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夏都周宁
3059400000004

第4章 探寻历史遗存(3)

历经千百年,那一畦畦菜园里,仍随处可见黑色的土壤上星星点点的白色瓷片,茶园山坡的草丛中更有层叠的碗碟残片,岔头后山因开采高岭土而形成的山坳,这些历史的痕迹离我们是那样近。恍惚之中,我似乎又看到了曾一度辉煌的宋窑,依坡而筑,气势恢宏。一队队挑土工浩浩荡荡,肩上沉甸甸的扁担吱呀欢唱。每个窑口都是人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将土块浸水过滤,晒干制浆,打模上釉,直到烧制烘焙出窑,每一道工序都富有学问,凝聚了先民智慧与汗水。

在这深山的小村落里,交通闭塞,最艰难的应该要数挑碗出山吧。岭头村的后山上有一石阶小道,如今已经荒草丛生。当年,人们就是挑碗步行十几里山路,翻山越岭,“嘿哟嘿哟”的号子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

澄静的洋中古民居

荷香

五百里鹫峰山脉的支脉绵延,在周宁县咸村镇洋中村后门山停顿了一下,隐现出楼阁参差、道路纵横、屋脊相连的半月形庞然大屋,犹如一幅色调模糊的巨型水彩画,慢慢地铺展在人们眼前。

不愧是南方景致,没有大彩,更没有轻浮,有的只是深刻与厚重,分明让人感觉到,山水间有一种贫瘠的局促,也有一种古老的遗风。树林深深,鸟语殷殷,流水潺潺;云聚云散,人去人来,花开花谢。岁月似一匹骏马,疾驶而来,滞留于此静静地尘封了二百多年。

怀揣一种清幽而简单的心情,徒步走在青石板上,就这样走走停停。融入以后,才发现惊叹与感悟是无法掩饰的,索性让自己和驿道上的古人来一次心灵交流吧!读“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等石刻对联,品寓意“步步为福”的百福字,思大门门楣上的太极图,想连接成龙的屋宇墙檀,我们读懂了古人祈吉纳祥的心愿,却读不懂艺术的真实内涵,只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揣摩古人的心思。“道可道,非常道”。这也许就是艺术的真谛,抑或是时空的距离吧!

灵魂在这里栖息,我成了思想的精灵。沉淀心底的只有两个字:澄与静。

澄来自水。流过门前的桃源溪,水澄如练,宛若一位妩媚不妖的女子,宠辱不惊地从时光的指尖里流出。这些淡淡的液体迂回行进,在屋场的体内循环流动。纵有沟有坎,她总波澜不惊;纵有情有变,她总安之若素。溪流之畔,有井,水清见底,没有杂质。虽然四季轮回,但她温度依然,热情不减;虽然外溪有涨有落,但她表情依然,清明不减。“井水不犯河水”,诠释的不仅是一条做人的哲理,而且还是一条生命的真谛。两三个世纪了,既没有生命的大起大落,更没有命运的大喜大悲,她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安宁。

在古屋的厅堂里徜徉,天井、老人、石磨构成寡淡的素描,强烈地震撼着心灵。随处可见的天井是洋中村古民居的魂,对称、工整是其设计建造的鲜明理念,形式、尺度、色调都与古民居趋于和谐统一。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0多平方米。阳光照射下来时,你才知道,天其实就是无数个天井组成的。追逐的阳光肆无忌惮地直泻而下,抵达手推石磨的95岁的老奶奶身上,老人布满皱纹的脸慈祥而宁静,极像佛光照耀下的佛祖。这时,一种静,一种近乎古老的静,弥漫开来。人恍若跌落红尘之外,无法辨知此时是天上还是人间。几百年不曾惊动的静,就这样悄悄地延续着,仿佛一个鼾声正浓的梦还没醒来。无论外面有多少惊变,无论此时的你有多少惊奇,她都不改阒寂宁静。

巷道还是南方村庄普通的巷道,不过,几十条这样的巷道加在一起就不寻常了———“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岁月的劫数,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无法改变艺术和一些旧什物。比如:厅堂中的静默而古旧的太师椅;牌坊上的舜耕历山,挂角攻书;大梁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横梁上的二十四孝图;屏门上的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窗户上的喜鹊梅花、蝙蝠松鹤;案台上的鲤跳龙门、麒麟送子;天井石面上的福禄寿喜,等等。这些古老的艺术和什物,不但见证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而且也见证了男人与女人的缠绵。她们从大屋祖先梦的深处走来,带来一片澄静。

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以后,才发现:人生其实如一处风景,只要内心空灵,纵使有风吹雨打,依旧可以澄静如斯!

