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3065300000010

第10章 霍光废立君主

霍光,剽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由于即位的汉昭帝只是个八岁的孩子,所以霍光成为真正的掌权者。昭帝成年以后,仍继续委任霍光主持国政。在此期间,霍光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用史书上的话说是“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只可惜,汉昭帝不是个万岁天子,仅仅作了十三年皇帝便撒手人寰。由于昭帝没有子嗣,霍光等人便拥立他的侄子昌邑王刘贺继承帝位。但这个刘贺本是纨绔子弟,荒淫无度。汉武帝死时,他竟于服丧期间四处游猎,虽有属下苦谏不止,他仍放纵自若。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以太后的名义派车迎接他入京登基,他喜不自胜。在进京途中,就派人掠取民间女子、财产,并让其属吏、家人都穿上刺史的官服,封官进爵,任其胡作非为。

看到这种情况,霍光感到事态严重,如果不及早处置,将会使汉家天下断送在刘贺的手里。于是霍光就询问大司农田延年,这事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柱石,既然确实知道这个人不行,为什么不向太后说明,另选贤明的拥立?”霍光说:“现在想这么办,在古代有先例吗?”田延年说:“伊尹做殷朝的相,废黜太甲来安定宗庙社稷,后世称颂他的忠诚。将军如果能办这件事,也就是汉朝的伊尹啊!”

霍光听了以后,更坚定了废黜新君的念头,于是他立即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宫共同议事。霍光说:“昌邑王行为昏庸淫乱,恐怕会给国家带来危险,怎么办?”群臣全都大惊失色,谁也不敢发言,只是随声附和不置可否而已。这时,田延年离开座席走上前摸着剑说:“先帝把幼年太子托付给将军,把天下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明,能保刘氏子孙的平安啊,现在臣民扰乱不安,国家行将崩溃。而且汉朝历代相传,谥号里都有孝字,意思就是要长保天下,让祖先能享受子孙的祭祀啊。如果让汉家断绝了祭祀,等将军死了,拿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呢!今日的讨论,不能有一时的耽搁。有谁赞成得晚一些,我就请求让我杀了他!”霍光谢罪说:“九卿对我的责备是正确的。天下人心浮动,议论纷纷,我应当受到责备。”

在这种情形下,参加会议的朝中大臣都叩头说:“百姓的命运都在将军一个人了,我们都只听将军的安排。”霍光就和群臣一起去谒见太后,并以太后的名义废掉了昌邑王。而后,霍光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选自《汉书·霍光列传》

【智慧心得】

弃愚者之忠,为智者之忠

霍光靠了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平步青云,后来因为得到汉武帝赏识,受遗诏,辅少主,权倾朝野,前后秉政二十年。这二十年间,霍光做的最有魄力的一件事就是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打破传统,力排众议,废昏君立贤德。他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做人要摒弃“愚者之忠”而坚持“智者之忠”。

“忠”作为中国的传统道德准则,既含糟粕,又有精华。需要我们区别对待,有所取舍,不可囫囵吞枣。而所谓的糟粕就是“愚者之忠”,所谓的精华就是“智者之忠”,两者相互对立,区别很大。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愚者之忠”表现为忠于个人,负于集体;“智者之忠”正相反,表现为宁负个人,保全集体。

霍光不慎拥立了酒色之徒刘贺继承皇位,使得朝纲混乱,民怨沸腾。如果这时他遵从传统“愚者之忠”的道德准则,如贞妇烈女从一而终,到头来不仅汉朝统治岌岌可危,恐怕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保证。权衡利弊得失,霍光抱定“宁负王,不敢负社稷”的信念,毅然决定废掉刘贺,推选贤德的刘病已为皇帝。事实证明,霍光的选择是正确的。刘病已由于有在民间生活的经历,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当上皇帝以后,勤于政事,日理万机。对内赏罚分明,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对外扬威于匈奴夷狄,令其俯首称臣。史书上把他比作周宣王一样的中兴明主,延续了西汉政权的统治。霍光也因此成为一代名臣。

相反,有的人面对这种情形坚持“愚者之忠”,就会带来负面的后果。比如于谦就深受其害。

土木堡之役,亲自督战的明英宗被蒙古军俘获,京城震恐,人心涣散。于谦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继承皇位,以安定民心,组织抵抗,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因此被称为“救时宰相”。实际上,于谦对自己拥立的皇帝——景宗,并不满意,只是在当时的危急时刻迫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囿于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道德,于谦在英宗返京以后,没有主动提出请英宗复位。结果英宗发动宫廷政变成功以后,将其处死。这样一来,不仅使政权内部矛盾激化,削弱了国家实力,也使得个人深受其害,实在令人惋惜。

现实生活中,愚忠现象在选举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人们投票时,往往不是看候选人的个人素质、领导才能如何,而是看候选人是不是自己的老领导,老上级。如果老领导参选,哪怕新面孔有三头六臂,也不能投他一票了。理由是,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应当忠厚老实。话虽说得冠冕堂皇,有情有意,但是,有没有想过集体的利益,团队的前途被置于何地?可以说,在后果上,这样的忠诚和损公肥私毫无二致。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不会为了忠于某个领导,而贻害集体。

智者之忠和愚者之忠的又一个区别是:智者忠于真理,而愚者只忠于门户。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应该接受哪一种观点?智者只接受合乎真理的。一旦发现新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智者会毫不犹豫的投入真理的怀抱。而愚者首先考虑自己属于哪一门户,然后再进行表态。与自己门户意见一致的就赞成,否则一概反对。有时候,即使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完全错误,也要固守下去,不是因为性格执拗,只是出于对门户的忠诚。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可犯这种错误的还大有人在。

著名的维新变法人士梁启超,就曾犯过这种错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接触了一些流亡海外的革命鼓吹者。觉得老师康有为主张的维新救国道路似乎在中国难以推行,应该借鉴一下国外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梁启超的这一态度转变,令康有为十分震怒,急忙对其进行指责。梁启超出于对老师的忠诚,决定与革命派彻底决裂。从此追求真理,走在时代前列的梁启超彻底沦为保皇派,带着对师门的忠心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没有走出这一误区。一项议案、一个论点被提出来,大家先不急于分析它的合理性,而是先看议案或观点是否和自己的派系一致。如果一致,就挖空心思证明它的可行性、科学性,否则就处心积虑地找漏洞,挑毛病。长此下去,必然会使自己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思维变得僵化,最终落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