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战争史
3051000000010

第10章 唐史(2)

贞观末尚有一外国来贡,迄今犹未决定其主名。《旧书》一九八《拂蒋传》载:“贞观十七年(六四三),拂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水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旧书》夺“水”字,据《新书》补。)拂国王是某国之王,解者凡有四说:(一)东罗马王Heraclius之弟Theodorus,但其人已于六三八年被杀。(二)东罗马之大臣ValentineCaes r。(三)罗马教皇Theodorus,即位于六四二年十一月。(四)叙利亚总主教之号,即Patriarkis。我往日亦曾提意大利王Rotari之一说,但第一音组Ro究不能对“波”。前文四说之中,我早说对音以Patriarkis(省去尾音)为最近。今考《旧书》称:“拂国一名大秦”,而《景教碑》则云:“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贞观九祀,至于长安”,景教固来自叙利亚,是此之“拂”得为叙利亚也。阿罗本之来,与波多力之贡,后先仅九年,谓其接踵而至,事亦甚类,当日有“拂国诸蕃”之称(见下七节),可知拂不定指东罗马;以称号为人名,又以大主教为王,亦旧日言语不通常有之误会。综合观之,此王名为叙利亚文之大主教,殆可无疑。

§§§第三节高宗继成大业

高宗本庸懦,然以承贞观余荫,武将多材,且获降附突厥之效力,故其前半叶之开疆辟地,有时且过于太宗,是则时势造成,非彼之力量所致。兹分西北、东北两项记之。

(一)西北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降而复叛(永徽元),前后遣梁建方、契何力、程知节等进讨,皆无功(永徽及显庆元)。显庆二年,更以苏定方为帅,领回纥等兵,分南北两道进军,先破之于金牙山,乘胜追击,十二月,复大战于伊丽水(今伊犁河)上,杀获略尽。贺鲁西走投石国(Ta kand),副将萧嗣业追擒之,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西域悉定。诏分其地置潆池、崑陵二都护府,以步真为潆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分押五弩失毕部落,弥射为崑陵都护、兴昔亡可汗,分押五咄陆部落。其所役属吐火罗等国遣使内属。龙朔元年六月,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参《圣心》二期拙著《课余读书记》三四——三七页)隶安西大都护府,仍于吐火罗立碑纪德,我国声威之远暨,蒙古前所未有也。各府名如下表:

各都督府之名称,除波斯外,均是唐人采用古语,无关实际。惟国及州城所在,则表示当日西域诸国之领域。此一次建置,向来不为我国史家所重视;一则因囿于闻见,对八九十个地名,无法探讨。二则不明历史之过渡性,以为悬隔万里,事同儿戏。法国学者沙畹曾谓所置府州,具重要科学性质,亦不过就中亚地理立言,对于唐代声威之影响西域,毫无阐发,殊为憾事。考西突厥统叶护盛时称霸西域,授诸国以颉利发(ilt bir)之号,每国派驻吐屯(tudun)一人,收其征赋。及显庆三年(六五八),西突厥全境悉隶我国,以前监统之权,亦自然随战胜而归我国继承。唐朝如依此执行,最低限度亦可监督各国之财政。然中国对外,向主怀柔,不主侵略,今只在名义上设立州府,免去苛赋,诸国应无不乐于顺从,其立碑颂德,可信言出由衷,惜此古迹与拂林碑,均湮没不得见也。(显庆年中,波斯人阿罗喊(Abraham)曾充拂国诸蕃招慰大使,于拂西界立碑,见景云元年《阿罗喊墓志》。)

此十六国之今地,就大体言之,吐火罗、哒、诃达罗支、厨宾、失范延、石汗那、护时健、多勒建八国均在阿富汗,怛没、乌拉曷二国在乌兹别克共和国,解苏、骨咄施、俱密、久越得犍(亦作Kabudian)四国在塔吉克共和国,波斯即伊朗,护密多之一部应在我国境内。

在龙朔元(六六一)之前,西方各国先后来归,亦尝分设府州多处,并以次记之:

