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45

第45章 新形势下教师培训者的角色

定位与专业素质要求

在基础教育走入内涵发展的今天,上海市区县培训机构的作用更是不能低估。尤其是在社会与教育的转型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在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中,教师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培训者,就没有高品质的教师培训。因此,本文拟就新形势下教师培训者的角色定位与专业素质要求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 传统的教师培训者角色

传统的教师培训,大都是“任务型”的教师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带有一定的刚性,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才能“达到合格”。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这种培训以单向传授为主,“你讲我听”成为培训常态。

很显然,教师培训过去基本上是“卖方市场”,“我提供什么,你就学什么”,这样虽然能体现集体学习、进修“划一性”的优势,但是,作为培训主体的教师的内在动力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培训者与参加培训者就成了“教与被教”的关系,培训者即知识传授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是接受培训的对象,被学习,被培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更为重要的是,培训者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培训存在着通识性过强而个性化不足的问题。由于大多教师培训者习惯于唱“独角戏”,有的培训者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有的只是脱离实际教学的理论,较陈旧,不易操作,教师培训的效果越来越差。难怪有参加培训的教师说:“培训者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在课堂上避免讲课无味,用不重视参与者地位的方法告诉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如何在教师专业发展观的指导下引领教师不断走向专业化,如何从“任务型”走向“服务型”,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和专业素质要求是这种“转型”取得成功的最大挑战所在。

二、 教师培训者新的角色定位及其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对于教师培训者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此,培训者必须转变观念,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认识。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者,不仅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同时又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

1. 从事教师培训是培训者的基本任务,也是培训者的主要角色。作为一个培训者,如果自己承担的培训课程都上不好,怎么能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怎么能成为中小学教师学习发展和研修的导航者?

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培训者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按需施教,分层培训”的原则,以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要内容,以需求、实践和问题为导向,采取“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

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提倡“研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模式以新课程改革为实践基础,将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科研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要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研讨活动,注重教师的参与,破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以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引领教师发展。我们常说,教育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同样,教师培训没有最好,也只有“适合”。作为教师培训者,在“教学”方面要求更高,不仅自己会上课,还要指导和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2. 培训者要确立科研引领者的角色意识。教育科研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发动机”,它能够让教师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将教师职业带入“柳暗花明”的境界。我们从很多教育家和特级教师发展的历程就能看出研究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原因所在。那么,作为教师培训者,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训者要把自己的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教学,研究课改,研究教师,尤其是要研究“师情”,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不同特点,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研究教师培训的机制、内容、模式,等等。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对于教师发展提得最多的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校本研修,其中提出了三要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二是叙事研究,指让老师讲自己的故事;三是行动研究,指老师们通过不断反思、改进,然后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这些热门话题,培训者都应该予以关注和研究。研究,是教师培训的基础。没有研究的培训,是没有生命力的培训。

3. 培训者要确立学习管理者的角色意识。与基础教育改革相呼应的是,教师培训在组织、管理、策划等方面的力度要加大。根据上海市教委有关精神和专家的意见,今后对教师培训机构应适度开放,引入竞争,对培训项目进行招标,课程资源市级共享。教师培训能否引入竞争机制,关键在于管理与评价。现在的教师普遍压力较大,如果既花时间又费精力,培训收效不大,教师就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基层教师期盼规范教师培训,希望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机制。为此,培训者应考虑到教师工作生活实际,在课程建设、培训项目制定、培训方案实施等具体环节上,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和有关领导、专家的意见,使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从教师培训者角度来讲,一方面,每一位培训者都是主讲教师,在与学员交流、互动中进行“讲座”,组织学员学习、研讨;另一方面,培训者又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等管理工作。组织、管理工作,既要规范,又要创新。推陈出新才有生机。因此,教师培训管理要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先进的现代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要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另辟蹊径。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教师培训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模式,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 培训者要确立教师学习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教师不是不合格、不适应才来参加培训,而是要学习、要发展才需要培训。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教师的学习,而教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习者、成长者,培训者是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服务者。

根据教师进修院校的功能定位,教师培训者在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管理、指导与服务”。其中,服务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境界。只要当“研究”、“管理”和“指导”都变成了“服务”时,培训者新的角色意识也就体现出来了。作为服务角色的培训者,在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服务课改、服务教师。有了这种服务意识,培训者就会在设计教学、组织活动时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教师,真正做到“以教师发展为本”。

三、 教师培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

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者要做中小学教师学习发展和研修的导航者,其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行者”,教师培训者除了要加强学习、研究和反思,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1. 精于业务,在教学中学教学。教师培训者除了做好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还必须承担一定课时的培训任务。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培训者也是教师,人称“教师中的教师”。培训者上好培训课的前提,是要用心备课。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备课也是如此。尤其是教师培训,培训者要有“大备课”的概念,如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评课,加强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等。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告诫他的弟子: 不看别人的戏,就唱不好自己的戏。教师培训中,参加培训的教师是有差异的,如何面对和利用这些“差异”,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培训者深入研究的。因此,教师培训要做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让教师倾听,更要让教师参与,让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资源,这是体现培训个性化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不是靠“专家讲座——教师聆听”的单向传递活动实现的,而是要靠教师通过参与、合作和在专家指导下的“自我反思”过程来实现。

2. 善于管理,在管理中增长才干。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我们对管与理的理解是: 管,就是靠制度和法律法规约束;理,就是以人为本,强调沟通。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管理,其实是组织才华的艺术,又是开发才华的艺术。一个管理者,更应该注意欣赏才华,使才华最大限度地升值,这里面有着不同的智慧和境界。尤其是教育管理,必须在大处着眼,在细微处着手。环节要简单,简单是最成熟的美,不贪大求全,一件件落实。在教师培训管理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细节上下工夫,精心设计,狠抓落实,注重实效。有人说,教育诗篇的每一笔都是务实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务实。有三句话可以衡量工作是否到位: 脑子动在前面——策划了吗?眼睛盯在后面——有效果吗?工夫下在中间——过程实吗?因此,在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重设计,关注过程,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要知道,真正的教育管理是一种潜管理,可以化有形为无形。正如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说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3. 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教育最可怕的是“坐而论道”。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选择了说。说以学生发展为本,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但是,我们没有去做。因此,教师培训者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深入中小学第一线,积极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课例或案例为载体,精心设计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培训专题,并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基于教学实践的培训,才是有效的培训。

4. 敢于“拿来”,在“拿来”中提高培训境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培训理念和好的做法,还有企业的培训方法,我们要“拿”到教师培训中来。真正能够“拿来”有用的东西,是需要眼光与水平的,这其中有取舍,更有自己思想的在场。我们无法给有效教师培训下一个定义,但是我们知道: 只有讲授,没有互动,肯定不是有效培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肯定不是有效培训;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肯定不是有效培训。教师培训要有吸引力,必须从培训制度上加大改革,让教师充分地享有培训自主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把培训当做一种福利。

可以说,21世纪的今天,培训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并最终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文化。新的培训文化要求培训者和参加培训者都能够转换角色,不像以往那样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大家都是学习者、参与者。或许,到那时,我们所期待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才会真正形成,而“培训”只是教师与培训者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