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34

第34章 西汉末期的社会状况和农民起义战争的爆发(2)

但各路大军由于长时间调集不齐,且后方的粮草供应又接济不上,只好在边境地区以军屯田,解决军队的吃用问题。这样,并未与匈奴进行大规模交兵,大军在边境停留七年,耗尽了边境地区的财富,大大削弱了汉北部边境的实力,使北部边疆空虚,“野有暴骨矣。”后来,王莽不得不召回北征的将领。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王莽又发动了再次入侵匈奴的战争,王莽政权召募天下的丁男、罪徒、奴隶,并诏令举国臣民捐出财产的三十分之一,支持军队作战,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对西域的战争:自汉武帝派人通西域以来,当时我国西域各部族共建立了三十六国,多年都与汉基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西汉王朝曾相继设置过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以统辖西域各国。但王莽称帝后,贬西域各国诸王为侯,侮慢各国。天凤三年(公元16年),新莽王朝命五威将军王骏,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率兵进击西域各国,王骏战死西域,未取得预期战果。破坏了汉与西域的关系,使西域各国纷纷背离汉朝。

对西南地区的战争:王莽改西南地区的句町王为侯,又诱杀句町王,引起句町的反抗。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出将军冯茂等率兵前去镇压,“士卒疾疫,死者十六七”,耗尽了益州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未将句町征服。其后再派将军廉丹率天水之陇西,广汉巴蜀等地步骑兵十万,再次对句町进攻,又未将其征服,从而进一步引起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起兵反抗。

对高句丽的战争:建国四年(公元3年),王莽派将军严尤征服了高句丽,击杀了高句丽侯,改高句丽为“下句丽”,引起高句丽人民的强烈不满,一直多年没有停止与汉朝的作战。

王莽夺权后的统治,内部危机四起,新莽王朝本已危在旦夕,加之王莽又连年发动战争,农民百姓已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于是,以推翻王莽政权为目的的全国性农民大规模起义,就揭竿而起了。

§§§第二节 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

第一,边疆和边远地区人民的起义

王莽调往北部边境与匈奴作战的各路大军,由于兵力长时间调集不齐,故一直由边境地区郡县供养,对边境地区的农民百姓造成了无法忍受的沉重负担,这些部队由于缺衣少食,基本生活无法维持,因而许多士卒与当地人民被迫起义,其中以并州地区的军民最先发起反抗王莽政权的起义。这些起义的士卒和农民有的几百人,大者数干人为一股,攻打郡县城邑,莽军经过一年的剿灭,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天凤四年(公元17年),临淮人瓜田仪等起兵于会稽郡治所长州地区(约在今江苏吴县一带地区),活动于江河湖网地区。琅邪妇女吕母也率人起义。当初吕母之子吕育为县吏,被县宰判刑冤杀,吕母散家财,招募穷苦百姓,开始只有几百人,攻拔海曲县城;(今山东省日照县境),斩杀协造冤狱的县宰,声势越来超大,响应起义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对新莽政权的力量。后世对吕母集合队伍起义的地方称名为“吕母岗”,以纪念历史上第一个统率干军万马反封建斗争的女英雄。

第二,内地人民的起义

王莽当政以来,内地人民的起义就此起彼伏。在王莽“居摄”前后,有的起义就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时,长安地区的赵明、霍鸿就率领农民起义,与翟义遥相呼应,起义军得到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境)以西十多个县农民百姓的响应,起义力量发展迅速,很快达到十余万人,起义军一度攻打长安,王莽政权紧急调遣大军剿灭。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饥荒灾害,人民纷纷到野泽掘食野植物,灾民聚集,常起纠纷,其中新市(现湖北省京山县东北的南新市城)人王匡、王凤以善于评理公道、对人和气,受到饥民的爱戴,被推举为渠帅,开始只拥有起义灾民几百人。南阳、颍川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领一些起义农民前来参加。他们首先进攻离乡聚(现湖北省当阳县境),起义军劫富济贫,附近群众纷纷响应,很快便发展到七八千人,随即转入绿林山,依托山区打击王莽政权的反动力量。同时,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地区)的张霸、江夏的羊牧也各自汇合万余人举行起义。

