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此生是我吗
3039600000035

第35章 名士风流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生平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她生前写有许多作品,小说、自传、随笔等,然而这些作品归结起来,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关涉她自己的。她在作品中修饰自己的内心,重建一个看起来更具有理性力量的自己。也许,她的出发点是要让人们或者历史在审视她的生活时,看到她的所有选择都是出于自由意志,而非情势所迫。

自由意志,恰恰是萨特存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支点。波伏瓦如此“选择”,并非出于她对萨特理论的忠诚,而是萨特的理论正好成了她构筑自我防护的砖墙。在波伏瓦与萨特亲密无间的关系中,忠诚,是一个超越肉体的字眼。当两人还非常年轻的时候,波伏瓦就意识到萨特的天才,意识到萨特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随后萨特向她提出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协议:没有婚姻;但对方是主要伴侣,不妨碍彼此有次要伴侣的出现;相互坦诚,任何一方有权随时退出……

这真是法国式的婚约!波伏瓦经过思考后接受了这一条约。这个从表面上看起来相互平等的条约,在男权社会里对于女性来说显然具有不平等性,而这种不平等是天然存在的,是男权社会赋予的。波伏瓦此后从他们的“婚约”关系中悟出了这一不平等性的根源所在。随后她提出了震动世界的“女人是第二性”理论。毫无疑问,这一理论与她的情感处境有着深切的关联。波伏瓦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她生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写作,而萨特是推动她写作的“那一个人”。就生命目的而言,她的婚约是次要的,与萨特组合在一起才是重要的,那是助推她写作火箭升空的

燃料。

两年的约定就这样无限期地延长了。随后在她与萨特的关系中出现了年轻“女宾”的介入,开始演奏三重奏。而后,这样的“三重奏”、“四重奏”不断出现。其中的情意波澜是如何搅乱她的内心,也许从《第二性》愤愤不平的言辞里可以捕捉到一丝踪影。

与此同时,她与萨特高调出现在法国的政治舞台上。在人们眼里,波伏瓦如同萨特的僚机,他们一起俯冲向哲学、政治、文学的各个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掀起法国“五月风暴”的那一只蝴蝶。在阿尔及利亚事件中,萨特更是群雄(法国知识分子群体)的领袖,他的影响开始遍及世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波伏瓦作为萨特的伴侣,使她名声鹊起的乃是《第二性》。随后,她开始写长长的《回忆录》,卷帙浩繁犹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对于自我选择的过程和那条漫长的生命之路,波伏瓦有自己的定义。但是,在人们眼里,她的自我定义中总有一些虚影在晃动。波伏瓦试图用一个虚构的自己叠加在那个真实的自己身上,只不过这样的叠合并不密丝合缝。两个身影的差异构成了她的谜。

而由法国著名文学教授达尼埃尔·萨乐纳芙撰写的《战斗的海狸——西蒙娜·德·波伏瓦评传》,正是从波伏瓦两个叠加身影的缝隙中穿刺进去,像个侦探一样,以细致的证据、详实的资料、敏锐的直觉,勾画出一个真实的她,试图破解波伏瓦为自己设置的众多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