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战争史(上)
3053200000037

第37章 绿林起义军的战争(3)

其二、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莽王朝选定统率四十三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他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结果四十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假如王邑能采纳严尤提出的各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或置昆阳城于不顾,或围三缺一,或接受昆阳汉军的投降,那么昆阳、宛城之战的结局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当然,这不是说已濒临末日的新莽政权会因此而起死回生,但是汉军若不是如此迅速地全歼莽军主力,无疑将会延长消灭王莽政权的时间。

其三、莽军在战略战役上吃了轻敌的大亏。莽军统帅王邑依仗自己四十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在刘秀、李轶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出于素来轻视刘秀的傲慢轻敌情绪,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三千敢死队,而置自己的千军万马于无用武之地。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招至全军溃败。其实,莽军统帅王邑只要稍有战略头脑,正视当面的敌人,尤其是得知宛城已被汉军占领的消息后,能够立即指挥全军以击刘秀,争取速战速决,王邑的四十三万大军不致立即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

最后,莽军的失败,还在于其对这样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行动,既无战略全局的作战设想,又无具体的作战策划,任战争情况的自然发展,凭人多势众,把想当然的马到功成的主观愿望当成胜利的事实。因而王邑大军完全按照汉军的意志被动盲目地行动,这就使全军将士难以明了为何而来,为达到何种目的而战,当然也就无从发挥积积主动的作战精神。这与汉军明确的战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战策划,以及为达到目的主动顽强的战斗精神相比,实有天壤之别。昆阳决战生动地证明,只有优势之军,而无具体的作战策划,单靠盲目行动,兵力再多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被击败之理。

第三节汉军进占长安之战

第一,新莽政权的总危机

昆阳决战,新莽主朝的重兵集团被彻底歼灭后,已再无继续与更始军和全国各地的起义军以及反莽军作战的力量。起于北方各州郡的赤眉起义军已在现今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广大地区与莽军的残余势力作战,未被起义军占领的地区许多城邑则认清王莽的末日已经来临,纷纷割据自立。在南方由于绿林军起义的巨大影响,更是起义烽火遍布大江南北,反莽者割据称雄日益增多。因而,新莽王朝的统治区域,实际上只剩下洛阳和长安之间的狭窄地带,王莽政权的总崩溃已在旦夕之间。

新莽政权在内外交困之中,又发生了王莽的心腹将领卫将军王涉,联合大臣董忠等密谋以兵“劫莽降汉”的事件,但事机败露,被镇压了下去。

王莽军在各地战败溃散和反莽势力纷起的情况,不断传于宫中,王莽此时深知定将难逃失败的命运,已处于一筹莫展,惶惶不可终日之中。无奈根据大司空崔友引述《周礼》和《春秋左氏》关于:“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的记载,建议王莽“先号咷而大哭”,祈告上天以求救。于是王莽率领众臣到长安南郊祭天,妄图以“真命天子”的招牌,继续欺骗百姓,以维护他的反动统治。王莽对天哭诉道:“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今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王莽捶胸大哭,叩头不已,接着又把功劳对天陈述了一番,这场哭天闹剧,才告收场,但这丝毫也不能挽救新莽王朝的陷落。

第二,保卫京师长安和洛阳的紧急部署

自昆阳战败后,新莽王朝即着手采取保住京师长安的措施。

长安至西汉末年,已经历了秦汉连续两代做为都城的长期经营建设,不仅是关中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东面东南有崤函与武关之险要关隘的阻隔,西和西南有雍歧,秦苓的屏蔽,具有易守难攻的天然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但是,由于新莽王朝昆阳战役王邑的重兵集团覆没的如此掺痛和突然,使王莽已无重兵防守关中和长安地区,新王莽王朝为了做最后的挣扎,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一)将王邑从洛阳调回长安,任命为大司马,张邯为大司徒,苗为国师,以加强守卫长安的作战。