康国康居都督府永徽年(六五○——五五)设,今乌兹别克共和国。

何国(ko anyah)贵霜州永徽后设,今地同上。

拔汗那(Ferghāna)休循州显庆初设,今地同上。

葛逻禄(Qarluq)阴山、大漠、玄池三都督府显庆二年(六五七)设,原居金山之西,北庭西北,今新疆北部至蒙古西部。

龟兹龟兹都督府显庆二年设。

石国(Ta kand)大宛都督府显庆三年(六五八)设,今乌兹别克共和国。

米国(Ma margh)南谧州显庆三年设,今地同上。

安国(Buxara)安息州显庆时设,今地同上。

东安国(Xarghan)木鹿州显庆时设,今地同上。

史国(Ke )沙州显庆时设,今地同上。

(二)东北

(1)百济本马韩故地(伯济),汉成帝鸿嘉三年,扶馀族人温祚率众南王其国,因以百济为号,当今朝鲜半岛之西南部,东至新罗,东南渡海至倭国,北至高丽。与新罗世仇,高祖、太宗屡遣使和解之,其王义慈不听。显庆五年,高宗命苏定方统兵伐之,虏义慈及其太子隆等。百济旧分五部,因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卅七州,二百五十县,立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及县令,设熊津都督镇之,得户廿四万,口六百廿万。同年八月十五日,定方立纪功碑,碑为五层花岗石塔,高三十五尺;文刻于塔之第一层,高四尺五寸,题《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字作正楷,径一寸五分,今存忠清南道扶馀县南二里,俗呼为平济塔。及大军西旋,余部复叛,围留守郎将刘仁愿于百济府城,并请援于倭,倭遣秦田来津帅师五千赴之。刘仁轨奉诏发新罗兵救仁愿,龙朔三年(六六三),孙仁师又领兵浮海至,各军既合,遇倭人于白江口(今东津江流入熊津江处),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秦田来津战死。(参《旧书》八四及蓝文徵《隋唐五代史》上编一二三——二八页)今亦有刘仁愿纪功碑存扶馀县,惟末截已残缺。朝廷于是授扶馀隆熊津都督,遣还本国,隆惧新罗,寻归京师,自此益为新罗所兼并。

(2)高丽先是,贞观十六年,西部大人泉盖苏文(泉是姓,盖苏文为三字名)性凶暴,诸大臣与其王建武(彼国称为荣留王)谋密除之;事泄,盖苏文假校阅为名,邀请大臣参观,勒兵尽杀之,并弑王而立王弟藏为王(彼国称为宝藏王),自号莫离支,专国政。十七年,唐遣使谕令勿攻新罗,盖苏文执不从。太宗谓左右曰:莫离支贼弑其主,尽杀大臣,用刑有同坑,百姓转动辄死,怨痛在心,道路以目,因其弑君虐下,败之甚易也。十九年,命分水陆并进,御驾亲征,先后破盖牟(盖州,今辽阳、沈阳之间)、辽东(今辽阳)、白崖(或白岩,今辽阳东五十余里太子河北岸)诸城,进次安市(今海城南十五里之营城子),城坚弗能克。会仓储将竭,士卒寒冻,乃班师。此后廿一、廿二年及高宗永徽六、显庆三年(均程名振),虽有小接触,无大功。龙朔二年,统兵者任雅相卒于军,庞孝泰与战于蛇水,军败,孝泰及其子十三人皆没于阵。乾封元年,盖苏文死,子泉男生为两弟所逐,脱身来奔,因命李伐之;总章元年九月,拔平壤城,虏高藏,设安东都护府,统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仪凤二年,散徙其一部人于河南、陇右,自后新罗,渤海渐并其地。

唐得高丽而不能守,《述论稿》以为“实由吐蕃炽盛”(一三九页),余谓此非主要之原因也。其一在“辽东道远,粮运艰阻”(郑元踌对太宗语),海航操纵,难得其人。其二、突厥脱离,北边屡警,环顾内外,情势迥殊。其三、东北两蕃(契丹、奚),渐多作梗,顾此失彼,有同捉襟。圣历间(六九八——九)拟命高氏子孙自统安东旧部,事不果行,唐遂永失其控制高丽之实力,开元廿四年更明令“坝江已南宜令新罗安置”,(《元龟》九七一)且进一步承认新罗之吞并。

