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29

第29章 社会多元选择背景下教师在职(2)

为实施分层培训、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从六个“基于”入手: 一是基于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重心下移。培训前调研,培训后总结反思。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力求做到了解需求,引领需求,服务需求,满足需求。二是基于研究。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前提是研究。尤其是教师培训者,要研究教育、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成常态,发展有状态。没有研究的培训,是没有生命力的培训。为此,我们必须走“研训一体化”的道路。在区教育学院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目前黄浦区各学科的教研员都已开设了微型课程。这类课程,实际上就是将原有的教研活动内容进行提炼、总结与反思,使之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从而形成培训课程。三是基于实践。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教育最可怕的是“坐而论道”。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选择了说。说要理论联系实际,说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说培训重心下移,说为什么教师培训一直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但是,我们没有去做,或者说做的还不够。因此,教师培训应进一步面向一线,立足课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帮助教师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四是基于“人”。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在号召“以人为本”,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教师培训,也是如此。培训要适应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必须要分类、分层培训。如开展与高校合作的培训项目,为黄浦区高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目前黄浦区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科技进修园主办的“初高中语文”和“高中数学”几个研修班,受到了学员的普遍欢迎。有一些参加过培训的学员还要来听,他们不要学分;有不少学员反映“这样培训很有意思”。这使我想起孔子的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而高品位的培训,就是为教师“谋道”,就是提升教师的精神品质。此外,在全员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让教师倾听,更要让教师述说,让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资源,这是体现培训个性化的重要方面。同时,通过“请上来”与“走下去”的方式,将菜单式培训与订单式培训相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成效与水平。如有些培训者到中小学送教上门,开展“订单式”培训,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好评。五是基于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的基本态度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是批判。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过,问题是知识和学问的老祖宗。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教师培训也应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六是基于评估。目前,教师培训普遍存在“有培无评”、“培后不管”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把教师培训情况作为教师资格获取、职务聘任、职称评定、任职岗位的重要条件。

三、 学习和应用“案例研究”,增强

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在职教育不能脱离教学,好高骛远,而应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为教学服务,尤其需要提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案例和课例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因此,在全面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区教育学院组织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开设了六个教学案例培训班,旨在以典型课例为载体,让研训走进教材和课堂,通过听课、评课、上课,采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行动研究”能力。这种以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让学员听起来觉得“接地气”,很实在,有时候一个个问题就在案例分析中得到了解决,学员很喜欢。由此看来,教师培训要坚持质量第一,从问题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课只有实践案例而没有理论性总结,就会流于“就事论事”,使学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只是理论性阐述而没有案例支撑,就会变得空洞苍白并让人感到无趣。所以,我们采用案例式培训,也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 教师培训课程不能脱离教学实践,也不能让理论渐行渐远。

四、 做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

搭建新教师成长平台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是上海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市教委的要求,黄浦区从2012年9月开始,已全面启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区教育学院要加强与教师发展学校(即培训基地,黄浦区有十所教师培训学校,其中八所为市级培训基地,两所为区级培训基地)的合作与沟通,积极探索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和实施办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系列文件、配套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建立培训学校见习教师专管员例会和培训学校校长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规范化培训中的问题,完善各项运行制度;及时报道规范化培训中的重要活动,及时总结和提炼培训过程中的特色和亮点。我非常推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他说,校长的工作是“提炼”,是“抽取”。我一直认为,区教育学院的专业人员,也应该有这样的基本功。

五、 培训时间业余化,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

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被培训”、“被发展”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工学矛盾也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一线教师的工学矛盾,减少对基层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和干扰,教师培训部门在培训课程的组织、策划和实施时,要将有些课程和项目尽可能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来实施培训,使教师培训在时间和形式上做到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培训时间业余化。举例来说,如以听课、评课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我们就在工作时间进行;以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则充分利用寒暑期或双休日时间。

六、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培训的层次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各方共同的责任。在社会多元化选择的背景下,上海各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除了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外,还应聘请院(校)外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各类培训项目的讲课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上海二期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尽一切可能聘请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本市兄弟区县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会各界的名师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让一线教师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只有充分发掘培训中的丰富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我们所用,才有可能缩小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存在的期望差,真正提升教师培训的层次和水平。

总之,在社会多元选择背景下,教师在职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与创新。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切身体会到改革与创新为黄浦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四方面的明显变化。第一,部门间逐渐打破了界限。教师培训不再是师训部一家的事,区教育学院各业务部门的教研员、科研员、德研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部、《黄浦教育研究》编辑部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师培训。第二,教师开发培训课程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往师训教师主要从自己的研究特长出发开设课程,授课教师是主体;现在从基层教师的需求出发开设培训课程,受训教师是主体,体现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思想。第三,教师设计培训课程的内容发生改变。传统的培训课程更多地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对教师的发展需求考虑得相对较少;现在授课教师把学术性与教材研究结合起来,引起了教师的极大共鸣,达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之目的。第四,培训模式有所创新。培训教师正在摒弃“一讲到底”的培训模式,他们更多地变成了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促进者,培训可以采用讨论、研究、教学观摩、公开课展示、听课评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应该看到,上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正朝着“研训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按需施教,分层培训”的原则,对新一轮教师培训进行“顶层设计”,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和行动研究上避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能从战略高度把握区域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全局,以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采取“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研训一体化”的进程。概而言之,我们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 不求完美,但求创新;不求规模,但求精致;不求统一,但求多元;不求形式,但求实效。

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努力突破发展的“瓶颈”,逐步形成“研训一体化”的多元培训机制与模式,教师在职教育一定能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