地皇二年(公元21年),南郡人秦丰率领万人起义。

扬州地区的广大劳苦人民和荆州地区由于灾情严重,饥民遍地,一些零星的灾民起义,到处可见。

第三,地主武装的起义和加入农民军

农民起义势力的壮大和发展,使一些痛恨王莽篡权的豪强地主也趁机纠合自己的宗族、食客组成武装,加入农民起义军。

西汉王朝的宗室刘玄就趁机参加了平林兵。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省枣阳县南三十里之春陵城)刘、刘秀兄弟既是汉朝宗室,又兼豪强地主。王莽称帝,撤销汉宗室封爵,禁止姓刘的做官。刘非常愤慨,“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成为南阳豪强集团的首领人物。绿林起义军进入南阳地区,刘、刘秀发动宗族和宾客七八千人,起义兵于春陵乡。刘起兵时,当即宣布他的宗旨:“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南阳豪强李轶,邓晨也带着宾客前来会合,势力逐渐壮大。刘率领这部贵族、地主豪强为核心的力量,与以绿林起义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力量后来进行了联合,但由于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同,最终仍难于避免分裂。

第四,各路起义势力的会师

农民起义军以绿林山为根据地,与王莽反动部队经过多次战争,势力扩大到五万多人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区发生时疫,病死者近半数,于是采取撤离山区,分兵进行活动的策略。

新市兵:向南阳地区活动,由新市人王匡、王风和马武及朱鲔等率领,此为起义军的主力部队。

下江兵:西进南郡地区活动,由成丹、王常、张卬等率领,此为部分起义部队。

平林兵:王匡军进攻随县,平林(今湖北省随州地区之平林城)人陈牧,廖湛率众千余人起义响应,称为“平林兵”。这时刘玄乘机投入平林起义军。

绿林军分兵西进的下江兵转战到上唐(今湖北枣阳东北),击破王莽荆州牧部队,随即进兵到宜秋(河南省桐柏县境),企图与新市、平林等部会师。刘、刘秀以前曾招诱新市平林与他合作,这时亲到宜秋劝说下江兵首领王常,力陈复兴汉室共同富贵的道理,王常当即表示。“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王常回营,他把与刘协议的经过告知其他起义将领,即遭到成丹,张卬等的反对。他们认为,大丈夫既然起兵,就不要受这些帝王宗室的制约。但王常以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威望,极力陈述合并的好处,并说:“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最后才勉强地说服了这些将领,而实现了汉军、新市、平林会师。刘以汉军为主,结合绿林起义军、新市,平林和下江兵的情况,将全军区分六部,统兵将领皆称将军,攻城略地,散发檄文,宣布王莽罪状。王莽原来认为东方各地起义军,人数虽多至数十万,但并无队伍、旗帜、号令,多属于“饥寒群盗”,不会起大的作用。而刘统率的这部有组织的战斗力量,使王莽开始感到恐惧。

随着荆扬两州农民起义战争的发展,天凤五年(公元18年),徐州的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今山东省莒县),初期只有百余人转进泰山,自称“三老”,此时青、徐等州发生严重灾荒,各地均有小股农民起义部队,以樊崇勇猛善战,前往依附的农民起义部队主要有:

逄安部:琅邪郡人(樊崇的同乡)。

徐宣部:东海郡人。

谢禄部:东海郡人。

杨音部:东海郡人。

逄安等部参加樊崇农民起义军后,使樊崇军很快地发展到十万人左右,并进攻莒城,城坚难下,乃向北转进,击破王莽探汤侯田况于姑幕(今山东省诸城县境),北进青州,沿途收容青壮,回到泰山,留兵驻守南城(今山东黄县)。樊崇领导的这部起义军,发展成为农民大起义的主力军之一——赤眉起义军。

城头子路军:东平人爰曾(字子路)和肥城人刘诩,率领农民在卢县(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城头起义,称为“城头子路”起义军。这部起义军活动于现今山东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发展到二十多万人。

东海力子都军:东海人力子都(也称刁子都)率众起义,一年之内发展到六七万人,机动活跃于徐、兖两州间广大地区。新莽政权派遣郡国兵前往攻击,反被力子都部所击破。

平原女子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平原女子迟昭平也率领数千人起义,活动于河阻之间,这是继吕母起义反抗新莽暴政后,又一支以女子为首领的起义军。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的北方冀、幽等州的农民起义军,也在各地制造了很好的起义形势,声势很大,发展很快,主要的力量有:

(一)铜马起义军:起义军首领为东山荒秃、上淮况等,活动于冀青等州间,即现在河北山东边界,拥众数十万,为河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二)青犊起义军:于新莽末期在河北方面活动时间较长,力量较强大的部队。

(三)其他起义军

大彤部:渠帅樊重

尤来部,渠帅樊崇(与琅邪樊崇同名)

五校部:渠帅高扈

五楼部:渠帅张文

檀乡部:渠帅董次仲(力子都死后,由董为首领)

富平部:渠帅徐少

获索部:渠帅古师郎

除以上各部外,尚有高湖、重连,铁胫,大枪、上江、五幡等大小几十支起义军。大的有十万人以上,小的也有几万人,据史书记述“众合数百万人”,有时虽然也联合作战,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