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3041500000016

第16章 王维(五首)(3)

前两句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我”奉皇帝的命令,带着朝廷的奖赏,将要从京城出发到边塞去宣慰那些打了胜仗的边防将士,欲去的属国之地远远超过了居延。这开头两句,表现了一种爽朗自豪的精神,为全诗设置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

三、四两句写出使途中的情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联以极精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作者步入塞上的万里行程。你看,诗人乘坐的车子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驶出了大唐的关塞,像天空的归雁一样飞进了边疆异域。这两句不仅叙事,而且写景抒情,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叫人难以分辨。

五、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绘景绘情”的千古名句。诗人只用十个字,便勾勒出两幅塞外特有的风光图:一幅是“大漠孤烟直”,另一幅是“长河落日圆”。

先说“大漠孤烟直”。写沙漠,为什么要用个“大”字呢?因为“大”字有广阔无际的意思,而且饱含荒凉意味,这就写出了边疆风光的特征。“孤烟”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人引用宋代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的话作为佐证,认为是指“烽烟”。清人赵殿成注此句诗,先也说“孤烟”是指烽烟,接着又说:“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其实这后一种解说是对的。如果指的是“烽烟”,前后相望,怎么会“孤”呢?再说王维出使塞上,唐军已经取得了胜利,并声威远播,哪里来的烽烟呢?而烽烟只有遇到敌警时才点燃。由此看来,这句中的“孤烟直”当作“烟沙直上”解。在边疆的大沙漠中,忽而一股“旋风”拔地而起,卷出一道沙柱,直冲云天,忽而风消“烟散”,什么都不见了。这种奇特的景象,在中原地带是不可能有的。就像岑参所写“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一样,诗人正是捕捉到了塞上所特有的奇景。一个“孤”字,给人的感觉,景色是单调的,似乎除了浩瀚无际的大沙漠,再也没其他景物了,但诗人却在“孤烟”后面用了一个“直”字,又绘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紧接“长河落日圆”一句,景色更加奇丽壮美。你看,长长的河流,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景啊!从这出色的描绘中,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用字的精当巧妙。因为沙漠地势平远,没有山峦林木,河水流经沙漠,显得很平稳,所以用一个“长”字来形容“河”,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有高山峻岭、悬崖陡壁,那气势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李白笔下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笔下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落日”本是圆的,但它映照在河水中,更显得圆,故特用一个“圆”字形容,以突出日照长河的壮丽风貌。这一联之所以为人所称道,就在于它勾勒出了沙漠地带的典型风光。诚如《红楼梦》里初学写诗的香菱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是因为“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末尾两句“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写自己在萧关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得知首将已亲临前线。“燕(yān)然”,指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代车骑将军窦宪曾大败匈奴,勒铭记功燕然山而还。这里借用此典故,暗示崔希逸率领唐军追击吐蕃,屡次获胜,就像汉代窦宪破匈奴一样,一直追击到燕然山。所以这里的“燕然”并非实指,而是代指最前线,进而反映唐帝国的军威远播。再说“肃关”离“燕然”山有数千里之遥,侦察兵又怎么能知道这些情况呢?

全诗在胜利的气氛中结束,但诗人奉使问边的行程尚未终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上所述,这首诗就作者出塞途中的所见所闻,生动逼真地勾勒出了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上风光,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军威赫赫。

全诗意境雄浑,画面壮阔,极富诗情画意。尤其是“大漠”一联,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一幅完整壮丽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有浩瀚无际的沙漠,有直搏云天的沙烟,有日夜奔流的长河,有赤红滚圆的落日,这些边塞特有的景物与诗中昂扬的情调融合在一起,读之令人精神振奋,而毫无荒凉凄寂之感。无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为“千古壮观”了。

在用语方面,这首诗亦颇具匠心。诗中以“征蓬”、“归雁”的形象比喻来表现作者的行程,就眼前所见之景物,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引用汉代的史事来反映唐帝国的声威,也很精当。

另外,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较工整,但起承两联平仄失粘(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征蓬”句应押仄声韵,而用了平声。不过,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常有的,对全诗的影响不大。

以动显静以有衬无

——读《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zhài),是辋川的一个地名,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这里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自天宝初年买得这份产业后,常住在那里,与他的友人裴迪等“浮舟往来”,赋诗唱和,为辋川的二十处游地各写了一首绝句,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鹿柴》便是王维所作二十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动态景物的对比和映衬,写出了空山深林傍晚的幽静景色,反映了作者闲适静穆的生活情趣。

