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而孤寂的夜晚。如果你在这座城市繁华的街上游荡,也许会发现,四周橱窗里的灯光,明亮得如同虚幻的梦,它们发出的霓虹一闪一闪,印在微雨中湿漉漉的路面上,带给人一种疏懒的空茫感;一如大型商厦里飘出的卡拉·布吕尼(Carla Bruni)用沙哑嗓音哼唱的,带着飘渺的喘息声和距离遥远的亲昵呼唤的歌。
雨伞下,是一座座孤岛。街上的树木枝桠被修剪得疏密相宜,每个人自成一方世界:无论惆怅、惬意,还是凝望、遐想。你独自在街上游荡,内心深处或许想着,其实无论做什么,起点与终点,都将是你一个人。
它们就在那里——你所生活的城市,坚硬的建筑,路面上聚散的人流,地底下奔驰的地铁,但它并不属于你。你只是寄寓其中的一只甲虫。也许你早已功成名就,也许你还在疲于奔命;也许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也许你始终是孤单一人。就近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但抽象出来,所有的人又都一样。仿佛有一面魔镜,正反两面照出的景象令人不敢相信,但它们都是真实的。
城市里,人们惯于将自我真实的一面隐藏,清晰的面孔上总有着模糊的表情,人们将自我压缩进壳里,展示出社会要求的一面,你并不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街上的偶遇,朋友的朋友,所织成的关系网是由碎片或断线构成。这是城市不可揣度的一面。
乔纳森·拉班(Jonathan Raban),一个专事观察与漫游的英国作家,对此也有深切的感受,他将自己撰写的关于城市生活的书题名为《柔软的城市》(Soft City )。所谓柔软,它并不像剧院、咖啡馆、广场那样显而易见,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公共场所背面,暗影晃动的内部,是由一个个特殊个体组成的世界,他们的经历与故事,才是城市的根基。其中少量是幸福的,多数则是痛楚、眼泪或者迷醉。如果拨开城市的庄严外表细看,“城市生活的俗艳和戏剧化性质常常流于一场闹剧”。
与此同时,法国小说家德尔菲娜·德·维冈(Delphine de Vigan)的《地下时光》(Les Heures Souterraines )里,也描述了一出——我称之为什么好呢?悲剧或者说是一出安静的——闹剧。两个在巴黎穿梭的单身男女,均渴望得到来自另一半的温暖支援。他们一个是外出急救的医生,他需要随时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是高级白领,她的奔波是在内心,因她需要应对来自公司的种种压力。在以星相师为女主角,算出命运注定的那一天,夜晚的地铁里,两个陌生男女终于相遇了,但他们还是擦肩而过,日常的孤单无法及时让他们打开心扉。当她到站后,他发现她座位上有张小纸片(对于她具有特殊含义,而他却一无所知), 他把它捡起,丢进了垃圾箱里。地铁依然向前飞驰,黑暗隧道内偶尔晃过一些亮光……
在《地下时光》的最后,作者写道:“他被密集而无序的人流裹挟着,心里在想城市永远把自己的节奏、紧张和高峰强加于人。它将继续无视成百万孤独的乘客,而在他们穿行的那些换乘站点,什么都没有,除了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或许有这么一点火光,转瞬之间便熄灭了。”
城市是人们栖息、工作、游乐、交往的场所,城市的文明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却也割裂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渴望从城市底部逃逸出来,但其外部的光鲜并不能给人带来实质性的安慰。人们在此聚集,同时又相互迷失,在自己的城市里,成了乔纳森·拉班所形容的“头晕目眩的游客”。
“地下时光”,是对城市内部个体生活状态的一种隐喻,如同“柔软的城市”含义一样。两本不同的书,得出了相似的暗含伤怀之情的结论,一如你此刻脚下黯淡的街道。也许你想吸一口雨中清凉的空气,从书本回到现实。但你远远望去,街灯下几乎都是一个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前方踯躅的人,不正是你的一个映像?而城市,正是由这些相互交叠的孤单身影构成了它需要不断添入梦境与深入阐释的内涵。
“在相互交叠的窗户间,人们不再倾听。夜晚来临,灯穿透房屋。一只夜鸟唱起歌,一个女人的声音应和。但那个离去的人,还没有回来。”
这不是卡拉·布吕尼的歌,而是法国诗人皮埃尔·勒韦尔迪在巴黎某个夜晚写下的浸透着孤独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