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它就是一潭活水,演绎着川流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幸福是要在大众家庭里建立的,每个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幸福感是一种“madeinyouandme”的产品。
当我们被周遭的人和事物弄到身心俱疲的时候,是不是曾想过逃离眼前的世界,到一个除了自己再无他人的世外桃源中去呢?环境的嘈杂、学习工作的忙乱、生活的烦琐……一切的一切总是让人心生厌倦,人们在厌倦到一定程度以后都恨不得能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络。在人们的心里,这会为自己带来片刻的轻松和安宁,但是,人真的能够离开周围的世界独自生存吗?
18世纪末,欧洲探险家史金克在一个荒岛上独居了4年。在这4年里,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却无法忍受孤独的感觉。于是,史金克学着《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那样,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整日与这些动物为伴,和它们进行长谈。但是,他依然常常会陷入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几乎不能自拔。4年后,他虽然重新回到了家人朋友身边,但他已经丧失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人是群居动物,离开集体和社会很难正常生活下去,这也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意义。所谓人类的社会性,也是指人类的群集性,是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社会性是人类社会一个极其普遍和重要的现象,任何个体都必须或多或少地和其他个体发生关系,形成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并在这些群体中生存、活动和发展。
最早对人类的社会性加以研究的心理学家是麦独孤,他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属性,人类必须要和其他人类个体生活在一起并进行相互交往,才能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才能体会到幸福感。
有的时候,对外界的未知恐惧会削弱人的这种本能属性,因此人们就会产生想要一个人独处的逃避心理。就好像一个内向孤僻的人想要融入大众,但是,出于对交流的恐惧,他阻止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其实,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询问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对这种沟通充满恐惧,这种行为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试着去和一个好交谈的人交流、沟通,然后再逐渐地增加接触的人数,慢慢融入大众。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周围的具体情况中找到导致这种逃避心理的具体原因,只要找到问题并合理解决,人自然就会重新发出回归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