首句“空山不见人”,极写空山之寂。“空山”,不是说山中一无所有,而是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空”。接着“但闻人语响”一句,写静中有动:山谷中偶然传来一阵人语的回响,这“人语响”似乎打破了空山的静寂,但它却听之而遥远,而且是暂时的“响”,人语响过之后,空山愈显空寂。实际上作者这里是以画外的动显示画内的静,以声显静,寂处有声,使画内的静境更加突出。

后两句写林中夕照,进一步突出空山的静美境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抹斜晖,透过幽暗的山林,斑斑驳驳地照在人们并不注意的青苔上。这是一幅多么幽深冷寂的空山落照图啊。这里是以夕阳的暖色来反衬空山中的幽冷,表现手法与前两句相同。裴迪同咏鹿柴的诗,原文是:“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松林事,但有麏麚(jūn jiā)迹。”此诗也写其幽深,但较之王维的具体刻画稍微脱空一步,显得比较抽象,内容也较单薄。

这首诗总共才二十个字,但由于诗人善于剪裁,在山中景物中独取了夕阳和人声,并采用了以动显静、以有衬无的表现手法,使这幅有限的画面具有了无穷的意趣。清人沈德潜认为它可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可见这首诗是极有神韵的。

传诵不足三叠歌之

——读《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曾被后人推为唐人七绝第一。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对人类来说,是很动感情的事,古人比今人尤甚。现代交通发达,人们可以朝出夕归,即使出远门也可以通电话、发邮件,而古时候交通极不方便,一别动辄多少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甚至终成永诀。“相见时难别亦难”,亲朋远别,难免伤情。那时的上流社会,文人骚客,赶上送别时,除了置酒饯别、折柳赠送之外,常常写诗相赠,互慰互勉,是相当郑重其事的。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正是通过对送别地点的景色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从诗题来看,这是王维为送别友人出使安西而作。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古时称呼友人用排行是表示亲切和尊重。元二的生平事迹已难考证。使,出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这首诗经乐工采以入乐,名为“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乐工采诗入乐的时候,用裁截和重叠两种方法,使整齐的字句成为长短句,以便于歌唱。《送元二使安西》当时影响非常大,有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李东阳《麓堂诗话》)。唐代诗人也经常提到它,如白居易《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刘禹锡《与歌者何戡》:“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饮席喜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后代还把“唱阳关”、“唱渭城”作为送别的代名。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饯别。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是点明送行的地点是渭城,表明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二是点明送行的时间在早晨,时令是春天;三是点明了当时的天气,一场雨后,天清气爽;四是点出了送行的环境,由于春雨的洗涤,馆舍砖瓦青青,路旁杨柳透着翠绿,正好折枝相赠。渭城,是秦都城咸阳的故址,汉武帝元鼎三年(前4)改名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这两句诗描写了一派春天的景象: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空下过一场细雨,那飞扬的尘土被微雨沾湿了,空气非常新鲜。客舍旁边绿柳扶疏,新生许多枝叶,经过细雨的洗涤,显得更加翠绿。在柳色的映照下,客舍也给蒙上了一层“青青”的颜色。一个“浥”字,下得恰到好处,它表明这场雨不是使道路泥泞的滂沱大雨,而是刚好润湿了轻尘的蒙蒙细雨,似乎是天遂人意,在为友人拂尘,以便上路。一个“新”字,也能使读者亲切地感受到杨柳经雨后那葱翠的颜色。诗中写柳色,不但是绘景,而且可以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的风习,依依杨柳,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阳关,关名,地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唐时,长安和西域之间往来频繁,商贾、戍边军士、外交官员、都护府幕属等,来来往往,都要经过这条“阳关大道”。而今元二也要跨过陇山,穿过河西走廊,通过阳关,然后进入安西境内。故人,这是亲切的称呼,指认识的时间比较长,彼此感情很深厚的人,也就是老朋友。诗人意识到老朋友使命在身,实在无法耽延时日,但是又不忍猝然分手,还想再挽留片刻,于是深情地说:“老朋友!请你干了我为你斟的这最后一杯酒吧!因为你一出阳关,就再也难见到我们这样的知心朋友了!”诗人这里一不言离情,二不发议论,只是用捧杯劝酒这个具体行动来表达惜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情思。诗句中下了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便把诗人当时频频举杯、依依惜别的殷殷之意与难舍之情和盘托出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借景抒情:“朝雨浥轻尘”,天公作美,清扫一路风尘,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青青柳色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习,青青柳色象征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二、选择含意丰富的细节来表达深情:诗人略去了饯别宴会上的具体情景,只写了“劝君更尽一杯酒”,此前之连连干杯,情投意合,自是不言而喻;而临别举杯,祝愿一路平安,更是“酒深情更深”,好像万千离情都要通过这一杯酒来表达似的。

全诗内容蕴藉,景新情挚,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明畅。尤其是结句,收束有力,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