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35

第35章 绿林起义军的战争(1)

西汉末年,声势浩大的绿林农民起义战争,经过三次主要作战,全部歼灭了新莽王朝的军队,夺取了起义战争的胜利。

起义战争初期的作战:绿林起义军初期的作战主要包括分兵向各地发展和消灭甄阜,梁丘赐军的战争,起于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止于同年十二月。起义军一举歼灭了甄阜、梁丘赐的十万大军。

昆阳战役:发生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三月,至同年六月初。起义军以绝对劣势之军,全部歼灭了王莽四十万大军。

进占长安之作战:发生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八月,至同年九月上旬。起义军两路进兵长安,迅即推翻了新莽王朝。

§§§第一节 起义战争初期的作战

第一,南阳郡内发生的战争

一、进入南阳郡的声势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四月,荆州地区农民起义军,由于根据地绿林山发生时疫,病死者甚多,无法在山中的根据地久留。于是便分道向南阳,南郡机动,北进南阳郡的起义军由王匡,王凤率领,号称“新市兵”,南进南郡的起义军由成丹,王常率领,号称“下江兵”。新市兵,下江兵构成绿林起义军的主要基础。北进起义军进攻随县,随县东北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响应,参加了绿林军的起义行列,这部队伍就号称“平林兵”。汉朝破落贵族刘玄参加平林兵后,担任安集掾的低级官吏。刘玄族弟刘、刘秀已与绿林起义军联合,刘由自封的“柱天都部”,摇身一变也成为起义军的首领。进而整顿合编部队,起义军从此以正规而严整的军容,更大的声势向南阳进发,从而震惊了新莽王朝。

此时,南阳郡的前队大夫为甄阜,郡属正为梁丘赐。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当新市平林兵北进威胁南阳时,王莽即急忙部署豫州和荆州剿灭起义军的力量,命司命大将军孔仁进驻豫州,甄阜、梁丘赐即在此时被派守南阳。王莽同时还以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去江陵募兵,以便对付绿林起义军南下的“下江兵”。因为此时王莽政权军事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重点则为对付东方赤眉起义军,没有更多力量使用于荆州和南阳。于是采取命将领自行招兵威军的办法,以应急需。

二、起义军初期的战斗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刘与新市平林兵,西击长聚,进屠唐子乡(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斩了湖甲尉,进而攻占了枣阳(今河南省新野县境)。严尤、陈茂在荆州招募将士而编成军队,进攻向荆州南郡活动的绿林起义军。“下江兵”起义军英勇应战,但不幸被莽军击破。王常、成丹收容散兵,转移萎谷(今湖北省随州北)进驻钟龙险要地带。严尤等部莽军未再进攻,起义军利用山险休养整顿,战斗力很快恢复并及时向西机动。与荆州牧统率的军队交战于上唐,打了一个胜仗,扭转了初战失利的形势。

下江兵于随枣战斗期间,春陵兵和新市平林兵在联合攻击长聚,进屠唐子乡后,一度发生矛盾,经平息后进占枣阳(今河南省新野县境)。刘此际企图攻占全国重要城市之一——“宛”,作为重建汉朝政权的基地。进军到小长安聚(今河南省南阳县南),与南阳郡军政首领甄阜、梁丘赐指挥的强有力部队发生遭遇战,加土雾重,不辨方向,起义军竟打了个败仗。刘秀单骑逃走,刘收兵退守枣阳。

歼灭甄阜、梁丘赐军。莽军由于在小长安聚的胜利,甄卓、梁丘赐竞过低估计起义军力量,过高估计自己力量,以为能够一举歼灭进入南阳郡的绿林起义军,轻率地把辎重物品全部留于蓝乡(今河南省新野县境)后方基地。十万大军主力渡过潢淳水,前临沘水,依两水立营,毁掉兵营房舍,砸毁釜甑等用具,拆毁后方桥梁,表示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决战到底。事实上莽军内部矛盾重重,表面强大,内部异常空虚。而起义军由于新市、平林兵、春陵军、下江兵等各路军队合为一体,实力大大增强,又经短暂的养精蓄锐,军心大振,准备继续作战。地皇三年十二月,起义军编为六部,利用夜暗偷袭蓝乡,大获全胜,夺取了莽军的全部军需物资,起义军受到巨大鼓舞。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朔,起义军分左右两路。展开对沘潢两水间的莽军进攻。