§§§第二章 唐前期农民战争

§§§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日益发展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是为唐前期。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全国尚未统一。时值隋末丧乱,社会残破,经济凋敝,又因镇压农民起义,削平群雄而征战不已,加之水旱频仍,广大农民赋役负担十分沉重。因此,在唐高祖李渊执政的武德时期(公元618—626年),尽管唐王朝已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革隋弊政,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但是究属草创,故农民反抗斗争时有发生。

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以隋为鉴,接受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治国方针,比较认真地推行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执政后期,逐渐骄奢,好尚珍奇,纵情畋游,不乐谏诤,昵近小人,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赋役负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发展,农民反抗斗争在全国各地不断爆发。

唐高宗即位后,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辅佐下,朝政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到其执政后期,为了防御吐蕃和突厥的不断进扰,征发数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地区戍守和作战,“征科赋役,差点兵防,无钱则贫弱先充,行贷则富强获免”。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几乎完全压在农民身上,以致“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养,自剑以南,爰至河、陇、秦、凉之间,山东则有青、徐、曹、汴,河北则有沧、坛、恒、赵,莫不或被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可谓不安矣。”

武则天执政期间,重视农业,发展生产,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破格用人,抵御吐蕃、突厥和契丹侵扰,户口由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的三百八十万户,增至六百一十五万六千千百四十一户,为唐王朝在开元年间臻于鼎盛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执政期间,尤其是晚年,由于任用酷吏,奖励告密,滥封官吏,佞佛建寺,筑明堂、天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批农民破产逃亡,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恢复帝位,但朝政大权却落入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之手。她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广占田园,苛剥封户,骄奢淫佚,“盛兴佛寺,百姓劳弊,帑藏为之空竭”,甚至企图步武则天后尘,僭称女皇。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短短八年间,宫廷政变迭起,皇帝屡易,朝政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

唐玄宗上台后,政局才趋于稳定。他在著名宰相姚崇、宋辅佐下,锐意求治,澄清吏治,限制直接掠夺封户,沙汰僧尼,捕杀蝗虫,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防止边将闹事,因而社会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至开元、天宝之际,“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户口增至八百余万户,号称“开元盛世”。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更加激烈。由于官僚机构愈益臃肿,养兵越来越多,与边境各族战争连绵不绝,不堪繁重赋役而破产逃亡的农民难以数计。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是“闾阎困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应当指出的是,唐前期少数民族、尤其是岭南、剑南和黔中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深受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少数民族首领、官僚和富豪蓄养和掠卖奴婢比较盛行。如贞观初,岭南少数族首领冯盎,占有“奴婢万余人”。唐睿宗时,监察御史李知古欲掠姚州(今云南姨安)蛮“子女以为奴婢”。在镇压少数民族反抗斗争时,唐统治者更是乘机大肆掠夺人口。如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四月,大丞相府谘议参军窦轨镇压稽胡起义时,掳男女二万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五月,行台仆射窦轨打垮始州(今四川剑阁)、巴州(今四川巴中)、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山僚起义时,又掳男女二万口。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三月,益州行台尚书郭行方击破眉州(今四川眉山)、“洪,雅二州”山僚起义时,俘男女五千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夔州都督齐善行围剿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僚民起义时,俘男女三千余上。同年,右武侯将军上官怀仁镇压巴州、洋州(今陕西西乡)、集州(今四川南江)和壁州(今四川通江)僚起义时,掳男女万余。翌年四月,上官怀仁将巴、洋、集、壁四州僚起义平定时,又掳男女六千余口。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三月,广州总管党仁弘讨伐罗州(今广东廉江北)、窦州(今广东信宜南)僚起义时,掳男女七千余口。唐统治者将掳掠来的少数民族男女,有些作为奴婢,赏赐给“有功”将领和达官贵人,供其驱使。这就更加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与反抗。唐前期少数民族起义较多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总之,唐前期虽是李唐王朝创建并日益向上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这个社会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李唐统治者的压榨逐渐强化而日益发展,民族矛盾也不断发展,在有些时候和地区还比较尖锐。

§§§第二节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