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明]朱之瑜
不卑不亢,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指对人的态度或言语恰当有分寸。不卑不亢,是很多成功人物所持的处世方式,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境界。
林肯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到国会演讲。他一踏上发言席,台下就有一位傲慢的议员指着林肯大声叫喊:“林肯先生,你也想当总统?请不要忘记——你不过是个鞋匠的儿子!”
整个会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注视着林肯,有的冷眼旁观,有的替他捏了一把汗。大厅里的空气似乎紧张得都凝固了。
林肯望了那位议员一眼,十分镇静,诚恳地说:“议员先生,谢谢你对我的提醒。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很出色的鞋匠,他一生做了成千上万双鞋,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无论谁穿过他做的鞋,都称赞他的手艺是一流的。我小的时候也学着做过鞋,可是非常惭愧,从来没有像我父亲做得那样好。我相信,如果我现在做事能像我父亲那样认真,我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总统。”
林肯刚说完,全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无论是做人做官,都应做到不卑不亢。不卑,就是不卑躬屈膝,做出一副讨好、巴结的样子,这是有损人格的;不亢,就是不自傲,不以老大自居,盛气凌人,自视比别人高出一筹,必然会引起别人反感。不论同谁交往,也不论对方地位高低,资历深浅,条件优劣,学识深浅,都要奉行不卑不亢、热情谦让的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在待人处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有的人容易表现出高傲的情绪,有的人容易表现出卑怯落魄的姿态。这两种处世态度,一者为亢,一者为卑,都不利于领导工作的展开,都有碍于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融洽。可以说,这两种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大敌,不仅造成彼此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而且也给交际气氛笼罩了一片乌云,使彼此相处不愉快、不和谐、不融洽。一般而言,人们大多喜欢在彼此平等的正常交往状态下交往。由“卑”或“亢”所产生的距离和人际交往的鸿沟,使彼此无法构建互信的桥梁。
做到不卑不亢,对领导者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在与自己地位、才识相等的人交往时,都能从容以对,谈笑自若。交浅者,可以相互示之以敬,待之以礼;亲昵者,可以你逗我一趣,我幽你一默。此时大家均能当得起“不卑不亢”的赞誉。然而若是换了其他场合,有些人便从容不起来,自若不下去。那“卑”与“亢”,便会因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明明白白地露于言行,写在脸上。
许多人都颇熟悉这样的场面:下级或有求者来访时,大家可以冷脸以对,不理不睬,至于让坐、倒水等举手之劳,也无人愿为。然而,若是遇到上级大驾光临,那场面便会变得隆重而又壮观:首先是全体肃立,恭敬迎迓,然后是领导出面,热情接待……前后两种人仿佛两面镜子,活活地照出了一些人的卑、亢之态。
这种喜剧大都是集体上演,尚不能充分展示某些人的个性。有的人见了不如自己的人昂首挺胸,胡吹乱侃,或是挺身说教,或是板脸训人。然而一旦遇到胜过自己的人,特别是级别高于自己的人,便会摇身一变:头昂不起来了,因为脖子失去了支撑脑袋的力度;胸挺不起来了,因为软骨病的痼疾突然复发;说教的嘴,吐出满口谀辞;训人的脸,笑成一朵菊花。申居郧《西岩赘语》中有言:“骄谄,是一个。遇胜我者则谄,遇不如我者则骄。”此语便是这类两面人的写照。
不卑不亢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界,一种深邃博大的境界,一种做人做官的境界。但真要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并不容易。
领导者要“不亢”。所谓“亢”者,即自高自大也。这种人处处自以为是,牛气十足,总觉得自己永远比别人强,比人高明,特别是在某一事上取得成功和获得胜利之后,就更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了。自以为是、自满自大,其带来消极后果,轻则阻碍进步,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重则导致失败垮台。“胜易骄,骄必败”,这是万古常新的道理。
有不少领导者,官升脾气长,忘乎所以者,更是比比皆是。最后,膨胀得不知姓甚名谁了,鲜有不栽跟头的。
有的随着职位不断升迁,变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工作忙、时间紧,只与上级和同级应酬,与原来的朋友们失去了交往,变得孤僻,特立独行,越来越严重的隔绝,群众覆盖面少了很多。其实,高层职位同样意味着人际关系上的高难度挑战,需要用长远眼光来维系并发展与同事的合作关系。职位晋升以后还要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好接触。要在组织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帮助自己和同事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有的人职位上升,就骄傲自满起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强项与已经取得的成绩,却忽视自身的弱势与不足,躺在成绩上睡大觉,被潜在竞争者冲击掉。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成绩也必须增长才行。没有突出的业绩,难以服众,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影响力。
