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懂心理,会管理
3051600000046

第46章 避免与员工价值观的错位

有两位企业界人士谈起他们眼中不可思议的年轻下属。

第一个例子中,老板十分赏识她的一位下属,不仅给了他很多机会,也不隐瞒自己有栽培他成为公司重要人物的意图。然而,正当老板疲劳地半躺在沙发椅上,思考提拔这位经理的决定时,年轻人却敲门进来,提出辞职,理由是要出国深造。离职后,这位年轻的经理才说出,他离职的真正原因是无法忍受老板家长似的教育和保姆似的关照。

另一个例子中,一位中层经理的一个下属月薪不过2500元,每月过不到一半,钱就都花完了。一次,她在手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还向自己的经理借了1400元钱去买一张偶像的演唱会门票。不过她的工作效率很高,自己也比较开心。工作一年后,到了她可以涨工资的时候,她却突然提出辞职,说自己活得太累,要出去旅游一段时间。经理以为她在撒谎,一定是对单位不满要跳槽,谁想过了一段时日,她当真从西藏给经理打来电话,说自己在那里是多么的兴奋。经理至今还在纳闷:她从哪里弄来的钱?今后怎么办?

在这两个小故事中,观念迥异的管理者与年轻员工,正是中国正在经历的两场巨大变革的主人公。第一场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继续的经济改革,其间,无数企业和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成为变革的主角之一。相比第一场变革的轰轰烈烈,第二场变革则来得悄无声息——这就是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大变化,而主角则是刚刚和将要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时光流转的两代人,在企业等组织的同一舞台上,以管理者和员工的身份碰面。两代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是否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和人员的幸福感?

当今的企业员工中,有很大一批属于“新生代”一族。这里所说的“新生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人群,也就是被媒体称为“80后”的一代人,与前辈相比,新生代之间的共性比较显著。

新生代的年轻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独享父母及长者的关爱,并且深受电视和音乐的影响。因为缺失了以往中国人那种与兄弟姐妹分享资源的经历,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新生代在青少年时期,恰逢互联网和视听媒体的盛世,面对铺天盖地的多元化甚至个性化的超载信息,找不到统一标准的他们,更多地凭自我的感性认识,去选择符合个人喜好的信息。在多样化的刺激下,这代人见多识广、“心理早熟”,却又富于感性。

新生代的年轻人,出生于国家开始走向振兴的年代,成长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岁月,工作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接受和理解新鲜事物快,认知和操作能力强等特性。他们不囿于传统的人情面子,愿意并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没有多少历史的情结,没有思想包袱,处理问题时既不循规蹈矩,也不顾及他人的看法和感受。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是采取基于以往经验的“印刻”性的反应。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为了节省脑力,往往不会仔细分析,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采用直觉性的反应。虽然有时这样做快速而且正确,但当面临的问题表面看是个老问题,而实际上却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时,采用直觉性的反应就会犯错误。这样看来,对于新生代来说,缺乏丰富的经验也未必是坏事情,这可能使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新生代的基本特质是:重视生活品质,忠于个人兴趣,维护自我权利,捍卫个人尊严,淡化权威和权力,厌恶规则的约束。他们关注自我,不大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中国人都更加追求快乐和自由的生活。

面对这样的员工,管理者应该采取怎样的管理策略呢?

很容易想象,一个持传统观念的管理者面对新生代员工所产生的不协调和错位。在许多企业中,英雄式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往往会表现出种种特征。

首先,决策高度集权,一个人说了算,由于他们能力高超,认为下属和员工不会有比自己更高明的见地,所以决策时根本无须征求他人意见,而员工的任务就是埋头执行管理者的决策;其次,管理实践过于随意,不注重制度建设,或者本人就时常违背制度,以个人的直觉代替详细的决策论证,凭个人的好恶对员工提出要求;再次,过去的成功经验使管理者盲目自信,高估自己和企业的能力;此外,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持异见的人要么下意识地反感,要么干脆就排斥;最后,吝啬授权,即便是对小问题,下属也无法独立决策,培养接班人就更不用谈了。

在面对传统的逆来顺受的下属时,这种英雄式的管理也许奏效,然而在那些追求自由、自主和快乐的新生代员工看来,这种管理风格意味着对自己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面对新生代的员工,作为管理者,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使新生代员工在企业里更容易感到如鱼得水,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