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3041500000015

第15章 王维(五首)(2)

接下来两句是写他崇高的品质:“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燕弓”,是燕地出产的弓,以坚劲著名。这句是说老将希望得到强弓射杀大将。“大将”,这里指敌方的将领,一作“天将”。“越甲鸣吾君”,用典。《说苑·立节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越国的军队侵入齐国,齐国雍门子狄为此向齐王请死。齐王说“鼓铎之声未闻,矢石未交,长兵未接”,你为什么要请死呢?雍门子狄说:“我曾听说,从前您在苑囿打猎,不是有个车右,因车子的左毂有响声惊扰了您,而向您请死吗?”齐王说:“有这回事。”雍门子狄说:“现在越兵入境惊动了您,难道还会在左毂响声的惊扰之下吗?车右可以因左毂响而死,而我却不可以因越兵入境而死吗?”说完便刎颈而死。当天,越国听到这个消息,便退兵七十里,并且说:“齐王有这样的大臣,侵犯齐国将对越国不利。”齐国以上卿之礼葬雍门子狄。诗人借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老将誓死报国的坚强决心,他不愿眼看敌人侵入自己的国家,认为强敌犯边,“回郊多垒”,乃是将军们的莫大耻辱。

最后两句用汉代老将魏尚的故事作结:“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云中”,汉郡名,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守”,太守。云中守,指魏尚。据《汉书·冯唐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深得军心,防御匈奴有功,后因上功首虏差六级,被削职为民。有一天汉文帝对冯唐说:“我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意谓缺少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名将。冯唐借此为魏尚打抱不平,说:“陛下(皇帝)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尚,坐(因)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是(此)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文帝感悟,便命令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而且恢复了他的官职。这两句是说:不要嫌弃像魏尚那样的老将,只要朝廷起用他,仍然能上阵杀敌,为国立功。这里是老将悲愤的呼声,也是作者的不平之鸣。

以上十句为第三段,写老将闻边烽未熄,战事告急,便老而复起,仍想为国杀敌立功。

全诗通过对一位老将坎坷命运的描写,一方面歌颂了老将始终如一的爱国精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将士的冷酷无情。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老将英勇杀敌,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应得封赏,反而被废弃不用,甚至被彻底忘却,不再起用,难道真是命运吗?

在艺术上,此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边叙述、边描写、边议论抒情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老将的英雄形象。作者从老将青少年时的英勇无敌,屡立战功,写到被弃置闲居的空虚无聊,尽管身体、环境、职位和生活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却并没有泯灭,当外族发动侵略战争时,他仍想重返前线,杀敌立功。这样的老将形象,不仅使人感到可敬可爱,而且会激起读者对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不满。

二、巧妙而强烈的对比手法。如:次段中老将被弃置闲居的凄苦冷落生活,不仅与首段中青少年时英勇有为的征战生活形成对比,而且与末段中他雄心勃起,准备重返前线的情景亦是一个对比。在每一段中,这种对比艺术也是很明显的,如首段写他英勇善战、屡建边功而得不到爵赏。次段写他被弃衰朽,但报国之心不衰。末段写敌人犯边,军情危急,老将心情激扬,决心再次上前线为国立功,但统治者已彻底将他废弃,并无再次起用之意。这样,老将的行动愈热烈,心情愈激动,就愈显出统治者的冷酷无情。句与句之间也有对比,如“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天幸”与“数奇”的对比),“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报国”与“好发酒疯”对比)。正是由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才使这位老将的形象更加感人,也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三、多用对偶的句法。如“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白额虎”对“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三千里”对“百万师”;“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天幸”对“数奇”;“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全目”对“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故候瓜”对“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穷巷”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飞泉”对“使酒”;“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三河”对“五道”;“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燕弓”对“越甲”,几乎句句相对,尤为工巧。

四、多用典故。诗中通过用典来描写人物形象,十分耐人寻味,同时使诗的语言显得含蓄、精炼。但由于用典过多,几乎句句用典,有些典故也不够贴切,近于堆砌。

精妙的画笔雄伟的形象

——读《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兼画家,他深厚的绘画造诣使其诗特别富有诗情画意。早在唐代天宝年间,殷璠《河岳英灵集》中便有“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的赞誉。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的确,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有不少是以绘画技法来表现大自然,塑造景物形象的优秀之作,这首《终南山》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诗中着力描绘终南山高大雄伟的动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之情。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开篇便以极其精炼的笔触,勾画出终南山的总面貌。首句写终南山的高峻,次句写山脉的绵远。“太乙”,即终南山,在陕西省长安县南,又名秦岭。《陕西通志》说:“终南山西起陇山,东逾商洛,绵亘千里有余,南北亦然。”这里用“近天都”来形容太乙峰的高峻,直逼天帝所居处,具有巨大的气魄。“海隅”,即海边。“到海隅”,极言山脉之广大,绵延不绝,直达那遥远的大海边。着一“到”字,变静景为活景,形象十分生动。

