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种要过关农民选种时往往是只注重眼前利益,习惯选择品质好、块茎均匀的出售,留为种用的多为次等的、畸形的、有病的块根块茎。这样做当年的收入也许会高些,但第二年、第三年以后病虫害加重,畸形块根块茎增多,山药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致使效益降低。因此山药种应选择均匀、整齐、无病的块茎,而且需经4~5年换1次,以减少因连年种植品种退化现象的发生。
2.种块要处理在选种过关的基础上,种块的处理也特别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产量。种块处理分为两个步骤:
(1)种块的储藏和消毒。种块选好后在储藏时必须要进行消毒工作,防止烂块。用果多鲜600倍液(即每10毫升药剂对水6千克)去浸泡薯块,然后捞出晾干储藏,减少病菌侵染种块。
(2)播种前的工作。在播种时,将麻山药栽子放入定植沟内后先不要盖土,喷施高巧、益微、亮盾混合药液,每亩用高巧20~40毫升+益微20克+亮盾2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时连山药栽子带定植沟要全部喷到,然后再盖土,在防止地下害虫和病害的同时,能使麻山药根茎粗壮、表皮光滑,每亩增产在400~500千克以上。
(3)土壤环境要适合。麻山药要想高产对土壤的要求特别严格,必须是沙质壤土,土壤不能过重。但在实际种植过程当中,由于农民不合理的施肥,化肥用量过大,造成土壤的板结和酸化,使麻山药的块根下扎困难,这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连年重茬种植或土壤质地不好的地块必须要改良,每亩用汽巴松土精400~500克,在整好地、做好畦之后,撒施到定植畦内,疏松土壤,促进块根在下扎过程当中比较顺利,在增加麻山药的商品性的同时还能增加麻山药的产量。
(4)施肥要平衡。麻山药施肥要求均衡,尤其是底肥,是高产的基础,要求要施足,所以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都不能少。
有机肥必须腐熟发酵好,否则会加重地下害虫的发生,每亩用腐熟发酵好的有机肥1~2立方米即可;化肥比例要合适,底肥选用低氮高磷中钾的复合肥,每亩30~40千克;微量元素主要补充硼、锌和钙,如果缺少会影响块根的下扎,每亩用汽巴硼锌肥150~300克+瑞培钙200克,将这三种肥料混合均匀后撒施于定植畦内。
(5)化控要及时。由于雨季的高温高湿,再加上追肥后,会造成麻山药的生长过旺,所以进入雨季时必须要化控,而且宜早不宜迟,应从麻山药蔓爬到2/3架面时就应该开始,喷施PBO 50克/亩+瑞培乐10克/亩,根据秧子的长势间隔15天左右一次,连喷3次,这样可以做到茎叶壮而不旺,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大多数药农却是等茎蔓爬满架,茎嫩梢相互缠绕扭曲成疙瘩时,才开始化控。喷药时不是单独喷幼嫩部分,而是全株喷洒,而且习惯和其他农药混合使用,容易形成地上旺而地下块根块茎生长不好,造成产量低,效益差。
生产情境三生姜生产技术
任务1生姜高产生产技术
任务分析 生姜指姜属植物的块根茎,别名紫姜,生姜,鲜姜,老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生姜能使人体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本任务要求根据不同生姜特性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生产方案,能按照生产计划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指导与实施生姜生产,并总结、分析、完善其生产程序和生产技术。
实践操作
任务1.1播前准备
1.精细整地,配方施肥宜选择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无姜瘟病地块,在进行冬耕的基础上,春季及早进行精细整地,使土壤达到无明暗坷垃,上松下实。增施有机肥,以优质鸡粪,无病残体圈肥、饼肥和草木灰配合施用,结合整地撒施优质腐熟鸡粪3~4立方米或优质圈肥5000~10000千克做基肥。在高肥水地块按60~65厘米行距开沟备插,沟施豆饼1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硫酸钾50千克,锌肥2千克,硼肥1千克做种肥。
2.精选姜种,培育壮芽
(1)精心播种。于适期播种前30天左右,从窑内取出种姜,用清水冲洗,去掉姜块上的泥土,选用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的健康姜块作种。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要求种姜块重达75g左右,每亩用种姜500千克左右。
