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的对外战争主要为:
驱逐匈奴战役:发生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王朝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北逐匈奴七百里。
征南越战役:发生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战争结果,秦军统一了中国东南和西南地区。
§§§第一节 驱逐匈奴战役
第一,秦北部边疆与匈奴之形势
秦统一六国,据有了燕、赵北部地区的全部疆域,这样秦、燕、赵北部就连为一体并与东胡和匈奴接壤。在秦统一六国作战时,无力北顾,燕、赵两国也倾全力与秦交战,对北方的防御力量大为减弱,匈奴此时即乘虚南下,其兵锋已达阴山、九原、云中。秦之上郡、陇西等地边境也常遭匈奴袭掠,严重威胁关中和都城咸阳的安全。秦既已灭亡六国,对北部边疆的安全自然引起了充分的重视。
生活于中国北方与秦王朝接壤的少数民族,至秦统一六国前后,已逐渐融合为东胡、匈奴。月氏三大民族,并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部族主要居住于蒙古高原地区。匈奴单于头曼为一世之雄主,他雄心勃勃,常以武力征服周围弱小部族,多年来,与赵、燕、秦交兵于三国北部长城内外,成为三国之大患。它已占有了现今之辽宁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宁夏等一带地区。匈奴已将东胡部族全部逐赶于燕山以东,将月氏部族逐赶至祁连山以西地区,并进占河套水草丰茂地区,人强马壮,经济繁荣,且男女老少长于乘骑,勇猛凶悍,具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作战能力,成为北方各国最难对付的敌手。
第二,秦对匈奴作战之策划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长期受到匈奴等部族的袭掠,边境地区烽火连绵不断,人民生命财产经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当时除原赵将李牧防守代郡期间堪与匹敌之外,各国既无征战匈奴的精兵勇将,也无对匈奴作战的长期有效的战略,多以筑长城单纯防御为主,战略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消除来自匈奴的侵袭,寻求对匈奴作战的策略,于公元前二一五年就亲自沿边境地带巡视,对秦皇岛、右北平郡(今河北省东北部),渔阳郡(今河北省北部地区)。上谷郡(今河北省西北部)、代郡(今山西省东部)、雁门郡(今山西省西北部)、上郡(今陕西省北部)等等地区的情况做了实地察看,进而确定了对匈奴作战的战略:(一)从内地移民充实边境地区,开发边境地区的经济,以增加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二)修筑从内地通往边境的道路,为调兵运粮提供可靠的保障;(三)连接秦、赵、燕之长城,使之成为绵亘不断的防护屏障;(四)加紧战争准备,收复失地,彻底战胜匈奴,永保边疆巩固。
秦军按以上战争策划,在完成战争准备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具体作战计划:先将侵占陇西河套之匈奴赶到贺兰山脉与狼山山脉以西,将侵占赵边境地区之匈奴驱赶至赵筑长城以北,秦以大部兵力进击河套北部,以一部兵力由北地郡(今甘肃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地区),进击河套南部,收复河套地区后,主力由河套北部地区渡过黄河,向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北)、狼山山脉进军,一部兵力由河套西南地区渡河,向贺兰山方向进军。
第三,北征匈奴的作战经过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开始了对匈奴的作战。蒙恬自率主力,经过现在的陕西榆林向河套北部地区进发,一部兵力出萧蒹关直趋河套南部地区,秦军由于进攻突然,来势迅猛,加之匈奴在河套地区兵力有限,匈奴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秦军遂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扫除,顺利进占河套地区,黄河南岸尽为秦收复,泰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春,秦军主力由五原渡过黄河后,迅速进至狼山山脉。一部兵力渡河后攻占贺兰山地区。秦军兵威势猛,匈奴在秦军的打击下,深为恐惧,向北方逃走。至此,秦、赵原边境地区全部被秦收复。秦驱逐匈奴之战胜利结束。
第四,驱逐匈奴的战后措施
蒙恬收复原被匈奴所占地区后,设立九原郡,郡治在今内蒙古之五原县。该郡共辖四十四个县。为巩固盾方领土,秦始皇命蒙恬率军加修由高阙沿阴山山脉至云中原赵国之长城,并新修由高阙沿狼山至榆中之长城,同时责令云中、代、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组织人力加修与连接燕赵原长城,经过多年修筑,长城逐渐连接成秦北方一道绵延巍峨的防御屏障。
秦始皇为镇服匈奴,命蒙恬军长期驻守于塞外,并命自己的长子扶苏做蒙恬的监军。匈奴由于惧怕蒙恬军,自此战之后,一直不敢侵犯秦之边境,但蒙恬死后,匈奴又卷土重来。
§§§第二节 征南越战役
第一,南越地区的形势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的西南部、东、南部广大地区还没有统一起来。秦代所指的南越地区即今福建,浙江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气侯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十分富饶,但为山川所阻隔,南越与群蛮部族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居于中国境内的越人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华东的广大地区,具体分为西瓯、东瓯、南越、闽越等几个部分。西瓯约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南越遍布于今广东南部、北部与西部地区;东瓯、闽越散居于今浙江、福建一带。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南越和闽越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越人“断发文身”,文化知识落后,各部互不统属,甚至经常自相残杀,作战虽勇敢,但缺乏大部队的整体协同观念,更没有相应的战略头脑,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均明显地劣于秦军。