神奇的鲤鱼溪村溪布局

鲤 冀郑祥发

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距县城十华里,坐落东洋溪上游。该村溪的太极八卦造型独具特色。

鲤鱼溪发源于紫云山麓,由几十条山涧清泉汇聚而成。在流经村内500米溪段形成英文字母“S”型,似八卦之太极,而上下两个池潭自然成为太极眼。溪流村外段则蜿蜒九曲在数千亩稻田中潜行,忽隐忽现,最后注入东洋溪。

浦源村形成于南宋末年。郑氏始祖朝奉公携子由宁德谷口迁来定居。初来是在距现村一里多地的“山尾村”依山建房居住,历七十余年,繁衍人丁百口。因村周围没有溪流经过,给村人生活用水带来诸多不便,郑氏四世长房炎公遂举村向南面溪流(现鲤鱼溪)两侧迁徙,因村三向有山又有溪流穿过,便以峬源两字作为村名。20世纪60年代,县地名办改“峬”为浦,遂成现名。

郑氏先人善用“洛书河图”,刻意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他们精心将溪流分三段设施:上游顺山势围塘储水饮用;下游辟九曲筑坝拦水润田;中游辟为村基,以溪流为轴,周围山势为朝坐,按八卦局定向兴建民居。鲤鱼溪东岸“半月沉江”,房舍取坐震向兑;西岸“石牛西卧”取坐兑向震;南方太极眼靠油家岭、官山一带则坐离向坎。北面开阔地之阳宅、庙宇多坐坎向离,依次建有船形郑氏宗祠、观音廊桥、鱼塚、林公庙、观音阁及文昌阁,取“坐空朝满”之局,使村落以八卦坐位外延而朝向中心太极。一水两岸三山,巧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阴阳造物论。若从空中鸟瞰浦源旧村全貌,一个古式风水土圭原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你的眼帘。

该溪最宽处是上下太极眼,约6米宽,狭窄处仅有3米,人鱼同乐处主要集中此段。上太极眼上游史上不育鲤鱼,下太极眼创建公园时扩大为大塘。郑氏宗祠东侧观音桥以下少有鲤鱼。鲤鱼偶尔被洪水冲出“太极”段进入九曲溪,但待雨歇水缓后,它们又会重新结伴游回太极村溪老家。九曲溪后来成为神鲤———“太极鱼”的缓冲区,应是浦源先人建村修溪时没有想到的。

浦源村溪定局后,为了达到流水潺潺、人鱼同乐之目的,郑氏先人费了不少心血。他们就地取材垒砌堤岸,用溪中各色鹅卵石铺就两米宽的溪岸石仔路;他们依溪床走势在两太极间建石坝泻瀑景观三处,明永乐年间引坝水建碓三座,碓轮声,舂米声,水流声浑然一体,宛若世外桃源。跨溪建有古大木板桥七座搭连两岸,人立桥上观鱼听水,恰似渔歌唱晚,令人心旷神怡。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浦源村奇妙的八卦村溪布局,造就了浦源村民开拓进取、善于经商理财的特质,使浦源村的许多人家都跨入了富裕的行列……

浦源孝子坊

郑家志 陈凤禧

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东边的古驿道,上衔政和、建瓯,下通福安、宁德。一座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石牌坊就建在村边的古驿道上。这座石牌坊,是为褒扬郑氏先祖大雅公的孝子事迹而建。由浦源村郑氏十九世孙郑慕蔡、郑敏斋,二十世孙郑廷直等呈请宁德县转报福建省长咨行内务部,1918年黎元洪赐“孝阙流芳”四字褒扬批建,1919年8月动工修建,次年11月15日竣工。