(2)晒姜困姜。3月上旬选晴天,中午八九点钟,将精选好的姜种放在阳光充足的地上晾晒,晚上收进屋内,重复2~3次,使姜皮发白发亮,种姜晒困结束。在晒困过程中,还应注意病症不明显的姜块,经晒困失水后,严格淘汰表皮干瘪皱缩,色泽灰暗的姜块,确保姜种质量。
(3)炕姜催芽。对精选、晒后的姜种,用药肥素、姜瘟散、生姜宝、绿霸等农药200倍液进行浸种10分钟,起到杀菌灭菌作用,晾干后上炕催芽,催芽温度掌握在22~25摄氏度,并掌握前高后低,20天后,待姜芽生长至0.5~1厘米时,按姜芽大小分批播种。
任务1.2播种至出苗期管理
1.短期早播,地膜覆盖根据当地气温、地温和晚霜时间,进行地膜栽培可比常规播种提早20~30天、于4月上旬开始播种。盖膜前应用除草剂每亩100~150克,对水喷施,免除膜下杂草。地膜可选用厚度0.005~0.006毫米、宽240~340毫米规格。地膜栽培较不盖地膜栽培增产42%以上。
2.适当稀植,增大姜块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提高单株产量,促使姜块大而整齐。高产地块适宜种植密度为5500株/亩左右,行距60~65厘米,株距不小于20厘米。中肥水地块行距掌握60厘米,株距18厘米,每亩5500~6000株,用种量一般每亩掌握在500千克左右。
3.适时遮旭,促进生长生姜出苗达50%时及时进行姜田遮阳,促进姜苗健壮生长。
(1)遮阳网遮阳。采用遮阳网遮阳,其遮阳均匀一致,不破坏地膜的完整,便于田间管理,姜苗生长势旺,具体方式有:
①高位棚式遮阳网:利用水泥柱、竹竿扎成2米高拱棚架,扣上遮阳网,宜选择遮光率为30%的遮阳网。
②条幅立式遮阳网:将遮阳网成幅立式拉于生姜行间,用竹、木固定,形似习惯姜草方式,幅宽60~65厘米,可选择遮光率为40%遮阳网。
③农膜打孔遮阳网:选用黑色带孔农膜,拉于生姜行间,用竹、木固定。
(2)减少柴草遮阳。大多姜农习惯插姜草遮阳,多用槲柴,谷草、玉米秸等姜草,因柴草多带病虫残体,特别是玉米秸内越冬的玉米螟虫插姜草带入姜田,增加了姜田螟虫基数,加重生姜螟虫发生程度,不利于姜田病虫防治,且插姜草费工费时,成本偏高。
任务1.3生长中后期管理
1.轻施捉苗肥,重施合枝肥,补施秋肥于6月上中旬结合浇水,每亩顺水冲施尿素25千克,以促进姜苗生长。7月上中旬揭去地膜,每亩施用三元复合肥50千克。至8月20日前每亩补施硫酸钾30千克,追肥后及时浇水。9月中旬可根据姜苗长势,适量追施钾肥或氮肥,并对地上部进行叶面追肥,每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起治病防早衰作用,延长生育后期叶片功能期。
2.及时浇水,分次培土为保证生姜顺利出苗,在播种前浇透底水的基础上,一般在出苗前不进行浇水,而要等到姜苗70%出土后再浇水,具体应根据天气、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状况灵活掌握。第一水若饶得不晚,姜苗受旱,芽头易干枯。因地膜具有良好的保墒作用,苗期不宜饶水太勤,且以膜下浇小水为宜。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同时,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立秋前后,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增多,此期4~5天浇一水,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为保证生姜收获后少沾泥土,便于贮存,可在收获前3~4天浇最后一水。施用分枝肥后,应根据生姜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分次培土2~3次,确保生长不露出土面,促进姜块迅速生长。
3.延时收获,提高产量
(1)初霜收获。当秋末气温在8~18摄氏度时,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正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适当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据试验,霜降后,每晚收一天,平均亩增产30~60千克。大田收获生姜的最佳收获期应在初霜后10~15天,此时收获生姜既不会冻伤姜块,又可充分利用生姜后期增产这一黄金时期。因此,一定要掌握最佳的收获时机,切不可过早收获。
(2)拱棚延时。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扣农膜保护延时,使生姜生长期延长20~30天收获,可亩增生姜1000千克以上,亩产达到5500千克以上,亩产地块达到6000千克以上。试验表明,后期拱棚延迟较不盖膜拱棚延迟的增产率为20%以上,较前期地膜加后期拱棚延迟的增产率为50%以上。
任务1.4收获贮藏期管理
