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306000000004

第4章 随处可见的“不称职” (3)

中华英才网曾做过一个关于“跳槽”的社会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部受访者中有过跳槽经历的人占53.66%,34.77%的人跳了两次以上,60.22%的人有跳槽的想法。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往往新员工在终于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时,便挥挥手与原来的单位告别,奔赴新的岗位和前程。而且,在很多80后人才的眼中,忠诚的分量过轻,以至于出现了为多几百块钱工资就贸然跳槽的事情。这种现状实在让企业乐观不起来。

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说:“当我看到申请人员的简历上写着一连串的工作经历,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工作换得太频繁了,频繁地换工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工作经验丰富,而是说明了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差或者工作能力低,如果他能快速适应一份工作,就不会轻易离开,因为换一份工作的成本也是很大的。”

许多80后人才工作一不如意就跳槽,人际关系不行也跳槽,看到可以多赚些钱就跳槽,甚至没有任何原因也跳槽。在他们眼里,下一份工作肯定比现在的好,一切问题都能以跳槽的方式解决。这样,跳槽者的工作就是跳槽。慢慢地,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以前那种努力积极的工作精神,一有困难就退缩,遇到麻烦绕开走。出现这种状况是危险的,它表明,换工作并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任何工作中都会出现困难,以这种态度对待工作,是不称职的表现,同时,也会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曾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猫头鹰急促而忙碌地在树林里飞着。一旁的斑鸠好奇地问:“老兄,你究竟在忙什么?”猫头鹰气喘吁吁地回答:“我在忙着搬家。”斑鸠疑惑不解地再问:“这树林不是你的老家吗?你干吗还要再迁移搬家呢?”此时,猫头鹰叹着气说:“在这个树林里,我实在住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带着同情的口气说:“你唱歌的声音实在聒噪,令人不敢恭维,尤其在晚上更是扰人好梦,所以大家都把你当做讨厌的人物。其实,你只要把声音降低一下,或者在晚上闭上嘴巴不要唱歌,在这林子里,你还是可以住下来的。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或夜晚唱歌的习惯,即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还是照样会讨厌你的。”

寓意再明白不过,频繁跳槽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我们的境遇,只有改变不良的现状,才能得到别人的青睐。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盲目跳槽的80后员工,他们的工作目标往往不清楚,但期望值却很高,然而随之失望也越大。失望越大,对周围的环境或人的不满情绪就越强烈,从而恶化情绪,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最终在公司里找不到适当的位置,不得不加入失业一族。

露西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创办不久的文化公司从事展销业务,本来展览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行里有许多美好前景可以开拓,但初创阶段的公司业务并不是很好,露西的工资比一同毕业的同学少一半。收入上的差距使她心理不平衡了,她开始私下寻找跳槽的机会。结果跳槽不成,她在公司第二年的竞聘上岗中落聘了。

社会学家指出,现代人一生当中平均要换5~6次工作。不过,在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中,换工作毕竟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最好不要动不动就想以跳槽来改变自己的境遇。有位在两年内换了4家公司的80后员工感慨地说:“原本想通过跳槽得到更好的职位和待遇,结果发现处处碰壁,现实总是不如理想的好。”

对于忠诚,同样是80后的刘澜有自己质朴的理解,足以给80后的才子才女们一点内心的震撼。他以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爱企业,对企业给予忠诚之心,才是80后人才应有的精神。

刘澜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当时的工资是每月2000元,在同行业中并不高。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两年以后,他的工资竟然涨到了月薪两万元,还被任命为设计部主管。

刚去公司的时候,刘澜和公司进行了口头约定,双方约定在两年时间内刘澜的工资保持3000元的上升空间。但刘澜暗下决心,绝不满足于这样的工资水平,绝不能就此不思进取。他一定要让老板知道,他绝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人逊色,他是最优秀的人。

刘澜工作的质量,很快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不到一年,他已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以至于另一家公司愿意以月薪万元的工资聘用他。但他并没有向老板提及此事,在两年的约定期限结束之前,他甚至从未向老板暗示过要终止约定。也许有很多人会说,不接受另一家公司如此优厚的条件,刘澜实在是太愚蠢了。但是,在两年的约定期限结束以后,刘澜所在的公司给予了他月薪两万元的高薪,后来还提升他为公司的设计部主管。因为老板很清楚,这两年来刘澜所付出的劳动,数倍于他所领的实际薪水,理所当然,他应当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刘澜对自己说:“每月2000元,他们只给我这么多,而我也就只拿这么多好了,既然我只领着每月2000元的工资,那么我何苦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呢!再说,我也不一定在这里长久地待下去,等有一定经验了,再跳槽去其他的公司说不定薪水会更多。”如果那样,你说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些正是当下许多80后员工的想法,他们一边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公司报以冷嘲热讽,频繁跳槽,蔑视忠诚度,消极懒惰,却一边怨天尤人,埋怨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正是这种想法和做法,令成千上万的80后员工与成功无缘。因为他们不知道,对于一个员工来说,还有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工作后面的机会,工作后面的学习环境,工作后面的成长过程。

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人都离不开积累:知识需要积累,财富需要积累,人生的体验也需要积累,而积累总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才能完成。对许多就业者来说,在一个企业待上3~4个月,应该说对企业才刚刚有一个了解,岗位的技能也才刚刚上手,这时候跳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

许多80后员工渴望找到一个适合于施展才华、使自己有所发展的工作环境,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过于频繁地跳槽,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道德可信度。几乎没有哪家公司的老板会任用对自己公司不忠诚的人。频繁跳槽的人,对忠诚是一种亵渎,其结果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遇事就“逃”命,任“职”不担“责”

“逃”命,使复命的一切灵魂与意义都荡然无存。逃避复命,对自己的使命不负责任,没有在一定的时间里对工作的结果作出回馈,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复命,是一种不称职的表现,许多大的灾难,往往孕育于此。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已经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信号。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种笔迹,上面这样写着: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小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岗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火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到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莫里斯:我没有巡诊。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人毁船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绝笔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事故的过程。

在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但没有人及时对此作出反应,松散、疏忽及责任意识的淡薄,让人们冷淡了对责任的思考。责任意识的匮乏,使得人们失却了流淌于内心中的使命意识——企业与个人共赢共生的构想,往往趋于空谈……

作为一名员工,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一定的职责,每一种职责连缀起来,就构成了集体的职责。任何一个岗位的疏忽和延误,都不可小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企业中,许多大问题的爆发,是一些小问题累积的过程。强烈的责任意识,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潜伏着的危机和问题,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逃避复命或低效复命,会使一些小的隐患发生质变,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逃避复命,就是逃避了责任。失去了责任意识与复命精神的支撑,我们会在工作中失去内心的原动力,导致职场生命的枯萎与凋零……

2004年4月,北京再一次有人感染SARS病毒。两位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专家表示,此次SARS的传染源可能来自实验室。

事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SARS的传染源确实来自于实验室,来自于实验室人员的失职和违规操作,这主要表现在:

——科研课题跨专业。腹泻病毒研究室是研究消化道病毒的领域,却跨专业承担了非典的课题,工作人员专业不熟悉,造成了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室主任擅自批准工作人员采取新的“灭活”方法,这一方法未经学术委员会论证,科学依据不足。有关“灭活”效果未经严格验证,没有验证方案、记录和内容。

——技术操作不规范。违反卫生部关于灭活SARS病毒必须在生物安全P2以上实验室或在生物安全柜进行的规定,在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普通实验室操作。

——人员配备不严。大量使用缺乏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高风险研究,没有对有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