左翼军:以春陵和新市、平林兵编成;

右翼军:下江兵独立担负。

右翼下江兵奋勇当先,首先自东南方向击破梁丘赐之军的抵抗。春陵、新市、平林也不甘落后,紧接着击破甄阜军,莽军全部崩溃。甄阜、梁丘赐于混战中被起义军所斩杀,莽军失去将帅指挥,自行溃败,十万大军被斩杀和争渡潢淳水淹亡达两万人。这是起义军进入南阳地区作战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四、夺取宛城的胜利

王莽先前派出的进攻荆州起义军的严尤、陈茂军,闻悉甄阜、梁丘赐军被起义军歼灭的消息,十分惊慌,急忙率领本部兵马向北急驰,企图占据南阳首邑宛城(现河南省南阳),挽回甄阜、梁丘赐军失败后的不利局势。

宛城既是南阳地区重要的战略城邑,又是自秦以来有名的繁荣都会,北可以通达伊洛,南可以控制荆襄,西可以出武关入于关中,因而,自古以来宛城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新莽政权靠控制宛城稳定荆州、豫州之形势,屏障其武关、长安之安全。起义军争得此地,既可以西出武关、进入关中,直趋长安,又可以北进洛阳,折而向西,与赤眉军合兵进击长安。

起义军得知严尤、陈茂军北上宛城地区的消息后,也挥军急进,双方在淯阳地区(今河南南阳县东)不期遭遇,起义军对莽军立即展开猛攻,将严尤、陈茂军击杀三干多人,严陈两军遭此突然打击,被称为莽军名将的严尤,也不得不和陈茂于战败中慌忙北撤,放弃进入宛城的计划,退守颍川(今河南省禹县境)。起义军战胜严尤、陈茂军后,兵力进一步增强,已达十多万人,遂乘战胜之军威,包围了宛城。

在起义军围攻宛城之前,起义军已拥立刘玄为皇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玄称帝后,起义军除以主力进行围攻宛城外,另以一部兵力攻取新野,同时派出由王凤率领的廷尉大将军王常、五威将军李轶,太常偏将军刘秀等两万多人进取颍川等地。

宛城被起义军长期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以致再无力坚持抵抗,于是在守将岑彭的带领下,举城向起义军投降。至此,起义军胜利占领了重要战略要地宛城。该地的占领,对起义军而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起义军更始政权的建立

起义军经过前一段时期的作战,节节胜利,感到没有统一的政权,难以有更大的号召力。于是,在取得前段作战的胜利声中,便想推举一人做皇帝,建立起义政权。由于起义军受复兴汉室正统观念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一些地主豪强分子的宣传,因而便决定从刘姓将领中推举皇帝,但是各派起义力量对具体人选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分歧:

以王匡为首的新市,平林兵,极力主张立刘玄为帝。客观上刘玄势力很弱,显得比较谨慎,他利用起义军中许多人对刘的不满情绪,争取了不少起义将领的信任,起义军主观上也觉得刘玄怯懦,立刘玄为帝,他不至于违背起义军将领的意志,比较易于控制。因而除了新市。平林兵的将领外,下江兵中的一些将领如张卬、成丹等也都坚持拥立刘玄为皇帝。

春陵军、下江兵中的一部分将领如王常等则推举刘为帝。但王常等的意见占极少数,迫于形势的压力,最后也只好同意刘玄为帝,这样起义军将领于是背着刘、刘秀和春陵军的其他将领,便决定立刘玄为皇帝。

当将立刘玄为皇帝的决定告知刘时,刘虽然十分不满,感到大势已去,但因不便公然反对,而委婉地提出暂不拥立皇帝的主张。他认为:起兵于青,徐等地的赤眉军,已有数十万之众的兵力,如果他们知道了南阳这里立了皇帝,赤眉军也立一个皇帝,就会出现王莽未除,汉宗室相争的局面,使天下无所适从。因而刘主张:“先打破王莽,招降赤眉,再立皇帝”(详见《后汉书?齐武王刘传》卷四十四)。这一主张的实质,在于拖延时间,为刘称帝创造条件。这一主张虽蒙蔽了一些人,但为下江兵将领张卬等所识破,他坚决主张立即立刘玄为帝。因再无人反对这个意见,遂一致同意了以刘玄为皇帝,这样皇帝虽然被勉强拥立起来,但起义军中春陵贵族势力与绿林起义力量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加深了。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辛已朔(二月初一),起义军于淯水(即白河)沙滩上设立坛场,刘玄举行登上皇帝位的仪式。刘玄称帝后,首先办了两件大事:

