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夏都周宁
3059400000005

第5章 探寻历史遗存(4)

放眼眺望,只见对面的山包上,树木郁郁葱葱,俨然是一个生命的竞技场,充满了勃勃生机。高大的古木傲然占据顶端,拼命将身躯伸向太阳。其他杂木与灌木像少女的裙子,铺展在古树下边,并不觉得寄人篱下,而是充分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荣光。半月形的山包,四野被装点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走进村里,街道干净整洁。当我们询问神奇古井时,村中一位女士乐悠悠自愿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三口井都在小巷里,每口井相距不到50米,依“品”字形排列。井体均为口小腹大,深约六七米,井壁全为黏土砂质,用竹竿一碰还会掉下许多沙土。整个井体除在井口围有四块板石外,其余部分没有砌一石一砖。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构架,上千年来,却从不见其加深或变浅;一座座偌大的房屋围绕四周,也从未发生过坍塌。

说起古井,村里人都津津乐道。相传很久以前,洋尾村还是一片荒地。那时,刘姓祖公刘颖和祖婆林六娘,养了一群羊。其中有一只领头羊生得矮小,人们都叫它“羊尾”。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雪上加霜。有一天,天终于开晴了,“羊尾”就带着羊群外出觅食,可是直到天黑了,羊群还没有回来。林六娘急了,就顺着羊脚印,一路寻找,到了好远才找到羊群。林六娘吆喝鞭赶,可羊就是赖在地上不起来。细致一看,才发现这里野草多,地气温,羊群乐于在这里待下去。从此,羊群每天晚上都在这里过夜。后来,刘颖公索性把自家房子也盖在了这里。

一天夜里又下大雪,第二天天亮以后,刘颖公出门,看到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只是那三片草地还是丛丛绿草,草堆还往上冒着热气,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叫上孩子,打算掘下去看个究竟。当掘到3米多深时,现出了一个奇特的井,上小下大,像大葫芦,井里尽是清水。他高兴极了,接着掘另外两处,结果也一样是大葫芦样式的井。因为这三处井,像“品”字状排列,后来就叫“品”字井了。因为“品”字井是那领头的“羊尾”寻到的,这个村子就取名“羊尾”,后人把它改为“洋尾”了。

临井映影,一股悠远的气息扑袭心田。向导告诉我们:这三口清泉长年喷涌,清冽甘甜,味醇似酒;水温冬暖夏凉;即使雨涝成灾,或久旱无雨,水量始终不见增减。虽然,村里如今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村民们始终还是喜欢饮用井水。许多村民还在井旁用水泵将水引至家中,

自来水反而成了洗涤或消防用水了。

更为神奇的是,这三口井均相通,且非人工凿成。井下2至3米处,各有曲径弯弯曲曲,延伸相通。据说,井洞长度达几百米,大处如屋室,小处可容人,曾有人将鸭子放入一井中,结果鸭子从另一井口冒出。有位村民告诉我们说,71岁的现任村文化协管

员刘絮堂老人,曾于1960年和2006年两次下井,想探个究竟,终因通道深远、阴冷而未成功。更有趣的是,有时三口井会同时发出令人费解的声响,时而浅唱,时而雷鸣。顿时,井水翻腾滚沸,水位迅速上升,以至溢出井面。一瞬间,清澈见底的井水忽然变得浑浊。但一夜功夫,它们又会复原如初。《洋尾村刘氏宗谱》记载了四次这种现象,分别为清乾隆四年(1739)四月、宣统三年(1911)六月、1928年3月、1992年1月。

保护古井始终是村里不成文的规定。今天,洋尾村群众更是站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努力保护这三口古井的原貌。“品”字古井也就成了洋尾村传承历史文化的见证。

从登龙桥想起

何奕敏

七步镇八蒲村里看到的那座廊桥———登龙桥,始建年代已经失考。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水毁后,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募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1986年再次重修。

