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3065300000006

第6章 刘邦免税谢桑梓

汉高祖刘邦是沛郡丰邑县人,姓刘,字季。他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以至于父亲经常责怪他,说他没有才能,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老二刘仲勤苦努力。懒惰的人又往往好吃,刘邦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嫂子家里混饭吃,弄得嫂子也瞧不起这个没出息的小叔子。

一日,嫂子见刘邦又来混吃混喝,就把饭菜藏好,然后敲着锅说什么也没有了。等刘邦走了以后再拿出来,以此羞辱他。刘邦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刘邦没有不捉弄的。他又喜欢喝酒,贪恋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

后来,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为躲避仇人到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的朋友来了,都前往祝贺。刘邦也去凑热闹,还在进见的名帖上写上“贺钱一万”,其实他一文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负责接收礼物的萧何偷偷告诫吕公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刘邦进来以后果然趁机戏弄那些宾客,还直接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

酒席结束以后,吕公示意刘邦留下,对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刘邦走了以后,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要把他许配给富贵人家。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结果吕公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多年以后,刘邦真的做了皇帝。一次他出征平叛,凯旋而归。途中路过老家沛县时停了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并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自己编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酒喝得正痛快时,刘邦自己弹击筑琴,并伴着歌声起舞,激动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并忍不住洒下行行热泪。

他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的父老兄弟就这样天天陪着刘邦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

过了十多天,刘邦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刘邦说:“我的随从人员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刘邦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父兄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刘邦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仍旧坚决请求,刘邦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跟沛县一样也免除掉。

——选自《汉书·高帝本纪》

【智慧心得】

为人不可轻易受人恩惠

回顾刘邦早年,虽然说不上危害乡里,但是通过父亲、嫂子对他的态度和好酒好色的恶习,以及在吕公家宴会上的丑行来看,也可以称得上臭名远扬了。要不然怎么准岳母刚刚搬到沛县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刘邦,坚决不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呢?可是,当他一朝得势以天子的身份回到故里时,就像暴发户一样,请乡亲们吃了十多天大席,并许诺免除沛县的赋税。于是,原本淡漠的亲情立即高涨起来,当刘邦想回京的时候,全县父老献酒献肉“深情”挽留。

三天的美酒佳肴,决不是为赚取刘邦的几滴眼泪这么简单,而是要为丰邑换取永世免税的待遇。刘邦本来没这个打算,可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最终还是答应了。聪明一世的汉高祖,竟然在家门口让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占了大便宜。听起来似乎可笑,但仔细想起来,刘邦只是犯了一个大众化的错误,那就是无缘无故接受了别人免费的午餐。

中国人总是不习惯换位思考,我们在给别人发工资、奖金的时候,在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心里总是盘算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今天给你的,明天你要加倍还给我。可是转过身来,我们在接受他人恩惠的时候,却总是忘了想想,人家也不是白痴,他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动机?当我们把这“飞来横福”享受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发现有人会慢条斯理地提出种种要求。

从原则上讲,就人情而论,我们原本没有理由答应他。可是,刚刚接受的恩惠,已经成为最充分的理由——让你无法拒绝的理由。要不然,对方会有“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之类的千言万语等着你。要是碰上抛下香饵钓大鱼的可怕人物,说不定还会把你拉下难以自拔的泥潭。多少有着远大前途的领导干部,就是因为拿了人家的东西以后,先是变得手软,接着是腿软,最后再也站不起来了。

不仅这些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要保持警惕,不能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就是普通人也不要平白无故地接受他人的馈赠。欠人家的恩情,总是要还的。而且中国人向来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些人就是利用这一心理,善于用小恩小惠,俘虏别人,让他失去自我,甘心受自己的摆布,为自己卖命。

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领兵打仗的时候,与军队中最下层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伙食。士兵中有一个人生了痈疽,吴起替他吸出脓液。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问她:“你的儿子是小兵一个,如今将军亲自替他吸脓疮,为什么还要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当年吴将军替他的父亲吸脓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结果死于敌手。如今吴将军又为儿子吸脓疮,我不知道他又会牺牲在什么地方了,所以我才哭啊。”果然不出这位母亲所料,不久,她的儿子就战死沙场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对一切的帮助都怀有敌意,觉得凡是对自己有扶持、接济举动的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将来利用自己。这样就显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等价交换的公式,既有投入就要有产出的理论还没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终究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愿意无偿的帮助别人,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我们无偿的援助。

对于这些人,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这些警句。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告诉我们:面对一份充满诱惑的赐予拒绝与否,首先要考虑站在我们面前的人是谁,他是否是个正人君子,是否居心良善。就像战国时期的列子,在他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郑国子阳慕其名望,命人赠送列子十几车粮食,列子认为子阳是个不义之人,就拒绝接受。他的妻子用手按在胸口说:“现在我和儿女们都饿肚子了,国君来送粮食给先生,为什么要辞掉呢?”列子对她说:“接受他人的供养,不为他而殉难,这是不义;可是替这个人殉难,就是替无道之人而死,又哪里是义呢?”后来郑国老百姓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虽然辛苦,却也安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轻易受人恩惠。要不然,飞来横福的背后很可能就是飞来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