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对奖励与惩罚员工的方法了然于胸。但卓越的领导人一定会懂得如何缓解或是减小奖惩的消极影响,它恐怕是现代管理学中最难也是最简单的管理方式之一了。
——(英)卡尔·道森
在奖惩之间,有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既不是原则,也不是规律,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有人称它是平衡如何奖励与如何惩罚的杠杆,我称它为度,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你都要掌握一个度。
——(美)彼得·帕利
奖励虽然是一种正面激励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员工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奖励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奖励是对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奖励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乱施奖励,不但会失去奖励本来的意义,还会产生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一家颇有名气的公司,为了发展企业,培养人才,制定了这样一项奖励制度:公司鼓励内部员工在职进修MBA,公司将为此提供必要的学费。同时还公布了学成后回公司的新工资标准。这一措施得到了员工们积极的回应。
若干年后,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公司对原定的工资标准进行了适当的下调。这样一来,后来学成归来的员工与前面学成归来的员工在收入上就有了差异,造成后来学成的员工牢骚满腹,对公司降低工资标准耿耿于怀,反倒对公司花费的昂贵学费麻木不仁。
在这些员工的身上,公司花了大钱,换来的却是不满,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指责这些员工没有良心,但公司的做法也有错误之处。首先,公司应该把员工进修MBA作为一种奖励,而不是员工的“义务”,求着员工去进修。为此,公司可以规定,只有那些表现突出,值得奖励的员工方能享受公费进修。其次,公司不应该轻易承诺学成后回公司的新工资标准,而应该因时、因人而异。可行的做法是:承诺加薪但不规定具体的标准,加薪的标准可以视员工学成后在公司的表现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公司手里。最后,对于承诺的加薪,必须无条件遵守。如要改变,必须从新一届学员开始,而不能搞一刀切。
由此可见,对员工进行奖励,必须综合考虑奖励的时效性、匹配性及奖励的方式和方法。否则,就会像上面的公司一样,本来想通过奖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结果却是花钱买来“离心力”。
奖励不及时不如不奖励
奖励是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才干及其他积极因素的肯定。通过奖励,人们了解了自己活动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奖励是一种对员工行为的反馈,而反馈必须及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某公司在公司内部有奖征集“综合性销售”方案,员工A积极参与,并一举获得了特等奖,结果公布后,员工A高兴之余请同事吃了一顿饭,花掉了500多元。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仍不见公司说好的1000元奖金的影子,员工A就去问老板,老板说,公司资金暂时有点周转不灵,再等等。
也许这家公司真的是资金周转不灵,但即使如此,老板也应该在该员工获得一等奖的时候迅速站出来,如果不给予奖励,也可以向员工先说明,绝对不能把奖励一事忘得一干二净。可以想象,这名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对此事耿耿于怀,他的工作热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比这家公司,美国核子学会做得就非常好,该学会是一家政府性研究机构,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阿林顿。在这个机构中,每当员工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譬如在设定的最后期限之前出色完成了一个棘手的项目,公司就会在24小时之内奖励他100美元的现金。学会同时还鼓励部门经理自主做出奖励员工的决策,而不需要层层审批,减少官僚作风中的大量时间。部门经理只需在网上填写“现金快速申请表”,就能马上领到100美元的奖励金。
也许,这家学会的领导人有着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奖励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相同的奖励内容,其所产生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只有及时强化,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对获奖者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使奖励达到积极的作用。至于那种“雨后送伞”式的奖励,则往往因为时过境迁、事逝情移,效果大打折扣。更让人难过的是,如果奖励不及时,即使你拿出再多的奖品,恐怕也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
