斑病有明显的同心轮纹。
以上4种叶斑病的病斑背面均生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其中以煤斑病产生的霉状物较多,其他的叶斑病产生的霉状物则较小。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山药四种叶斑病均是由鼠尾孢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块(霉层)附着在豇豆植株的病残体上在田间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即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以后在田间可多次侵染,引起不断发病。当温度在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引起发病。保护地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露地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均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茬地易发病。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当加大行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护地栽培要采用高畦定植,地膜覆盖,适时通风降温排湿,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保持田间清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拉秧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