南越居住的地区,高山大川纵横交织,沼泽密布,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一些城邑之间虽有山路相通,但也多蜿蜒于丛山峻岭之间,对大部队的进军造成极为不利的障碍。相比之下,水路交通尚比较便利。东面有鄱阳湖五水(现赣江、修木、抚河、信江、鄱江),西面有洞庭湖四水(现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有的可以通达南越、闽越、西瓯部族居住的一些地区,为水路进军的重要通道。
秦国此时正值并灭六国之后,国富兵强,军威鼎盛,秦始皇想乘胜南征,统一中国东南与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第二,征南越战役作战策划
秦军统一南越之战,系在广大地域对付分散之众多部族作战,无法集中力量于一地作战略决战,因而采取多路分兵进击的作战行动,如遇重大抵抗再合兵共击。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述,秦军征南越计划分五路大军作战:一军塞坛城(今湖南靖县西南)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江华)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县南)之界,一军驻余干(今江西余干)之水。这样各路大军即可适时向前推进,分别进入闽地、粤地、广州、桂林等地。既分路行动,也相约合击,确保作战胜利。
第三,征南越作战经过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起,秦始垦派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按照以上的作战策划,进入与南越、闽越等接界之地区,“三年不解甲弛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五路大军开始按预定计划行动。
秦军统帅尉屠睢亲自率领第三路军,从长沙宜章南下,发展顺利,击溃越族许多部落,西瓯君吁宋战死,但越人仍顽强抗御秦军,并利用丛山密林与秦军周旋。当尉屠睢军进至乐昌曲江地区时,遭到越族军夜间偷袭,屠睢战死。幸尉任嚣所率之第二军由南岭出至越族军背后,把越军击溃,将两路兵合在一起,乘胜前进,占领番禺一带地区,直达南海之滨,征服了西瓯,秦遂将所占西瓯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为南海郡。
秦之另一路军于出兵当年顺利送至闽中地区,击破了闽越人的抵抗,将所占地区建立为闽中郡。
秦第五路与第四路军,分别由坛城、零陵分进台击,占领了桂林用围广大地区,进而占据了红河流域地区,建立了桂林郡和象郡。
秦王朝为了支持对南越西瓯的战争,还组织人力开凿灵渠,以沟通湘江与桂江支流漓江,这对支援当时的战争和南方以后的开发事业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四,征南越的战后措施
秦统一中国东南、西南广大地区后,除了设置闽中郡(郡治在今福州市)、南海郡(郡治在今广州市)、桂林郡(郡治在今桂林市)和象郡(郡治在今同正县)外,还安置了从内地迁移的几十万谪民、贾人、赘婿等,以开发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衍生息,增殖人口,这对四郡地区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
尉任嚣经略南海地区后,南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至陈胜吴广起义后,即减少了与秦往来,固境自保,拥兵自重。任嚣死后,其部下赵佗继任经略南海,秦亡后赵佗并灭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秦对外战争评述
秦始皇乘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兵威,北除匈奴,南并南越,实为具有宏大战略眼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奠定我国古代疆域的里程碑之战。秦始皇这一伟大历史功勋将永垂中华民族之发展史册。
秦始皇南征南越之战,出动五十万大军一举奏效,没有为中华民族求统一、求发展的坚定信念和雄才大略,实难下此决心。显然,五十万北方士卒农民进入南方,气候的不适,疾病的流行,难免造成一定数量的伤残死亡。但这与秦始皇在此战略行动中为中国统一的丰功伟绩相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后世一些历史资料中,就此次战争加于秦始皇的指责与怨恨之词,只能是本末颠倒的历史偏见。
秦始皇北修长城,也成为历代一些持管窥之见者唾骂的事件。秦始皇将秦、赵、燕三国原长城联为一体,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中国中原地区自古就受到来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有了万里长城的阻隔,千百年来,使长城内外各兄弟民族之间少动了许多干戈,因而有效地保障了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与修筑长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相比,自然后者也是微不足道的。至于对秦代苛政的愤恨,而迁怒于修筑长城之事,就更加偏离公正的历史结论了。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无论是秦代的对外战争,还是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都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量,秦王朝只是这种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万里长城已经流芳百代,驰名世界,同样,对秦代统一我国万里南疆的伟大业绩,也应当给予不亚于万里长城的历史评价,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