所以,作为领导者,切不可恃才傲物:当取得成绩时,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自己会独吞苦果。
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能锋芒毕露。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使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领导者要“善下”。古人说:“水性善下,道贵谦卑。而空方能容,谦到极处便是无我。”袁枚有诗云:“善下斯为大,能虚自有容。”
“善下”就其内涵来说,可以理解为做人低调谦逊,能放下身段,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做普通一兵;也可以理解为善待下属和员工,关心群众疾苦,为其排忧解难;还可以理解为保持本色,与下属及员工拉近距离,形成感情共融和思想共鸣。
一个领导若有“善下”的品格,大家都愿意与他打交道,平时有了委屈愿意对他讲,有了困难愿意找他帮忙。相反,高高在上,见了上级像“和珅”,见了下级像“泰森”,使下属敢怒而不敢言,这样的单位迟早会成为一盘散沙。
“善下”来源于知识、修养和综合素质,体现人的学识、品位和道德,是一个领导者人品、官德的外在表现。对个人来说,“善下”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对集体而言,“善下”是一种凝聚力和战斗力。彭德怀元帅在长期的带兵实践中有个重要心得:你越是放下架子,下属对你越亲。由“善下”造就的人格魅力,比任何东西都弥足珍贵,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感染人、打动人。凡“善下”的人,大多口碑好、人缘好。
不卑,可以不惹人怜;不亢,可以不招人妒。此种态度可适合于任何一种场合,任何一种环境。自卑者,必定是自轻自贱的人,或是气质上的自卑,或是认识上的自卑,或是挫折性自卑。有了这些心理,必然会使交往和办事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要克服自卑,首先应分析产生自卑感的原因,然后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
自卑使人悲观,使人失去信心与勇气,低估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畏首畏尾,不敢鼓足干劲去追求成功,禁不住挫折;自卑就像枷锁一样,锁住了自己的朝气,把自己锁得暮气沉沉。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也会因此而轻视他。因为他处事总是那样优柔寡断,本来有能力办好的事情,也总是那样缩手缩脚、犹犹豫豫,致使别人认为他毫无能力,甚至引起人家的责难和非议。这种责难和非议,又会使他更加自卑,成为恶性循环。
克服自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因为有某方面的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而应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总有胜过别人的地方。不能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要敢于相信,许多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做到。这样就会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二要学会在逆境中发奋。当遭遇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切不可只看到困难甚至夸大阴暗面,切不可因那些意外打击和不幸而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一蹶不振,乃至垮掉,一事无成;而应积极应对,奋发有为,冷静思考,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之火,找到新生和创业的突破口,选择和开展新的生活。三是应具有一定的社交活动技能和社交常识,在平时注重自我完善。
不过,世间确有一些人能够在待人处事上当得起不卑不亢的赞誉。一个人能否做到待人处事不卑不亢,大约与其志向、见识及有无独立的人格有关。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且有独立人格者,大多不会在待人时以官职大小、钱财多少或学问高低论尊卑;他们既不至于在遇到胜于自己的人时露畏怯、示卑容;也不至于在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时摆架子、显傲态。苏轼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玉皇大帝之位虽尊,但在苏轼眼里并不为尊;卑田院乞儿身份虽微,但在苏轼眼里并不为微,故不论是陪玉皇大帝,还是陪卑田院乞儿时,苏轼的言行态度,都可以当得起不卑不亢之誉。
“卑”者招人烦,“亢”者惹人厌,而只有不卑不亢才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常态。也就是说,不卑不亢是一种稳定恒常的品性,也更是一种立足社会、做好领导工作屡试不爽的处世分寸。
领导者在待人处世和社会交往中,应不卑不亢,既要热情礼貌,有理有节,又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不拿原则做交易,经得起金钱、美色的诱惑,不干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对下属与群众要平等相处,尊重群众,不盛气凌人,也不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而要不卑不亢,坚持原则,无情规则、有情操作,把好事办好。正如一位领导所说:“见了比我官大的,不以为自己的官小;见了比我官小的,不以为自己的官大;见了群众,不以为自己是官。”
坚持不卑不亢,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怯弱,既保持自尊,又以礼待人,既满怀自信地生活,又虚怀若谷地取人之长,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