走在古朴的廊桥上,仿佛走在了时光的隧道里,遥远的记忆扑面而来,那些人,那些事,随着廊桥边那棵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摆动。桥身里,古朴的圆柱看不出时光的变化。窄窄的条凳也仿佛昨天刚坐过歇脚的乡亲、坐过挑担的货郎、坐过历代上京赶考的秀才。但廊桥,你最记得的应该是那些山里娃。放学后,廊桥是孩子们的天堂。没有玩具,有这长长短短的栏杆就足够了。小小的纸片飞旋而下,童年也就像蝴蝶在山间扑打着翅膀;没有花园,一根根廊柱就是不断长出的大树。孩子们尽情地转呀转呀,纷纷撒落的笑声铺满了每一块木板。当然,对女孩子来说,百玩不厌的还是跳橡皮筋的游戏。在那些脚步的一起一落中,廊桥也激动得一颤一颤的。

廊桥是令人回忆的,或者说就是一个时间的入口。沿着那些桥梁、桥顶上古老的图饰,再向前走,甚至可以触摸到宋元明清,触摸到那个叫做历史的东西。在网络上见过介绍廊桥的资料:这些桥始建的年代非常早,据说《清明上河图》里那座著名的桥在这里尚可找到原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些留在大山深处,留在岁月深处的廊桥,就这样默默地承载着乡村的梦想和祈望,被从它身上走过,远赴他乡的游子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据考证,周宁县境内共有8座廊桥,这些廊桥大部分都建造于两百多年前。而此刻,眼前的这座登龙桥,桥长38米,单孔净跨23.5米,宽4.9米,是木制拱形廊桥,桥顶上铺着古老的黑色瓦片,桥身全部用的是杉木,找不出寸铜寸铁,气势之宏伟,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桥内南北两侧有两排木凳,供行人墨客休歇,用餐。与许多大江大河上的大桥相比,廊桥没有惊世之举,然而它经历的风风雨雨则是另一番风味。这让我想起了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样的场景,也许就是廊桥所见证的许许多多游子生活和心情的真实写照吧。

廊桥被山藏着,被树掩着,它不显山不露水,更不哗众取宠,但每一根廊柱,每一道木梁,每一个构件都是那么的实在。它让人们坦坦然然地,从山的这边跨到山的那边。特别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时,这儿仍有一种家的安然,甚至脚下山洪暴发、浪涛飞卷,这儿还依然保持着那种神闲气定的坦荡。我忽然想,这样的气质已不仅仅是在说一座廊桥了,它也是山里人质朴、热情、坚韧生命力的注解。

从桥的一端起步,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板,走向桥的那端,我仿佛用了一个轮回的时间。每一步我都尽量把脚步放得轻点儿,再轻点儿,小心翼翼地,仿佛是踏在岁月悠长的呼吸间,侧耳仔细聆听时光易碎的声音。一阵风过,古槐树枝蔓齐摇,金黄色的叶子纷纷扬扬洒向长满了青苔的石阶道,飘向微波荡漾的浅溪流。潺潺溪流声中,远处似乎传来了隐约的歌声:“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歌声中透出浓浓的沧桑感,“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恍惚依稀,宛如隔世。

廊桥,也许我留给你的只是几行脚印,但你留给我的将会是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风雨夜里柔柔的温暖,永久而绵长。

滴水岩览胜

飘雪

从小在礼门长大,滴水岩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世外乐园。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和一帮伙伴在滴水岩附近的山上钻岩洞、砍柴火。时隔数十年,怀着和童年一样欢快的心情,和友人再次踏入这片灵山绿水,那久违的景致依然让我欣喜与激动……

车子从礼门乡往西南方向走,水草青青的田野与杜鹃映红的青山相继从车旁闪过,短短十多分钟,当目光尚未尽览绿意花红之时,车子已在一石桥旁停靠。下车后,我们沿着上山的小径,踏进一片幽静的竹林,绕过竹林掩映的僧院,再拾阶而上。行至半山腰,忽然间雨从天降,仰头看天空分明是碧蓝的,却有一道滴水珠帘垂挂于眼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的亮光。登殿突迎中天水,莫是银河盈后泻?

