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24

第24章 西汉时期总论(3)

(2)着眼战略全局。张良对战争的策划善于从战略全局出发,以局部利益服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刘邦彭城战败,形势对刘邦极其不利,张良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扭转战争全局的正确战略。张良认为战胜项羽必须充分利用韩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以韩信的力量开辟北部战场,威胁项羽的侧背,牵制项羽的兵力;以彭越袭扰项羽的后方,断绝项羽的军粮供应;破坏项羽腹心地区的安定;争取英布背楚向汉,分裂和瓦解项羽集团,从南面构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在韩信占据三齐向刘邦要求封为齐王时,刘邦怒斥韩信来使,欲断然拒绝,张良立即向刘邦建议应当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张良认为,齐地方圆两千里,城邑七十余座,兵民逾百万,南有泰山之固,西为黄河天险,东负大海,是割据称王的天府之地,如果韩信的封王要求得不到满足,自立为齐王,脱离刘邦阵营,刘邦就无法取得天下。这些事关战略全局的重要决策,都被刘邦一一采纳。

(3)善于审时度势。张良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当刘邦与项羽订立了鸿沟议和之盟后,项羽率军东撤,刘邦也欲退兵西走,在这个重要的关头,张良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认为汉军已夺占了天下大部分地区。且已由战略上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项羽军兵疲食尽,已无法与汉军相匹敌,因此,汉军应当趁此良机,追击楚军,夺取战争的彻底胜利。刘邦于是率军东进,追歼项羽之军。当刘邦在固陵地区遭项羽军反击。无力推进时,张良经过分析形势,认为没有韩信、彭越两军的南下,难以歼灭项羽军,因而又建议以分封给韩信、彭越土地为条件,促使其出兵南下,从而迅速围歼了项羽军。

韩信:他作为刘邦手下战功卓著,首屈一指的大将,对于战胜项羽、辅佐刘邦建立西汉政权起了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韩信从刘邦登台拜将,到楚汉战争结束,历时五年,指挥重大战役八次,均获全胜。他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指挥艺术,成为我国后世兵家学习效法的楷模。

(1)洞观敌我形势,先计而后战。韩信为刘邦策划兵出巴蜀,还定三秦的决策,集中地体现了他指导战争洞观形势,计而后战的杰出思想。

当时韩信经过对楚汉双方的全面分析,认为项羽虽占据军事上的全面优势,但终将难以成就大业,主要是因为顶羽有许多战略上的致命失误:项羽只相信个人之勇,不知任用贤才;舍弃关中四塞之地、天府之国,定都彭城,偏居一隅,无法控制天下;背离怀王之约,不论功行赏,引起众诸侯不满;抛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放逐义帝,失去了道义上的优势;楚军坑降卒,抢掠烧杀,失去民心。因而韩信向刘邦献策说:“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对楚汉形势洞若观火、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刘邦预见了未来的胜利,鼓起了进军三秦的信心。

(2)不拘泥于常规,出奇制胜。韩信深明“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作战中常常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战场条件,从敌人意想不到之处,选定进击路线,出敌意外地进行攻击。韩信在进古三秦的作战中是这方面最典型的战例。他为了避开关中三王设置的重要关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命樊哙、周勃率领一万余人修筑原已烧毁的栈道,明里摆出一付经由栈道、攻夺关隘、兵入三秦的架式,更加吸引了章邯等军的住意,增派大军守备。暗中却自率全部兵力潜出故道(今甘肃省两当县境)、翻越秦岭,直达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境)。当章邯发觉上当,已经为时过晚,再仓猝调军回击,结果被韩信军打得大败,韩信率军旋即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标。韩信这一奇兵制胜之举,使刘邦等人深知其用兵的非凡才能。

