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怎么惩罚,员工才合作 怎么奖励,员工才积极
3055700000028

第28章 惩罚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美国管理学家小克劳德·乔治指出,处分的目的在于教育,而不在于惩罚。

惩罚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在管理中,要是员工犯了错,批评和惩罚是应该的。通过惩罚,可以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下集中精力工作。但是,惩罚并不是越严厉越好。严厉的惩罚不光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弱己强敌。

某个公司里一位员工因自己的改进建议没有被采纳,便私自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结果遭到了主管的训斥,使得双方无法交流工作。

总经理得知后,邀请这位员工谈话。让他先叙述事情的经过,在接下来的谈话中,他们探讨了许多现行工作的不完善之处。

总经理以朋友的交流方式与这位员工对话,让他的心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不满情绪消失了,并承认自己做得也不对。总经理按照规定对其做出了处罚,同时承诺公司会改善工作流程。员工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主管的工作。

在必须处罚的前提下,不仅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位员工之所以愉快地接受处罚,最关键的是他认为不正确的问题得到了改进,证明他的意见被采纳了,他的才能得到了肯定。在与总经理朋友式的沟通交谈中,他自己认识到自己做错了(而不是领导或他人指责他做错了),他能不改吗?这样的解决是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处罚为奖励。反之,员工要是被动消极地改正错误的话,就不会彻底地改,就有可能留下后遗症,随时有可能反弹。这位总经理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

惩教结合,从源头杜绝错误

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员工犯错,很多企业都会制订详细、严密的流程和规范。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员工违反流程办事,这让管理者非常头疼。

有一个图书公司,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工作流程,可还是有编辑在书稿即将印刷之际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位编辑在仔细核对片子无误之后,发现少了一张扉页的片子。他先将其他片子交给印务,同时约好:先让封面设计公司重新出一张扉页,第二天一大早送到公司,由印务取走。结果书出来之后,这位编辑拿到一看,发现扉页上出现了错误:本来应该是“某某某译”的地方,赫然写着“某某某著”。

这个错误的根源就是没有按照流程规定,应在仔细核对片子无误后,再交给印务。印务把片子拿走了,他没有责任看,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违反流程的后果。即使这位编辑当时无法亲眼看到片子,他也应该给印务打个电话,让印务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也能够避免错误。

有时候,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但也可能存在违反流程的情况。这是工作过程中的隐患,只不过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没有出现错误而已,但不能保证在另一件事上不出错。可以想象,这位编辑以前肯定也有过类似的违反流程的情况,只不过侥幸没有酿成错误,但最终还是没能避免错误。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流程制定了,还是会有人违反?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了。张瑞敏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员工和一个日本员工同在一家公司打工,主管对日本员工说:“把桌子擦6遍。”日本员工拿起抹布把桌子擦了6遍后说:“报告主管,桌子擦完6遍了。”主管又对中国员工说:“把桌子擦6遍。”中国员工说:“是。”拿起抹布就擦,擦3遍没有问题,擦到第4遍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嘀咕:“桌子擦6遍干嘛?纯粹是折腾人!”擦到第5遍的时候,就开始在心里骂:“主管肯定有问题,要不然,桌子为什么要擦6遍?”然后,扔下抹布扬长而去!

这是缺乏流程思维的表现,要想从源头上杜绝错误的发生,就必须从改变错误观念入手,尽管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种方法。一是处罚,犯错的人必须承担责任、接受处罚,惩罚的目的是使犯错的员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性,不再重蹈覆辙。二是自我批评和反思,当员工犯错之后,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帮助其认识到错误所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流程制定之后,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强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在流程制定的过程中就开始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强化;反之,不合格的管理者,总是在出现错误后,才想起要对员工进行流程培训。这就是“惩教结合”的思想。

许多管理者未能把惩罚的过程看做是一个连续而又必要的整体,常常惩罚完了就了事。显然,这种方式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惩教结合的原则要求管理者把惩罚前、惩罚中、惩罚后的工作作为一个完整过程。实行惩罚,必须依据事先制订好的公布于众的规则。任何惩罚都必须“有言在先”,不教而诛,不但受罚者会感到冤屈,众人也会不服。如果事前没有教育或没有说清,惩罚就没有基础和前提。

惩罚过程中,管理者也要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力争做到态度既严肃又诚恳,道理既明了又实在,使员工心服口服。实践证明,管理者态度严肃,能引起受罚者对自己不良行为的重视;态度诚恳,能使受罚者感到管理者是与人为善,有利于受罚者改正错误。