(一)确定以建元为更始元年,取消王莽地皇四年的年号,用更始做为自己的年号。

(二)封赏官吏。刘玄起义将领的封赏,多偏重于拥戴自己为帝的新市、平林两派的将领,将下江兵中的将领排斥于三公之外。

(1)新市兵将领: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

(2)平林兵将领:陈牧为大司空;

(3)春陵兵将领:刘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4)下江兵将领:王常、张卬只列入九卿之内,王常为廷尉大将军。

更始政权的建立,尽管选择了汉宗室刘玄为皇帝,但毕竟仍算是起义军胜利的标志。但是对下江兵将领的封赏的不公,促成了而后下江兵将领倒向刘、刘秀一边的局面,为起义军的最终分裂埋下了重要根源。

绿林起义军初期作战评述

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军是各路起义军中发展最快、力量最大的一支。这支起义军开始由受灾的饥民组成,经过战争实践的锻炼,逐渐成长为一支组织严密、军威雄壮、所向无取的大军。绿林起义军这一发展壮大的过程有着当时社会政治的、军事的各方面的因素。

西汉末年政治上已到腐败透顶的地步,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后,改制复古,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更加引起了社会的大动乱,给人民带来更深的灾难,人民除了起义推翻这种反动统治之外,别无他途可走。因而,起义军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民心,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星星之火,迅即变成燎原之势。但是统治集团看不到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他们认为起义人民只不过是“饥寒群盗,犬羊相聚”而已,更想不到起义群众就是他们的掘墓人。

赵义军执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是他起义初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当他们的根据地发生严重疫情、疾病流行、人员伤亡过大时,他们当机立断,毅然舍弃了根据地,全军部队分路出击。这样一方面使自己摆脱了根据地内的因难处境,使起义军民得到起码的主活保障:一方面起了扩大起义的影响,汇集各地起义力量的作用。无疑,这一勇敢的战略决策对起义军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王莽军对绿林起义军,既没有正确的估价,又没有长期的作战策划,应会被动,战略上轻敌,给了起义军发展壮大的自由权。

起义军打破了王莽军的围剿,取得初期作战的胜利,还靠了战场上直接的正确的作战指导,他们在小长安聚遭受严重失败之后,不气馁、不溃散,而是立即采取措施,积蓄力量,重振军威接着乘夜偷袭甄阜、梁丘赐军的后方,全部俘获敌人的军事物资。旋即乘胜两面夹击甄、粱二军。一举将其十万精兵击破,极大地震撼了莽军,鼓舞了自己。在取得这些胜利后,迅即决策挥兵急夺战略重地宛城,且在遭遇中打败莽军名将严尤。这一系列正确而果断的作战指导,成起义军以劣势地位战胜优势之敌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昆阳战役

第一,昆阳战前新汉两军的态势

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位于战略重镇宛城(今河南省南阳)的东北,它北可以通达颍川(今河南省禹县),西北则直达洛阳,是由颖川、洛阳进入宛城的重要通道。因而,在宛城被汉军重兵围困时,王莽军为解救宛城之围,途径昆阳,遂与汉军于昆阳地区发生了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

一、新莽军

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日渐焦虑不安,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一样,同为当时起义力量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起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由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十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陈茂仓猝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严尤和陈茂统率这些军队作战,王莽还不轻易授给他们兵符,每次行军作战必须先行上报,否则就会判以“弄兵”之罪。

在北方的赤眉起义军于成昌大捷,兵到豫州,活动于濮阳、陈留一带地区时,王莽仍然把作战的重心放在北方,还未对绿林起义军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当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自从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才意识到南方的绿林起义军对新莽政权攻击力更大,因而决定转移战略重心,一方面将进攻赤眉的主力军调到南方作战;一方面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

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征调当时所谓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