实际上,终南山的东边只达河南陕县,距海甚远,这里分明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借以唤起读者的想象。这开头两句,落笔不凡。诗先树起终南山的主峰,居高临下,总揽全山,然后宕开一笔,气势雄浑,意境阔大,引人入胜。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通过对山中云气变幻的细致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终南山的雄伟壮观。诗人从远处望去,山顶白云环绕,烟雾迷茫。当他快步登上山峰时,烟雾反而不见了,回头一看,半山腰间忽而白云聚合,四望如一。此联看似平淡无奇,但闭目一想,却生动逼真,妙不可言。“白云”、“青霭”,一“合”一“无”,山中云气变幻多姿的奇景如在目前,暗托出山的高峻雄伟。没有“白云”、“青霭”,山的风姿韵致就显现不出。这种表现手法,也就是王夫之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回望”和“入看”,更是传神传情。寥寥几笔,便把诗人观赏山中景物时的惊喜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由此可见作者的巧心妙笔。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承接上两联对终南山的雄伟形象作具体而鲜明的刻画。“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按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区分来标志地上的界域称为“分野”。这里形容山之广袤。它的主峰所占的地域就跨过了不同的分野,那连绵不绝的支脉就更不待说了。一个“变”字,更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登峰纵目回望的主观感受。这样写,正与首联“连山到海隅”相应,使其语言夸张而又不失真实。“阴晴众壑殊”从侧面再作渲染。“众”字写山谷之多。“殊”字写气候之差异:同一时间内,各山谷间有阴有晴,半阴半晴,光怪陆离。如此神奇绝妙的景物气象非高山深谷是不可能有的。这句与“白云”、“青霭”一联相应,是在给山着色点染,使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既有高峻广大之貌,又有妩媚多姿之美。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运用白描手法,写诗人在山中游赏了一整天,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想找个地方投宿,但山深人稀,不见村落,忽闻隔溪有伐木声,便寻声探问。这一联虽在写人的活动,但仍是写山,以人烟稀少,从旁烘托山势之高。“暮投”二字,暗点山景之胜。诗人流连忘返,尚不足以尽兴,故探询住处,以待明日再游。如此匠心经营,意在以小衬大,以有限显无穷。所以清人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这是很有见地的。如此结尾极为精彩,犹如画龙点睛,使全篇呈现光彩,生趣盎然,具有玩味不尽之妙。

全诗八句四十个字,采用了大笔勾勒、远近结合、大小相衬、虚实相生等手法,把终南山巍峨磅礴的气势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诵读这样的山水名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幅雄伟高大、壮丽多姿、气象万千、意境空灵的山水图。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的确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沈德潜评此诗说:“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这评语并非过誉。

情调高昂风格豪壮

——读《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虽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但他早期也创作了不少以军旅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篇。这些诗,情调高昂,风格豪壮,代表了他诗歌创作雄浑的一面。《使至塞上》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是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边塞名篇。有人说此诗是他出使途中所作。诗人写诗即景成篇的固然有,然而事后命笔的更为常见,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王维创作这首诗的时地。

“使至塞上”是出使边塞的意思。

起首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即将赴边宣慰将士。“单车”,即轻车简从,说明此次出塞车仗随从不多,规模不大,暗含独当重任之意。“问边”二字,交代了赴边的任务和目的,是慰问边防将士。一个“欲”字,告诉读者,诗人即将出发了,此去征途有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远在居延之外。“属国”,汉代把那些已属于汉朝而仍保留其原国号的附属国,称为“属国”。一说“属国”,为典属国的简称。“典属国”是秦汉时官名,说苏武出使匈奴,回朝后被任为“典属国”(外交官),王维奉使问边,故以“属国”自称。此说亦能讲得通。但古代以官职自称的例子恐怕不多,故此说不太可靠。“居延”,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凉州有张掖,是居延属国。汉末居延已设置为县。不少选本把“属国过居延”解释为“经过居延属国”的倒文,这是不对的。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与诗人要去的甘肃武威(凉州)距离还很远,再说诗人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根本就不可能要经过居延。因此“属国过居延”的“过”字,不是“经过”,而是远过、超过的意思。此二句,有的本子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如《文苑英华》、《唐宋诗举要》),疑是后人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