科学贮藏,增加效益。生姜贮藏多采用挖窖贮藏,一般深5~7米,挖2~3个贮姜洞,窖内温度保持11~13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生姜入窖前,应彻底清扫姜洞及窖底,若里面太干,可适当洒水保持湿润。为了防治姜蛆,保持姜块姜头新鲜,可提前施用百菌清和多菌灵等杀菌剂及敌敌畏等杀虫剂对进窖进行杀虫处理。生姜入窖结束后,用一块1米见方的农膜平铺于井底,堆放3~5千克麦草,倒入0.25千克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防止姜蛆发生,即简便又省事,旦成本低,防治效果好,所存生姜无虫头,色泽鲜亮,经济效益好。生姜入窖20~25天,于小雪前封住井口。人员入窖前要注意先通风,防止发生伤亡事故。
工作任务1.5 生姜常见病害及防治
一、姜瘟
1.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根及根茎部病害,也叫腐败病、软腐病。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我国南北各姜产区均有发生,是姜产区的主要病害,尤以连作地更为严重。病发初期,先出现根部腐烂,以后便逐渐蔓延到根茎,使根茎亦腐烂;上部叶片开始凋萎,最后根和根茎部大部分或全部腐烂,发出特别的臭味。植株根、茎、叶均可受害发病,病菌一般先在地上茎基部及根茎上侵染危害。发病初叶片卷缩,下垂而无光泽,而后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变水浸状黄褐色,继而根茎变软腐烂,有白色发臭的黏液。最后地上部凋萎枯死,并易从茎秆基部折断倒伏。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株的肥料上越冬,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植株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菌液可借助水流传播,流行期长,危害严重。一般7月份始发,8~9月为发病盛期,10月份停止发生。
2.防治方法生姜腐烂病虽然防治较为困难,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切断传播途径,轮作换茬切断土壤传菌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2~3年以上才可种姜,种植生姜的前茬地应是新茬或粮食作物地块,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特别是发生过青枯病的不易种植生姜;生姜收获前,可在无病姜田选种,在姜窖内单放单贮,翌年下地前再进行严格挑选,清除种姜带病隐患;姜田应选地势较高、能灌能排的土地,整地时地面要平,以防排水不畅、田间积水,引发病害,采用软管灌溉施肥。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施石灰粉。田间积水、土壤缺肥或偏施氮肥过多,均易引起发病。用目前理想的广谱性杀菌剂噻菌酮500倍在种植时浸姜和消毒土壤;在开始发病时每7~10天灌根,或连续喷雾3~5次。
二、姜斑点病
1.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厘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又名白星病。引起生姜斑点病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以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均利于该病发生。
2.防治方法避免连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不要在低洼地种植。注意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不要偏施氮肥。发病初,叶面喷施噻菌酮或甲基硫菌灵,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三、姜炭疽病
1.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尖及叶缘先出现病斑。病斑初为水浸状褐色小斑,后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病斑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成病块,使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病面现出小黑点。借雨水溅射或昆虫活动传播。病菌除危害生姜外,尚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危害,无明显越冬期。连作重茬,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湿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