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28

第28章 社会多元选择背景下教师在职(1)

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师教育领域从事教育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工作者,笔者拟从上海市黄浦区教师教育实践出发,结合对《纲要》有关“教师队伍建设”部分的学习和理解,就“社会多元选择背景下教师在职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谈一些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正如《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开篇所指出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条件。从发展的眼光看,上海教育在经历了教育设施改善、教学设备更新、教育环境优化等有形的硬件质量提高后,势必要面对一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攻坚战。作为上海诸多教育改革经验的发源地,黄浦区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样,在社会多元选择背景下,面对“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这一命题,我们坚持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这场攻坚战中,作为区级培训机构,教育学院无疑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纲要》第17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被置于第三部分“保证措施”的首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纲要》指出,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但客观地说,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师培训仍然存在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重点,将培训重心下移,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努力构建适应新课改、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是引领的事业,需要“超前”;教师在职教育也是如此。“十一五”期间,黄浦区虽然在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但要真正让培训走进心灵,贴近需求,成为教师的最大“福利”,从根本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深入探索与实践。

一、 以“研训一体化”模式,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我们以模式来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和规范校本研修管理,是因为“模式决定差异”。工业产品制造如此,教育过程也如此。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异源于培养模式。同样,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培训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培训效果。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师培训模式中,“研训一体”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如果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一个习惯于使用“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另一个则采取“专家讲授——问题研讨——听课评课”等研训结合的模式,一段时间后,两种培训模式所带来的培训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十一五”期间,黄浦区适应教师发展需求,探索改革常规培训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力度,共开发了八十多门培训课程,供教师选择。这些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如2008年3月,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选择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课程。吸引教师选择这门课的原因在于,该课程不仅内容适合教师需求,且打破了传统的授课形式,由相关部门的三位培训者组成团队进行多元授课,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还有专题研讨,这种研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因此,我认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完善培训机制,规范管理,应该成为各级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共识。

二、 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教师在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不同,因此教师在职教育中如何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进行分层培训,对组织培训的有关部门要求很高。为此,近年来,黄浦区培训部门围绕优化和完善教师培训,在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实践。比如,以教学基本功培训为抓手,帮助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以课题研究培训为载体,进一步提升高级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将名师工作室的带教方式纳入教师在职教育的范畴,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学科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员培训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