惩罚之后,要切实使受罚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及其危害,并帮助员工树立改正错误、继续前进的目标。

任何惩罚都不会像奖励那样,给员工带来兴奋和愉悦,受罚者必然会羞愧、烦恼。这时候,员工最希望有人在思想上进行解惑。特别是上进心很强的员工,如果因为过失而受到惩罚,心理的不平衡更会加剧,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就可能出现过激行为。所以,实施惩罚的同时,管理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教育。好的管理者应该坦然接受员工的解释,给员工解释的时间,仔细聆听,然后告诉员工问题所在及解决的办法。

惩罚是为了不惩罚

惩罚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不符合要求、违反规定、达不到标准的行为与人员的惩治。惩罚,是为了让被惩罚者及组织中的其他人由此加强认识、提高警惕的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遵守规范、合乎要求。当惩罚这一目的达到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惩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不惩罚。

某核电集团,曾发生过一项重大事故:一名清洁工在打扫机器时,用抹布擦了一个部位。无意中触到了一个开关,启动了核反应堆停堆的指令,使核电站停电延续了两天。

这次意外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算,人们都在抱怨这位清洁工,但核电集团的负责人并没有处罚这名清洁工,只是让她讲清事情原因。

这次意外事件该集团负责人解释道:核电企业,安全最为重要。需要企业想方设法地获取有关安全隐患的信息,这样才能消除所有安全隐患,清洁工无意中的行为,说明了我们的开关位置设置不当,这就暴露了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是清洁工无意触及,我们还无法察觉到呢!

不惩罚犯有过失的清洁工,对清洁工是一个极大的心灵触动,而对于领导和其他员工也是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从这样的“不惩罚”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惩罚所不能带来的真正的收获。这就是让员工说出真话,以便管理者了解真实的情况。

在某飞行维修工程公司,将这种不惩罚的做法,上升为公司的“无惩罚报告制度”。公司实施“无惩罚报告制度”,目的是给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以达到事故率为零的目标。公司规定工作中不论发生什么错误,在发现后都要在第一时间报告,以供其他工作人员吸取教训。“报告”还规定,报告人不必担心因主动报告而受到处罚,相反如果因主动报告避免或者减轻了事故和损失,公司会给予奖励。但是,对于那些明知故犯、故意隐瞒事情真相、破坏事故现场,或不配合调查人员调查的人,仍按公司规定予以处罚。

“无惩罚报告制度”实施后,该飞行维修工程公司事故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有时利用人们犯的错误,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惩罚也能变为奖励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员工抱怨管理者为什么对自己这么苛刻时,管理者往往会说:“我之所以对你这么严格,是因为对你抱有期望,否则我才不费这心呢!”

耕柱是墨子众多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墨子经常责骂耕柱。耕柱非常委屈,大家都公认自己最优秀,但墨子常常指责他,让他感到十分没面子。

墨子又一次批评时,耕柱终于忍不住了:“老师,您老人家总是责骂我,难道我真的很差劲吗?”

墨子没有正面回答弟子的提问,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如果我现在要上太行山,我应该用良马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当然要用良马了。”

墨子又问:“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能够担当重任。”

此时,墨子开导弟子说:“你说得对,这就是我时常责骂你的缘故了。”

墨子接着说:“你是能够担负重任的人,所以才值得我一再教导。”

耕柱听后,不满之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他误解老师了。从此,耕柱更加勤奋。

即使最有涵养的人,也不喜欢别人指出他做错了事。带着期望去惩罚,就能让下属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让员工明白管理者是为了自己好才进行惩罚的。不仅如此,只要管理者能够大胆运用创新思维,惩罚完全可以变得和奖励一样激励人,甚至比奖励还要积极有效。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化一切被动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惩罚变成激励。

著名的点击公司,有一项别出心裁的惩罚条例:将犯错误的员工调至与本职工作毫不相关的岗位。公司将这一举措称为“受罚席”。点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保罗认为,偶尔经历重大挫折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那些犯错误的程序员和销售员互换位置,双方都会感觉到不适应,程序员喜欢研究不擅长交际,而销售员喜欢与人侃侃而谈,绝对不能忍受长时间的静坐。一段时间后双方都会觉得还是自己的工作好,在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会非常认真地做事。

但是,保罗却从这种“惩罚”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为这些与世隔绝的程序员提供一些新经验,并拓宽他们的工作责任。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些程序员承认这种“惩罚”的价值。戴维就坦言,当自己被迫去打销售电话时,他获得了一些有关顾客方面的很有价值的信息。他说,尽管有时顾客的要求过于挑剔,但也不乏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完全可以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