(二)将围剿赤眉起义军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调往洛阳地区,以守住洛阳,屏蔽函谷关,阻止汉军进入关中。

(三)命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宋纲加强武关的守备。

(四)王莽拜将军九人,都以虎为号,称为“九虎将军,率领北军精兵数万人往东,以增强华阴回溪等地的防卫。王莽为了驱使这九虎将为其卖命,不至背叛,竞将他们的妻子留于宫中做为人质。当时朝中尚有六十多万斤黄金,但王莽只给每个将领四千钱,这些都引起了九虎将的极大不满,根本无心为王莽政权作战。

第三,汉军分路进攻洛阳长安的部署

汉军于昆阳大捷之后,一方面休整部队,一方面部署进兵洛阳和京师长安。

(一)昆阳大战的实际统帅刘秀,在决战胜利后,即率兵北上攻取颍川郡的父城(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之父城),招降了附近五个县,遂被拜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并以其执行大司马职权,持节率兵北渡黄河,负责招抚河北广大地区的州郡县邑。

(二)命定国上公王匡率军攻取洛阳。

(三)派西屏大将军申居建,丞相司直李松等指挥大军进攻武关,以取关中长安。

第四,汉军向洛阳长安的进军

王匡所率之军,北攻洛阳,一路进展顺利,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九月,顺利攻克战略重镇洛阳,并擒杀了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更始政权遂自宛城迁都洛阳。

地皇四年八月,汉大军向关中长安进军,震动了整个三辅地区。汉军正向武关进发中,南阳析地人(今河南省西峡县)邓晔、于匡于南乡率百余人起兵响应,归附汉军。当时析宰领兵数千,守备武关,邓晔、于匡对析宰说:“刘帝已立,君何不知命也!”于是,析宰归降起义军。邓晔、于匡力量遂强大起来,邓晔自称辅汉左将军,于匡为右将军。汉军攻拨了析城、丹水,再攻武关,都尉朱萌投降,汉军接着进攻右队大夫宋纲,斩杀了宋纲,武关遂为汉军占领。关中东南方向的战略要隘武关被汉军占领,使汉军能长驱直进长安。汉军于是兵分两路向长安进发,李松统率的一路北上袭驷函谷关,进占了湖城(今陕西省灵宝县西北)。以前王莽派出率领北军加强洛阳华阴回溪的九虎将军各部,被汉军击败大部,其余各部以前后受敌为口实,有的固守要地待援,不敢与汉军接战,有的则收容残兵,退守渭口京师仓。李松、邓晔等率兵直攻京师仓,未曾攻下。随即绕过渭口仓西进,由于未攻下渭口仓,李松、邓晔觉得一个京师附近小小的仓库所在地都这样难攻,坚固的长安城恐怕更难攻下,于是他们决定率军驻于华阴,赶制攻城器械,于此等待更始大军到达。同时派出弘农椽王宪为校尉,率兵数百人,北渡渭水,进入左冯翊地区,进占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境),以进击长安的侧背,王宪之军进展顺利,沿途城邑均归降汉军,李松另派出偏将军韩臣等向西直取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境),与莽军波水将军交手,莽军败退,韩臣挥军直追到京师长门宫(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至此,汉军已兵临长安城下。

第五,攻克长安作战的经过

汉军兵临长安城下的消息和传说天水隗嚣军也将到长安,因而,长安附近临时起兵反莽的部队也都云集长安城下,想争先攻进长安城,以便进行掠夺和立功行赏。

王莽此时已无力组织军队守卫长安城,于是下令释放狱中的囚徒,编组成新的军队,并强迫这批军队宣誓效忠王室:“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命令将军史谌指挥这支军队,向汉军进攻。这部囚徒组成的新军,早已痛恨王莽至极,谁也不愿为王莽送死,因而刚过渭桥,便一哄而散。众囚徒兵挖开王莽妻子父母的坟墓,焚烧其棺木、九庙、明堂等,以解心头之恨。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更始元年九月一日,起义军由宣平门(即东城门)攻入长安城内。昆阳决战的败将王邑、王巡等指挥残部抗御起义军于北门前,接近日暮,大批官吏已逃走。

