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言而肥
季孙肥即位前遭遇了一点风波,季孙斯临死时爱妾南孺子快要临盆,于是他嘱咐家臣正常(人名)说,如果生的是儿子就让他继承宗主之位,如果生的是女儿就让肥即位。结果生的是儿子,正常到朝堂上把季孙斯的遗言报告给了鲁哀公,没想到当时季孙肥正好也在场。鲁哀公就让人去调查,没想到这个婴儿莫名其妙地夭折了,正常自然明白是季孙肥下的毒手,赶紧出逃卫国去了。季孙肥即位后,审时度势地投靠了吴国,前484年,吴、鲁两军在艾陵大败齐军。在这场战争中,季孙肥发现孔子的一些弟子冉求、子贡等都很能干,于是又招了孔子回来。《论语》记载了季孙肥两次问政于孔子。一次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次是“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的观点都是治国先要修身,季孙肥要想国家安定发展,就要做到自己仁德,并且克服贪欲。
季孙斯、季孙肥两代相比季孙宿、季孙意如两代,经历的内忧外患都更严重,所以这两任宗主整体来说品质和能力还是优于前两任的。但鲁哀公也对季孙肥专权颇为不满,这里讲个有趣的典故。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设宴招待大夫,席上仲氏宗主彘问哀公的随从郭重:“你为什么这么肥胖呢?”郭重没想到仲孙彘这么无礼,一下子脸红耳赤不知怎么应答。季孙肥出面笑着圆场说:“罚彘喝酒吧!我国紧挨敌人齐国,以致我们要留守,不能跟随国君出国考察,还要责怪跟着国君奔波的阿重肥胖吗?”鲁哀公这时发明了个很有名的成语,他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说话不算数太多了,怎么能不肥胖呢?表面上说的是郭重,其实暗指的是三桓,特别是这个“肥”字戳中了季孙肥的心坎。于是从此哀公和三桓也有了间隙。
前468年,也就是《左传》的最后一年,季孙肥去世,谥为康。鲁哀公想借助越国的势力除去三桓,反而被三桓赶走,最后死在了公孙有山氏的家里,很可能是被三桓谋害。之后季氏的世系便缺乏记载,前437年,鲁悼公去世,季昭子向孟敬子问礼,孟敬子告诉季昭子喝粥纪念。这个季昭子名强,据说是季孙肥的曾孙,但从年份上看又不太像。《韩非子》记载,季氏有个宗主好门客,赐给门客穿的都是好衣服,但后来就慢慢懈怠,于是门客认为自己失宠,就杀了季氏。这个季氏死于非命,可能是季孙肥到季孙强之间的宗主。季孙强之后又是季氏的空档期,鲁悼公之后是鲁元公,鲁元公之后是鲁穆公。至迟在鲁穆公时代,经过博士公仪休的改革,鲁君又重新掌握了政权。
这件事颇为蹊跷,也是史料阙载的,在鲁国强横两个世纪的三桓哪里去了呢?叔孙氏的郈邑和仲氏的郕邑邻近齐国,很可能是被齐国灭亡;而季氏的费邑则在鲁国的东南,因为地理优势而保存了下来。同时季氏不比齐国的田氏和晋国的三家,鲁国是礼法大国,季孙强尚且不忘记守礼,那么季氏很可能是在鲁元公时代退出了鲁国政坛,割据费邑和周边地区独立为王,建立费国。费国独立后还遭到过鲁国的攻击,当时曾子在费国为费君辩护,鲁国才退军。之后费国还有费惠公,他将孔子的孙子子思尊为老师,把贤者颜般当作朋友,受到后来孟子的好评。之后直到战国楚顷襄王的时候,楚人还提到“邹、费、郯、邳”好比楚王的猎物,足见费国此时还存在。
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东迁陈,楚国的西线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只能加紧对东线鲁南苏北一带的征伐。前256年,楚考烈王灭鲁。费国在鲁国南边,也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内为楚国所灭。现在费县关于费国的遗迹也不多,倒是有个费国故城遗址,其中有个季桓子井。原来根据《国语》记载,季桓子在费邑凿井的时候,挖出一个土缶,从里面抓到个羊不像羊、狗不像狗的怪物。拿去问孔子,孔子说“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这家伙就叫羵羊了,据说出现是一种吉兆。羵羊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认为所谓的“羊”、“狗”其实是“蛘”、“蚼”,包括“羵羊”也都只是类似蚂蚁的虫子;也有人认为是早已灭绝的无脊椎之头足类动物——菊石;更有人直接就认为这段材料是古人伪造的,根本没有这种怪力乱神的事件。
唐人苏味道在费国故城遗址写过诗:“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不过现在费国故城这里就是一片荒地,这个井也就是一堆叠起来的乱石,完全没有水井的样子。
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
国名:任
方位:今山东济宁
姓:风
建立:?