穿过水珠帘,眼前是一个宽13米,高23米,深29米,口呈椭圆形的大岩洞,亦是滴水岩的主景———滴水岩洞,也叫“狮口洞”,洞口有“八闽首景”石匾一方。洞中是明景泰三年(1452)建成的大雄宝殿,宝殿是穿斗抬梁式木构架,上饰斗拱藻井,至今保护完好。据说以前殿内还有八大金刚,可惜后来给破坏了。前廊两侧有石台阶,廊下中间有一眼终年不枯的清泉,泉水清澈,喝上一口,沁人心脾。洞内十分开阔,可容纳数百人,峭拔的洞壁上石纹斑驳错落,苍灰色中隐隐透露出一种肃然与神秘,依稀可见许多历代文人游客题咏的石刻。印象最深刻的是“霜岩胜景千秋在,天然生定佛有灵,华光普照同日光,无云下雨果是真”。宝殿内供奉着多尊菩萨,几缕光线从洞外泻进来,照在雕梁画栋之上,映现着佛台上的各种法器,顿时让人生出此处连通天界的肃穆感。殿内香火鼎盛,香油灯的火苗终年闪烁着,凝神伫立,现实的种种烦嚣与郁闷恍若隔世,只觉得身在天外。

滴水岩原称“显圣岩”,据传是宋治平三年(1066)由仕本村民李瑞三所发现,后被辟为佛地,1983年,被周宁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被载入《辞海》,洞口“八闽首景”四字的碑刻,是周宁起义县长黄颐所书。整个滴水岩为一大石壁,宽300余米,高200多米,形似巨狮横卧,如斧劈刀削,巍然峭立,气势雄伟,洞外建有藏麓书院和门楼等。洞前崖巅草木丛生,犹如狮头毛发,数道岩泉飞奔而泻,飘洒空中散作纷纷扬扬点点水珠,形似珠帘,游人进洞,必经淋浴,故得名“滴水岩”。每当天空晴朗,阳光普照洞口之时,还可看到绚丽的彩虹横亘洞口,映带碧空,宛如虹霓仙景。听人家说,喝一口从崖上滴下来的水珠还能益寿延年,游人每每至此总会仰脖张口,憨态可掬,更添诸多的情趣。

走进滴水岩,处处都充盈着山林野趣。清嘉庆年间进士、国史馆总纂魏敬中游显圣岩诗曰:“隐现楼台缥缈岑,滴珠帘下洞口深。天开口壁群灵会,路转溪桥独客寻。”清光绪年间县丞梁兆熙曾游至此,赋诗云:“灵岩空洞石之巅,水抱山环别有天,道岸诞登何处是,一林红树白云连。”无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滴水岩周围的青山绿水、奇峰异洞的千姿百态。

滴水岩附近还有翠微洞、仙景洞、涌云洞、祖师洞、通天洞、奥妙洞等七洞,洞形奇异,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我们沿着滴水岩洞旁纡徐的山路缓缓前行探幽,路途越险,探索志趣越浓。远近的峰峦,更是千姿百态,那雄狮戏球、美女踏车、龟蛇相会、观音坐莲、御马待征、二牛争雄、蜈蚣过冈、如意金虎等山峰,形态逼真,天然成趣,让人浮想联翩。这些静默的大山,一定裹藏着许多奇奥的秘密,正等待着人们去探访呢。

滴水岩原称显圣岩,岩壁宽300余米,高200余米,形似巨狮横卧危崖峭壁,气势雄伟。岩有石洞,形似狮口、狮耳,洞前石阶水滴石穿,突显悠久历史,岩洞前的人工湖碧波清澈。周边有抱儿岩、一线天、奥妙洞、通天洞、琵琶瀑、仙人天马等景观,山环水抱,石异洞幽,集山水岩洞于一体,以“八闽首景”载入《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