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3040700000047

第47章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 (2)

1. 关注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大力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应该看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前一个时期主要着手的是解决教育理念陈旧,进行新的教育理念的建设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就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成果。当然,这些新的理念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也会有某些调整,但大体上已经确定下来了。那么,现在语文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呢?钱理群教授和孙绍振教授的《对话语文》中涉及了这样一些问题: 知识陈旧,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的问题;从过去忽略学生主体性这个极端,矫枉过正,走向忽略教师作用的另一个极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脱离文本的问题;评价体系问题;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问题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语文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和拔尖人才,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科研究动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提升研究层次,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但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绝大部分教师大学毕业,在学校工作几年后,几乎就不再关心科学前沿,对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了解、不熟悉甚至没有热情。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于漪老师在《一辈子学做人师》一文中指出:“现代教学中,老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说是在深度上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

2.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规划方面,我国以往缺乏“课程意识”,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被动实施的过程,造成了分科主义课程的格局。这次课程改革则迈出了回归专业的第一步。从纲要文本来看,它体现了国际教育界倡导的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课程方案》强调: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3. 以德育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在新世纪里,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两种基础性教育方式,科学教育要建立国家的骨骼肌肉,它使国家强大有力。人文教育塑造的是民族健康的灵魂,没有健全的灵魂则是可悲的。“人文”一词本源于周易“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汉语中引入对人类生存目的和意义的深切关怀。陈漱渝先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也应被赋予新的色彩,如热爱国家、解放思想、发扬求是精神、勇于创新、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等等。21世纪将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时代,人文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它解决的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科学教育主要是解决怎样做事的问题。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大纲》),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培养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宿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除了在原有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外,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经典诵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锻炼青少年的记忆力,增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反复诵读,夯实文化修养基础,让融会古圣贤智慧精华的经典对青少年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

4. 优化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怎样从高耗低效、机械训练的语文教学中走出来?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快乐地学习语文,让语文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依笔者之见,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必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试想,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怎么能让他很好地去自主学习和探究?所以我认为语文学习重在兴趣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动力,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感悟式、对话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人说:“教英语必须有三个层次,一是教英语,二是教方法,三是用英语教。”我想,教语文亦是如此。无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因此,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用课文教语文,要有“语文味”。

5. 聚焦课堂,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伴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前行的,观念更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应该看到,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远远没有落实到位。那么,在新一轮课改中怎样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呢?

第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很多教师都在认真探讨的问题。

第二,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尤其是对于基地学校的教师来说,新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可以将试用同一新教材的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钻研新教材,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在备课活动中,参与者相互启发,共享成果,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第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应该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一系列观摩课和研讨课,对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同时,各校要经常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能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环节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四,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和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听课时,我常发现有些教师只会照搬教案,生硬乏味,学生一点儿不来劲。症结在哪里呢?关键是缺乏研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研究,就不能对教学文本深刻解读;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也必须从传统意义的“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而言,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找准“研究”这个切入点,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任何一个课题的产生,都是与问题紧密相关的。在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中,问题可以说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学习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时代呼唤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入教学实践中去,时代也要求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教师不仅仅是教案的执行者,还必须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纯粹“教书匠”的时代已经结束。其次,选题要小。小而具体的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再次,研究要实。教育科研不在于“深”,能“实”则灵,不搞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否则会失去实效性。总之,有研究,才有反思;有研究,才有合作;有研究,才有实效;有研究,才有发展。

六、 加强语文学科建设,要以队伍建设为支撑

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因此,呼唤语文学科的重建,实现语文教育的新突破,除了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其他配套措施之外,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教师即课程”,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改变教师长期处于“教书匠”的状态。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并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转变,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教师投入课改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整投入经费的结构与比例,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但是,物质的改善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却难以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对于教师而言,其职业生涯中的成就和辉煌比物质待遇更具有吸引力。针对教师这一价值观,要以政策吸引教师投入课改,完善自我,追求成功的幸福体验。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培养了多少高考明星,而是他工作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为此,应重点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格局,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学贯中西、教学技艺精湛的语文教育名师,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语文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语文教学骨干。

当前,还要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同时,进一步发挥区级培训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要求培训者根据新课改的实际需求,按照一定思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干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强调“教师培训”、“校本研修”之外,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似乎更为重要。《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树立起学习意识,更需要不断实践。”(《念好“学习经”》)实际上,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些能力和态度养成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只能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反复地体验、思考、感悟、总结。同时,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还要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教学研究”、“行动研究”,等等。而对于语文老师,还应该有本学科的专业要求。中国当代教育家、杭州学军小学校长杨一青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 不是诗人,但有一点诗人的气质;不是演员,但有一点演员的风采。而实现这些理想、志向,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主要靠的就是内驱力,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学科,同时还要批判自己的学科,但更重要的是建设自己的学科。从破到立,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就语文学科而言,尽管这几年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受到的批评、责难乃至谩骂很多,但其中许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携手并肩,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