(3)擅长于布设疑兵示形,调动敌人。韩信在战争中,非常重视似疑兵示形,调动敌人就范。如前所述,他在击破魏王豹时,鉴于魏豹沿河列阵守备,且判断他将在黄河东岸之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渡河,因而魏豹便调集重兵在河对岸的临晋防守,以阻止韩信大军渡河。于是韩信将计就计,调集了大量船只于临晋渡口,让部分部队虚张声势,摆出由此处渡河的态势,这样,就使韩信率领部队在魏军不加戒备的上游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南)偷渡成功,直插魏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境),切断了魏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与前方的联系,前出到魏军主力的背后,一举将魏军击溃。韩信在潍上战役中歼灭项羽名将龙且的作战,也是巧妙地示形,调动敌人的范例。韩信与龙且军夹潍水对峙,龙且拥有二十万大军,而且是以逸待劳,如果龙且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同时号召齐地人民起来反对汉军,那么龙且军就会占尽军事上、政治上、经济物质上和地理条件上的优势。这样,韩信只有几万名军队,千里远征,兵疲食乏,是无法战胜龙且军的。但韩信却千方百计地想利用潍水“半渡而击”,歼灭龙且军,龙且军如不主动渡河,韩信军便没有这种机会。于是韩信先让人于上游截断潍水,自己于下游率军先行涉水渡河,渡到一半时,再佯装怯阵,退回己岸,这样龙且军果然上当,而率兵涉水追击韩信军。正过河期间,上游突然放水将龙且军截为两段,韩信则轻而易举地将龙且军歼灭,韩信的示形诱敌,制造假象,给以不意的攻击,迫使敌人就歼,恰如孙子兵法中指出的那样:“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4)巧用兵法原则,出神入化。韩信对兵法原则的运用,从不死搬硬套,主张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韩信在灭亡赵国的作战中,对兵法中。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原则的运用,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韩信所以违背兵家历来反对的背水列阵,摆出了“背水阵”的阵势与赵军决战,其基本的考虑是:赵军拥有精兵二十万,且占据并陉口的险要地势,以重兵把守,赵军人情熟、地理熟,补给方便,占据明显的优势;韩信军在击破代国之后,刘邦便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至荥阳地区,抗击项羽军的攻势,因而,韩信攻赵所率部队不但数量少,而且又多是新召募而来;韩信军千里进军,粮草供应艰难,部队疲惫不堪;井陉口窄狭难行,大部队无法展开,易守难攻。显然,韩信以这样的部队,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作战,若用常规的作战手段无疑是难以取胜的。韩信认为,他此时如同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打仗,不把他们置于毫无退路的死地,他们是不会拼力死战的。结果,韩信军奇迹般地全歼了赵军。垓下战役,韩信军以优势兵力与项羽军对阵,本可以一鼓作气,与项羽军决一死战,但他却根据兵法“十则围之”的原则,布设“十面埋伏”,将项羽军层层包围,接着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十万大军。试想如果韩信靠着硬拼作战,当然也可以歼灭项羽部队,但若项羽军作困兽犹斗,则韩军的损失肯定会是相当惨重的。

总之,韩信的作战思想和指挥艺术,既继承了古代兵法的杰出的作战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和创造了许多出奇致胜的战法,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据史书记载,韩信还著有兵法三卷,但可惜未流传于世,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曾命他和张良将先秦一百八十二家兵书,删繁摘要,去粗取精,编纂整理成三十五家兵书,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播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西汉王朝时期亲自统率军队指挥作战时间最长、经历的战争最多的帝王,他在位的五十余年中,就有近四十年内发生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战争。他对每次南征北战的主要作战活动,都是亲自决策和部署,因而他既是西汉时期一代宏图大略勇于开拓进取的君王,又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他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大规模骑兵机动作战的经验,创建了颇有价值的治军和作战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对战争全局的谋划。汉武帝时期几次对匈奴作战都是汉武帝亲自策划的,在作战之前,即对每次作战的目的、战略策略的运用,战争全局上的配合等等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计划,因而军队在作战中常常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形成有机配合的整体,收到预期的作战效果。汉武帝为了开发和巩固西域地区,彻底根除匈奴在这一带的势力,在全局上采取了斩断匈奴右臂,切断匈奴与月氏、西羌等国联系的战略和策略,战略与策略紧密配合,终于使匈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很快被汉军击败,远逃漠北。汉武帝在具体的作战指导上也是紧紧围绕全局上的需要,慎重地策划每次重要战役,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为了歼灭盘据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解除多年来威胁京师长安的心腹之患,接受前人对匈奴作战一线平推,赶跑后又卷土重来的教训,着眼战争全局,采取了彻底围歼的战略。以卫青率军西出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狼山西北地区),再折而南下贺兰山(今宁夏贺兰山至黄河西岸地区)、直插陇西(今甘肃省临洮附近地区),一举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几乎全部歼灭,残敌远遁。汉武帝在这个地区设立了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北),朔方郡(今内蒙伊盟西北地区),从而比较长期地占领和巩固了这一带辽阔的地区。

(2)强调备而后战。充分做好战争准备,备而后战是汉武帝对战争指导的重要思想。我国匈奴部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掠已始于秦代之前,西汉政权建立后,之所以采取“和亲”政策,对匈奴长期妥协退让,其基本原因是国力不足,难以与匈奴对抗。因此,汉武帝即位之初,除了一方面继续消极防御匈奴入侵外,一方面则积极富国强兵,做好向匈奴进击的一切战争准备。在汉武帝即位的第七年,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又来和亲,汉武帝本想不予应允,但战争尚未准备成熟,只好答应。又过了两三年,汉武帝完成了战争准备,便开始了大举对匈奴用兵。他不但在战争的全局上如此,而且在他一生与匈奴的十五次大战中,每战都是如此。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诱击战第一次对匈奴作战起,汉武帝就按照他备而后战的思想,他的五路大军,共三十万之众,在一切部署准备就绪之后,才开始行动,只是由于汉军被俘人员的泄密才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