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闲暇之余自我娱乐的选择。一个人或两个人把自己沉没在影院的黑暗里,或是大笑,或是大哭,或是大惊,总之,无论是大悲大喜,在踏出电影院的一刻,内心的消极情感总归会有一些舒缓和发泄。对于电影,有一个十分专业的解释,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但是,我们的快乐却并不是这样单纯、简单的解释就可以表达出来的。
佳林爱看电影,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只要新出,她都会有所关注。她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里。这个时候,她总会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地释放出来,不加隐藏。看搞笑片的时候,她总是放声大笑,反正偌大的影院里,响起的雷鸣般的笑声早已经将她的笑声掩盖住了;看悲情片的时候,她总是让自己的眼泪流到枯竭,反正在这个黑暗空间的人群里,她也不是异类;看恐怖片的时候,她总是放声尖叫,随着众人的惊呼,这样的叫声似乎已经是一种发泄了。
佳林走出电影院,看着外面的人群和世界,她好像觉得平时压抑在胸口的烦闷都开始散去。所以,看电影是她的一个爱好,更是她的一种生活习惯,她喜欢在那个黑色的小影院里宣泄自己的情感,她喜欢放任自己融入到每一个电影作品中。
为了推出影视作品,媒体也不断地为各种影视作品做出宣传,好像生怕观众错过了任何一部。而一部作品的高票房,这就表示,大票房就等于大需求,就意味着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渴望和追求。
就好像2010年,国产片躬逢其盛,迎来爆发时刻。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姜文的《让子弹飞》更是以6.73亿元和7.3亿元的好成绩先后打破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级影片。
而为了延续这个好现象,2011年更是推出了《新少林寺》、《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同时,为了迎合观众的不同喜好和兴趣,各种各样题材和风格的影片更是接踵而来。比如,古装动作片添加更多的感情戏,《关云长》里甄子丹的情感似乎要比武打动作更有吸引力;而《武侠》中,功夫和武侠世界有更高的技术含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更是有可能为华语传记片带来不同的感觉。
各式各样的影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演绎风格、不同的场景效果……却让我们在纷繁多彩的画面、动作、感情传递中获得了现实世界无法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这么想要追“影”呢?为什么我们的喜怒哀乐似乎在踏入电影院的那一刻就被其所操纵了呢?
影评人彭吉象是这样理解的:“电影审美心理中,既有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诸多要素,又有社会审美心理的积淀;既有感性欣赏的心理体验,又有理性升华的审美愉悦;既有审美知觉引起的感性愉快,又有审美认识带来的审美快乐。”
其实,影视的娱乐性,本质上是带有审美升华的各种快感综合而成的观赏性,这种娱乐性元素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感光层面的感受和体验,而较少理性层面的复杂思考。同时,为了重新塑造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获得的认知和体验,打造影视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一般电影都具有宣泄某种感情的功效。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时候,哪怕再短暂,我们也是在那一时刻挽住了幸福的臂膀。让自己快乐,那就让自己畅游在影视的无边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