人为什么会重视及时奖励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总希望尽快了解自己的工作结果、质量、数量、社会反应等。好的结果,会带来满意和愉快的体验,给人以鼓励和信心,使人保持这种行为,继续努力;坏的结果,能使人看到不足,以促进下一次行动时的专注、改进,以求得好的结果。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奖励,都要做到及时,否则就只能起到消极的影响。
世界知名企业惠普公司的市场经理,有一次为了及时表示感谢,竟把几袋果子送给一位推销员,以鼓励他的成绩。还有一位市场经理被称为“一分钟经理”,就是因为他提倡“一分钟表扬术”。这种表扬术的特点就是:“下属做对了,上司马上会表扬,而且很精确地指出做对了什么,这使人们感到经理为你取得成绩而高兴,与你站在一条战线上,分享你成功的喜悦,然后鼓励你继续努力。一共花一分钟时间。”这位经理解释说,他这样做有三重意思:第一是表扬具体,准确无误,不是含含糊糊;第二是与下属共享成功的喜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表扬要及时。
及时奖励就像海豚表演后得到的那条鱼,如果没有这条鱼的奖励,海豚是不会上来表演的,正是不停地奖励鱼才促使了海豚持续表演。所以,管理者不要等到发年终奖时才准备犒劳员工,而要在员工有优秀表现时就予以奖励,哪怕仅仅是一句表扬,因为它的及时,也会起到莫大的作用。
奖励不匹配不如不奖励
所谓“赏罚分明”,不仅仅是指“该赏要赏,该罚必罚”,更重要的是指赏与罚要与员工的贡献或者过错相匹配、相对等。奖励过度或者奖励不足,都可能导致奖励失效。
在传统观念中,如果让对方做一件事,有奖励总比不奖励强。但在管理中,很多时候却是这样的:当物质刺激很小,与员工做出的贡献不匹配的时候,小奖不如不奖。
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生活,但每天中午,在他家门口附近都会有群孩子前来玩耍,由此打扰了他的平静。老人曾找过这些孩子谈话,但效果甚微。左思右想下,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他把那群孩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每天都来,我是非常喜欢的。我现在还真怕有一天你们不会来了。所以我决定,你们来一天我就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既能玩,又有钱赚,当然很开心。所以,每天都按时到来。过了几天后,老人又找到他们,对他们说:“我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来给你们,所以每人给5角吧。”孩子们虽然还是来,但玩的时间却少了很多。又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对他们说:“最近手头很紧张,所以我决定每天给你们2角钱。”孩子们一听,全都散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来过。老人的平静生活终于得到了恢复。
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由内在动力推动的。比如上面的这个故事,孩子们来老人住地一开始是好玩,但当老人付钱给他们后,这种玩的行为就有了报酬因素在里面了。而一件事一旦掺杂了经济利益,如果有一天,经济利益不如初衷,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停止。所以,要激励他人做事,除非给予与这件事相匹配的激励,如果你要给的外在刺激不大,那倒不如不给。
最大化奖励功效的两大策略
同样的道理,如果管理者在奖励员工的时候不加节制,一味给予员工升职发奖的话,就会导致过犹不及,给企业和员工带来负面作用。为此,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运用下面两招。
充分吊起员工的胃口。杂技团里的猴子为了获得食物,通常都非常听话地表演各种绝活儿,赢得阵阵掌声。有经验的训猴师都知道,猴子吃饱了就不听话了,所以他们永远都不让猴子吃饱。立小功得小利,立大功得大利。管理者要通过奖赏,让员工取得突出业绩的欲望永远处于饥饿状态,永远不会有满足感,这样才会总有立功的动力。
满足员工的欲望不能一步到位,而且最好永远也不要到位。如果员工在工作上的欲望过早满足了,立功进取的意志便可能懈怠。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滋生野心,动摇管理者的权威和地位。
奖赏就像美食一样,再美味的东西吃太多也有害身体。如果只吃八分饱,反而对公司、对员工的“健康”都有利。
也许有人说“八分饱”的提法与先前说的奖励要匹配相冲突。其实不然,所谓“八分饱”的做法,并不是说另外的“两分”就不奖励给员工,而是作为一种预期,永远为员工预留,直至员工主动退出。很多公司对业务员的提成都是采取先提大部分,预留小部分的做法。这种做法,一来可以作为对业务员的约束,以免业务员做出危害公司的事情;二来可以激励业务员在本公司踏实工作,不要老想着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