九月二日,长安城内少壮朱弟、张鱼也加入起义军的作战行列,放火烧未央宫作室门(工徒出入的便门),劈开一些宫室的门,高呼“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火势越烧越猛,一些宫殿也燃起大火,更加引起王莽和左右臣僚们的惊恐混乱。王莽避火于宣室前殿,王莽此时尚自我镇定地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长安城内战斗的第三天早晨,王莽率官吏千余人由前殿到渐台(在未央宫沧池中),想依沧池阻挡汉军。大司徒王邑指挥的士卒,经彻夜激战,伤亡将尽,返回渐台,保护王莽,起义军民把渐台包围数层,起义军冲上渐台,首先杀死了王邑父子、三巡等人。接着又把王揖、赵博、国师苗,唐尊等杀死。王莽躲入室内,长安商人杜吴冲进内室,一刀砍死王莽,起义军校尉公宾就,赶上去割下王莽首级,士卒纷纷争割王莽尸身。李松、邓晔统率的汉军遂全部占领了长安城,随后将军申屠建、赵萌也相继到达长安,准备迎接更始来临。

第六,汉军攻占洛阳长安后的措施

更始帝刘玄在汉军攻占了洛阳,长安等地之后,为了尽快消灭掉王莽各地的残存势力,统一天下,恢复汉业,先后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派遣使者说降赤眉起义军归汉。赤眉领袖樊崇等人接受说降,亲率渠帅二十多人至洛阳会见刘玄。刘玄只在口头上封他们为列侯,但不给予封地,樊崇发觉上当,因而逃回山东。

(二)攻克长安后,刘玄即命丞相刘赐,先行入京,修葺宫室、宗庙,做好迎接刘玄进入长安的准备工作,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到达长安。

(三)地皇三年(公元22年),更始元年十月,刘玄命令奋威大将军刘信征讨刘望,将刘望以及刘望的大司马严尤和其丞相陈茂等击杀,遂全部占有了河南郡。

起义军进占长安之战评述

新莽政权,从公元6年王莽居摄起,至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止,共历时十八年,终于被绿林起义军攻占了新莽王朝的京师长安,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黑暗统治的罪恶历史。

严格说来,绿林起义军进占长安之战,并不构成什么重大的战役行动,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战略战役指挥艺术,为什么占尽关中四塞之地,天府之国的优越地利条件,且又是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王莽统治政权,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被起义军民一扫而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因素。

王莽已被历朝历代看做十恶不赦之徒,这早成历史的铁案。凭公而沦,中国历史自有帝王以来,并非没有比王莽更昏庸无道之君,也非无比王莽更骄奢淫逸凶狠残暴之主,但为什么人们对王莽为此痛恨,以至王莽被杀之后,因争抢割食王莽尸肉,几十人死于非命,王莽之头悬挂于宛市街头,人们还争相“切食其舌”。这除了王莽统治时期给社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之外,还在于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正统观念的影响。篡位本身就历来被视为阴谋狡诈的欺天之罪,再加上王莽篡位使用了许多掩人耳目的虚伪手法,如什么“安汉公”,“假皇帝”等等,这就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憎恶。因此,尽管王莽政权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但同心之士却寥若晨星,自然形同虚设。在起义军一击之下,迅即覆亡。

起义军在取得胜利之后,立刘玄为帝,看来是地主阶级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但这是当时的历史局限,很难苛求古人超出这个历史的复辙。应当看到,绿林起义军自从吸收了刘、刘秀这些具有一定的将师才能的地主豪强分子之后,起义军的作战威力和整个军队的建设确实起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他们的加入,恐怕绿林军也难以迅速取得扣此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