灭亡:约战国时期灭于齐国
国名:宿
方位:今山东东平
姓:风
建立:?
灭亡:约春秋中后期灭于鲁国
国名:须句
方位:今山东东平
姓:风
建立:?
灭亡:约春秋中期灭于邾国
国名:颛臾
方位:今山东平邑东
姓:风
建立:?
灭亡:约春秋中后期灭于鲁国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有篇课文叫《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选自《论语》,说的是鲁国执政季孙氏想攻打颛臾来扩大自己的地盘,这个颛臾是靠近鲁国的一个袖珍小国。我们之前说过太昊和少昊是东夷两大始祖,少昊的香火非常旺盛,后代有己姓、子姓、嬴姓、偃姓等,还建立了商和秦两大王朝;太昊的香火则冷落得多了,我们之前提到防风氏——风夷可能是太昊之后,但防风氏到商代也就消失了,周朝的风姓国则只有四个: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四个都是小国家。其中任国位于现在山东济宁,宿国和须句国位于现在山东东平,颛臾国位于现在山东平邑东,颛臾古城遗址据说就在现在平邑县颛臾村。这四个小国家都以太昊和济水为祭祀,其中颛臾还负责为鲁国祭祀东蒙山(山东第二高峰蒙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处)。
学者认为夏代的有仍氏可能是任国的前身,有仍氏是个出美女的部落。我们之前说过后羿抢夺后夔的遗孀玄妻,还有夏朝少康母亲后缗的娘家都在有仍氏。后缗在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之后担任有仍氏的牧正,后来后羿攻打有仍氏,少康则逃到有虞氏,可见在夏朝夏与东夷已经互相通婚。任国、宿国、须句国、颛臾国四国大约在周公东征后都成为鲁国的附庸国,须句国还把公主成风嫁给鲁庄公做妾,据说成风听说鲁庄公的四弟季友生下来掌纹像个“友”字,就和他结交(不知道这对叔嫂怎么结交的);而鲁庄公的二弟庆父又和庄公夫人哀姜“结交”,在鲁庄公死后杀公子般,立哀姜妹叔姜儿子公子启为国君。但庆父不知道为何又杀了鲁闵公(启),大概是自己想做国君了。
后来季友借助齐国和国人的力量赶走庆父,立成风之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到前639年邾国灭亡须句国,须句国国君逃到鲁国。成风劝说僖公要保护弱小,于是第二年僖公发兵护送须句君复位。但前620年鲁国攻占须句时,须句当时是邾国领地,可见在此之间须句被邾国灭亡。颛臾国则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出场过,作为季孙肥家臣的冉有和子路将季氏将伐颛臾的计划告诉了孔子,孔子批评他们两个人为虎作伥;于是冉有推卸责任说自己也不想,孔子又说他制止不了就应该赶紧辞职;冉有接着又说颛臾靠近季氏的费城,留着肯定是子孙的祸患,孔子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并且指明季孙氏最担心的根本不是颛臾,而是害怕城墙内部的家臣作乱,这也就是成语“祸起萧墙”的出处啦。
当然,孔子的话对于季孙肥没有任何影响,很可能颛臾就在此次战争中灭于季氏,和其他三个风姓国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宿国大概在此之前就被鲁国灭亡。任国则一直挺到了战国时期,杨宽先生认为所谓“泗上十二诸侯”就包括宋、卫、鲁、邹、滕、薛、郳、莒、费、郯、邳和任,是在泗水流域活跃的十二个小国家,曾一度都臣服于齐国。
滕国
国名:滕(塍)
方位:今山东滕州
姓:姬
建立: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建立
灭亡:战国中期灭于宋康王
主要人物:叔绣、滕宣公(滕子婴齐)、滕昭公、滕文公(1)、滕成公(滕子原)、滕悼公(滕子宁)、滕顷公(滕子结)、滕隐公(滕子虞毋)、滕定公、滕文公(2)、然友、毕战
滕成公之死