牌坊为花岗岩、青条石结构。整体一扇四柱三门面,东背西跨峙立古驿道上。第一、二层为抬梁式,第三层为拱斗式歇山屋顶。每根落地方形石柱的柱头,都有雕镂精致的石础。坊上刻有暗八仙、人物故事、麒麟吐书、花卉、龙凤等民间传统吉祥图案,雕工精巧,栩栩如生。第一层横楣为黎元洪题赐的“孝阙流芳”四字:中层楣上石刻横排“孝子”二字;顶层石刻竖排“策令”二字。四根石柱上分别是当时福建督军、省长李后基等人撰写的褒扬孝子的十副楹联,西南侧有郑宗霖为牌坊撰写的《浦源郑孝子锡繁公奉褒扬建坊记》碑刻。

郑公大雅,字锡繁,号卓园,为浦源始祖朝奉公第十五世孙。大雅公生平急公好义,仗义疏财,孝敬父母,舍身顶罪代父服刑,浦源孝子坊就是为褒扬其孝行而建。

相传,明末清兵南下,南方多处举起“抗清复明”义旗。福安进士刘中藻(福安苏阳人,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将领,后孤守福安三个月,城破,吞金殉节)从北京南下入闽,集结明军数万人,与郑成功联手抗清。刘中藻驻军浦源、周墩。大雅公父亲方三公深明大义,尽力资助粮晌,支持刘中藻抗清。清顺治六年(1849),清将领白进宝从建瓯领兵南征,路过浦源村,查获方三公曾倾资支持刘中藻,遂将方三公逮捕送宁德县衙治办。正在萌源村岳父家做客的大雅公闻讯,立即追赶,意欲以死相拼,救回父亲。他一口气赶到七步梨坪,追上押解父亲的清兵,愿出重金赎回父亲。清将不允,大雅公苦苦哀求,自愿以身顶罪。清军将领被大雅公的孝诚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押解途中,大雅公心想,此去不死也要囚禁十多年,父母年迈,恐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内心不禁伤悲起来。

大雅公被押解到穆阳溪边时,天色已黑。他乘清兵不备跳溪逃遁。溪水深达数丈,突然,一只千年神龟把他托起,送到了对岸。上岸后,又适逢一缪姓老者,大雅公便把情况如实相告。老者得知大雅公是浦源村方三公之子时,扑地相拜,口称恩人,帮他砸开镣铐,带他逃走。原来,数十年前,老者之父外出经商,途经浦源,身染沉疴,遇方三公父子,为其延医治病,并赠银两还乡。此时意外得见,正是报恩之时。他将郑三公藏匿山洞中,蛛网马上布满了洞口。清兵在洞口看到密结的蛛网,就往别处搜去了。

两天后,大雅公逃回浦源家中,父子相会恍如隔世。大雅公述说了神龟托渡,长者报恩,蛛网退兵的经历,人人惊叹。此后,为了逃避清兵追缉,大雅公父子易名隐居赤垄山。方三公逝去后,大雅公投案自首,羁押于宁德,顺治十五年(1658)病逝于狱中。宁德知事李即龙旌匾“孝迈黔娄”(该匾现存于郑氏宗祠),褒扬大雅公的孝行,大雅公的孝名得以彰显。

此后世代相袭,浦源郑氏后裔禁捕、禁食龟鼋,不伤蜘蛛。而且立孝子石牌坊,旌其孝行,以警后世。

还值得一提的是,孝子坊的匾文、楹联、碑文,楷、行、隶、篆俱全,名家手笔,具有很高的书法和石刻艺术价值。石牌坊的结构,也堪称一绝,历经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

神奇的洋尾古井

蓝天

早闻周宁狮城镇洋尾村有三口保存完好的上千年神奇古井,成“品”字形排列,且井井相通,它们遇天旱而水位不浅,遇大雨而水位不深且不浊。即便是人人都用自来水的今天,它们依然是全村村民的挚爱。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个踏青的好时节。几个好友相约,驱车前往探个究竟。洋尾村离县城不到三公里。“听说古井就在那山脚下!”一友人指着对面的一座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