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修身养性之道
3053000000064

第64章 夯实脚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国]荀子

领导者要走得稳、走得远,必须脚跟扎实,脚力强健。根深叶茂的树,才有冲天的底气。脚跟正,身子才能正;有底气,办起事来才硬气。

如果领导者的脚跟不稳,就会成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一有风吹草动,就有连根拔起之虞,不可能把工作做得扎实,也不可能赢得下属的信赖与拥戴。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的优化、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西文化的碰撞、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活动的多元,对领导者的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要求领导者打牢根基,养足底气,具备深刻的理论思维、成熟的政治运作、高超的业务本领、稳健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人格形象。

东南亚有一种毛竹,在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5年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六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神奇的成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世间万象,事理相通。毛竹创造神话的成长方式,给人深刻的启迪。试想,如果没有笃定的目标,没有长时间的“根系”培养,就没有日后的“魔法生长”。人生旅途、事业发展不也如此吗?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信念,不打好长远发展的基础,就不会有日后的大作为、大突破、大跨越。

毛竹的“魔法生长”,动力在于目标的坚定、长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这样的人注定难成大器,这样的发展注定不可持续。毛竹并不追求尽早“露头”,它把目标锁在5年后,才成就了日后的速度和高度。毛竹的“魔法生长”,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领导者的脚跟坚实,才能担重任,经风雨,走远程。领导者要夯实自己的脚跟,就要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

(1)注意增强亲和力

领导者要站稳脚跟,必须注意培养亲和力,增加人气指数,打牢群众基础。亲和力实际上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注意一下亲和力问题,把姿态放低一些,对群众谦和一些,不仅不会削弱领导力,反而会有助于领导力的增强。也就是说,亲和力也是一种领导力。

关爱是领导者人格魅力的源泉,领导者的爱心与善行可与人们内心深处的呼声互相影响。善行是关爱的表达方式之一,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要及时伸出援手。人情投资是领导艺术,也是建立良好上下级关系的必要手段。一个人能力虽然有限,但只要肯帮助别人,他将受到人们广泛的欢迎。帮助别人,要发自内心,坚持不懈,不可凭一时的兴致。领导者帮助别人时,不要使对方觉得是一种负担,帮助时要做得自然得体,轻松高兴。对领导真诚的帮助,下属将会以忠诚和努力工作来回报。

领导者要真诚亲近群众,真正做到“两眼朝下”、“双脚着地”,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间去,加强调查研究,沉潜耙梳,听呼声、了实情、探规律、谋良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来凝聚和增强底气,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领导者培养亲和力,要坚持“和”字当先。和者,温和、谦和之谓也。领导者待人处事应人性化一点,多发现下级的长处,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多讲暖人心的话,多做得人心的事,而不能动不动就讲狠话,把扣奖金、给处分甚至辞退、开除当做撒手锏;也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听不进不同声音,容不下不同意见。领导者只有温和一些、谦和一些,才能赢得人心。

领导者要尊重下属,关心下属,多鼓励和赞赏,少批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与下属同甘共苦,共担风险,共享成功;善于团结“五湖四海”的人一道工作,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和下属保持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下属的思想感情脉搏,和下属建立良好的感情纽带,把权威扎根于下属的心中。

(2)练就高超的本领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领导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工作中充满底气,时刻准备应对新的挑战。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否则,英雄气短,壮志难酬。可见,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蕴,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

学习是固本之举。学习能力的高度,决定着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决定着说话与办事的底气和根基。一个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只有拨冗潜学,做到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有的领导者不爱学习,主要原因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而在于习惯定式。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改造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领导者而言并不轻松,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按照早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事情。领导者往往有比较稳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这些理念和行为曾经支撑着领导者取得成绩。现在,却要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容易产生情感的抵触,或不以为然,或惶惑无依,这都不利于有效地进行学习。

领导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就会出现“本领恐慌”,很难尽职尽责。“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智。”知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从书本和实践中学来的。领导工作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工作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领导者蓄足底气,就必须做到勤于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善于统筹安排,利用业余零星时间,摆脱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挤时间学习;要广泛地学习,不能仅仅学习本系统、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重点学习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公共管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以“兼收并蓄、厚积薄发”的求学方法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要善于学习,并注重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勤于思考,做到善思、多思、深思,还要紧密联系本职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在思考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办法。

还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培根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人们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灼见,又可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两者相互作用,互促互补。因此,领导者要勇于实践、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砥砺才干、求变求新,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工作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更有效地发挥领导才能。

(3)树立良好的品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没有良好的人品官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根底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担惊受怕,何谈底气?领导者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作基础,工作作风不正,不讲正义,推责揽功,文过饰非,即使职位高、能力强、资历深,也不能让人内心佩服。

光有能力,没有品德,也只是一个跛足,不可能走远。当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一旦被发现在人格与道德上患有严重瑕疵时,其能力可能被视为一种危险。反过来说,一个在人格与道德上面都经得起考验的人,其能力即使有所欠缺,仍然会被认为是值得敬重的人,仍有独特的影响力。

“做官先做人”,领导者应以优秀的人格感染人、激励人、赢得人。在日常工作中,领导者有了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说话就会有人听,群众就会跟着走,从而带动一大片,激励一大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群众看的就是领导的一言一行,领导的实际行动比讲一千遍一万遍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

领导者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把德与情、理与法、言与行完美地结合起来,做到守信、公道、律己,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始终做一个德高理正、以德服人的好领导。

(4)始终做到严于律己

“公生明,廉生威。”领导者清正廉明,正气凛然,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才会赢得下属的拥护和信赖。领导者廉洁自律过硬,说起话来才有硬气,才有底气。

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贯乎古今的官守之常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为官一旦堪破气节底限,则必役于名缰利锁的囚禁,溺于和光同尘的流俗,沦为一副自蹈自轻的红尘形骸,直至成为过眼云烟。

领导者欲从道德品质上增强自己的人格底气,就要在洁己奉公上下工夫。时刻注重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将私心减到最小,将公心放到最大。只要站在公道正派的立场上,就要底气十足,敢字当头,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者还要防止为官做人的底气被金钱美色所诱空,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做到跬步必谨,细节必慎,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利诱面前不动摇,金钱面前不动心,贿赂面前不伸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这样才能做到不为私欲而害公、不为小利而失节,才能“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始终做到“脚”正不怕影子斜,走遍天下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