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此生是我吗
3039600000017

第17章 寻找自我之旅——玛丽娜·德·范《不要回头》

寻找失落的少年记忆,以此定义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影片《不要回头》(Ne te retourne pas)以回眸寻找的方式,将一段困惑呈现给观众。

珍妮(苏菲·玛索饰)是一位女作家,在写作自己童年经历的小说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有一块记忆是缺失的,她开始惶惑起来,不知童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却又感到在自己身上仿佛还存在着另一个人的影子(莫妮卡·贝鲁奇饰)。自此,疑虑、似是而非,乃至恐惧,究竟是“我”还是“她”的疑问,将影片推向了那个记忆的缺损处。她隐隐感觉到,只有修缮记忆,寻回经历中遗失的特殊的一块,自我的拼图才可完成,才能寻回内心的平静。

影片以惊悚的影像方式贯穿其中,两个女性形象的彼此混合,真假难辨,主人公少女时期的虚幻身影又时时飘忽而出,就像穿越了某种界限,一种虚拟的幻影被植入现实之中,使得女主人公不时地处在一种自我的不确定状态。“我究竟是谁?”这一疑问并非多余。因为抚养珍妮的母亲不是她的真正母亲,这个“母亲”从小就把她当作珍妮看待,而她真正的身份不是珍妮,但那又是谁呢?她无从知悉,以至于陷入迷失之中。

影片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效果,而在于效果背后传达的一种精神向度。两个人影的重叠,非你非我的境界,身处在一分成为二的焦虑中,《不要回头》像是对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的补充,女主人公先是感到自我的一分为二,而后才是两个自我的合二为一。

这关乎身份的确认,也关乎自我的认同——对自我的认定,以及对自我缺损的弥补。“我究竟是谁”的疑问,贯穿影片始终,直至谜团的解开。

原来珍妮是意大利人,有自己的母亲与兄弟。在她很小的时候,现在的法国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真正的珍妮)来到意大利看望她,两个女孩原是一对好朋友。在一次出游途中发生了车祸,珍妮丧生。为了安慰伤心的珍妮的母亲,同时也因为仿佛自己亏欠了珍妮,所以她跟随珍妮的母亲来到法国。从此,她替代了珍妮,一直生活到现在——已有了两个孩子的中年岁月。要不是写作唤醒了她模糊的记忆,恐怕她将永远遗忘自己原来的身份。

《不要回头》以虚拟化的叙事开始,最后仍以虚拟化的方式结束,由此传达着一种疑虑、焦灼与叩问。但女主人公的那个自我,最终是被确认的,她像是完成了一次“皈依”,经过一次漫长的自我灵魂的寻找之旅,在旅途的终点,那个飘忽的少女身影终于回归自身。

自我之中的他者,或自我之中的陌生感,这一命题一再被现代哲学涉入,说明其具有不可或缺性。一般而言,自我之中总会存在一些他者成分,这是社会共性所决定的。但一旦他者成分在自我之中占据的比例升高,自我将逐渐丧失自身的价值。诡异的是,他者成分在自我中占据越多,被蚕食的自我敏感性就越低,也就丧失了自我辨析能力,无从感知自我的缺失。《不要回头》中的珍妮是一个作家,又在撰写自传体小说,故而在追溯的回眸中反观自身时捕捉到了自我的缺损,引起她内心极度的焦虑。导演展现这一主观、内在的动机,是通过借用两个演员饰演同一角色来完成的。这一设想极富创意,既营造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传递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景象,又塑造了一个特殊个体,以及她认知自我的艰难过程。这一过程有点类似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只不过导演玛丽娜·德·范(Marina de Van)以惊悚而非抒情手法来完成。可惜的是,苏菲·玛索和穆尼卡·贝鲁奇之间的差异过大,彼此交叉点难以有效地融合,因而未能十分完美地展现影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