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陷阱
3041000000018

第18章 南风效应:温情可以感化别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学生在学校花园里摘了一朵玫瑰花,被老师发现了,他眼泪汪汪地对老师说,他的外祖母病得很重,他想把这朵玫瑰花献给外祖母。这位老师把他引进办公室,十分动情地对他说:“你这样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你这种美德使我很感动,因此老师也献给你一朵玫瑰花。”接着这位老师又说:“至于你摘花园里的玫瑰花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你的外祖母,因为她老人家听了要生气的,老师代你赔偿好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时陶校长采用的教育方法,至今令人称叹,是南风效应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典范。在校长室,等着挨训的王友并没有受到校长的严厉批评和指责,却诧异地收到陶校长送给他的三块糖果。当时陶校长意味深长地说:“第一块奖给你的,是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第二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第三块给你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既惊讶又感动,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的心情我们不难想象。

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陶行知,他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善加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一种著名效应——南风效应,大师们都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南风”的角色,在教育上堪称经典。

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一个呼啸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接着南风徐徐吹动,行人顿觉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在人们的观念中,北风似乎威力更大,为什么却输了?原因在于南风采用了“软”的手段,而北风则采取了“硬”的手段。北风遇事焦躁,不加三思,即用粗暴行为横加干涉,往往激怒别人,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而南风却遇事镇定,充分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充分地考虑他人的感情,顺其意而后行之,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把工作做细做好,自然就能马到成功了。

回头再看看大师们对南风的演绎,采用顺意后行的方法把“美德”深深铭刻在了学生的心里。试想,假如在看到这些不良行为时,对摘花的学生一顿训斥,给砸泥块的学生一个处分,后果将是摘花的学生吸取了一次教训,将来却变得更狡猾;而砸泥块的学生则会自暴自弃,成为一个不敢有所作为的平庸者。

在我们周围常见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要强,什么事情都要比别人强,什么事情都要争个高与低。一次、两次大家都忍让着你,给你任性的机会,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南风效应传递的一种思想就是以情感人,要像和煦的南风一样温暖工作对象,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所以,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讲究方法:如果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动辄怒骂,甚至体罚,这些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只会使孩子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孩子“脱掉大衣”,达到其教育目的,并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事都要适度,演绎南风角色也要讲求适度。

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不能吝啬爱心和热情,我们要慷慨地献出我们的温柔。罗曼·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教育是互相感化的,像北风似的冷漠会造成双方情感交流不畅,达不到思想共鸣的效果,因而造成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当然,也不能温柔过度,无原则地爱,迁就受教育者。要严中有爱,爱而不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是善良的人,但不应该是无原则的‘老好人’。”高尔基说:“爱护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在于教育,这才是理智的爱。”最后,就是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和用人。要让和煦的南风吹到所有人的身上,温暖所有人的心。把握好度,才能把南风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