在山东西南部,有个文化名城叫作滕州。它没有曲阜(鲁国都城,孔子出生地)和邹城(邾国都城,孟子出生地)有名,但在周代同样是精彩一时。在现在滕州这个县级市境内,周代就有三个共存的诸侯国:滕国、郳国和薛国。其中滕国在滕州市西、郳国在滕州市东、薛国在滕州市北,此外滕州据说还是两个历史名人——墨子和鲁班的故乡。而滕州的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三国之一的滕国,因为滕国的影响力比薛国和郳国更大。“滕”的得名旧说是与泉水奔腾的“腾”有关,但根据金文滕作“塍”,应该是和土地多沟壑有关,但也有人把“塍”下面的土字解释为火,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滕国建国非常早,《国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那么,黄帝的后人就有建立古滕国的。
然而,这个古滕国似乎不在山东,而应该在河南北部,《左传》提到卫国有共、滕两城池,卫在河南淇县、共在河南辉县,滕应该也在附近不远。而山东滕州在商代叫作“蕃”,曾经还是商代的都城。那么河南滕之名是如何带到山东去的呢?应该是在武王伐纣时期,灭亡了殷商和附近的一些小国,其中就包括滕国。然后武王把滕国封给弟弟叔绣,建立滕国;在周公东征后,滕叔绣又被成王转封在现在的山东滕州一带,以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改封事件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鲁国之前也可能是封在河南的鲁山,齐国之前则可能是封在河南的吕国。《左传》云:“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除了伯邑考和武王,文王还有十六个儿子,滕叔绣就是第十四子。
因为近邻强鲁的缘故,滕国、薛国都争先恐后地向鲁国抛媚眼。前712年春季,滕侯和薛侯两人都朝见鲁君,但两人为行礼的先后顺序争执起来。薛侯说:“我先受封。”原来薛国在夏商就建立,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滕侯说:“我是成周的卜正,薛国是外姓,我怎么能落后于他呢?”原来滕国不仅是武王弟弟建立,历代滕侯还担任周朝的卜正,也就是负责占卜的总管。但是按照周朝的礼法,异姓国的次序是要低于同姓国的,于是鲁隐公就对薛侯说:“要是我去贵国朝见您,自然也不敢和任姓国家(薛国是任姓)并列啊!”谁让你不是人家亲戚呢?老薛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让老滕先行朝拜之礼。齐桓公称霸后,滕国又倒向了齐国,参加了华夏联盟共同尊王攘夷;齐桓公死后,滕国因为不服从宋襄公的领导,滕宣公婴齐被老宋绑架,从而被胁迫参加了宋襄联盟。
前638年,宋襄公带领滕宣公、卫国、许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郑国,楚成王挥师来救,在泓水一战宋襄公搞“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结果被楚军打败,回去后不久就死了。滕国就又跟随鲁国投靠了晋国,但是宋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滕国这块肥肉。前600年、前599年,宋国趁着滕昭公去世先后两次攻打滕国,想把滕国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滕国没有屈服。之后因为晋国的实力太强,宋国只好暂时放弃与晋国争夺滕国。前578年,滕国又跟随晋、齐、鲁、宋、卫、郑、曹、邾等国参加了麻隧之战,大败秦国,俘虏了秦国的大夫成差和不更女父。之后滕国又牢牢地跟随晋国进行各种军事、外交活动,包括前572年围攻宋国分裂的彭城,前571年为郑国修筑虎牢关防御楚国、前568年参加诸侯与吴国的盟会,等等。总之滕国稳定地守在晋国周围,也亲近附近的鲁国,又和郳国、薛国一起尊宋国为宗主国。使得滕国一直比较安定,当然也是以高额贡赋作为代价的。
前542年,滕成公参加鲁襄公的葬礼,这厮没个正经样,但又假惺惺挤出眼泪,鲁大夫子服椒说:“老滕不得好死!”果然三年之后,一语成谶。滕成公死后第二年,因为楚灵王的威逼与晋平公的放纵,滕国与诸侯一起参加了楚灵王的申之会,但滕国明显是对楚国不感冒的,会后楚灵王组织的攻打吴国朱方之战滕国并没有参加。之后滕国又重新倒向了晋国,并坚持朝拜鲁国。甚至连吴国崛起后也没有出现滕国投靠吴国的记载,但吴国却似乎也没有讨伐滕国,所以滕国很可能还是归附了吴国,但如之前对楚灵王一样,滕国对吴国伐齐的军事行动也并不支持。前484年,滕隐公去世,之后滕国就进入了很长一片的空白期。直到前414年,定都琅琊的越王朱勾灭亡滕国。但越人在北方的统治力有限,被迫于378年又迁都回吴(今江苏苏州),滕国应该是在之后不久又复国。战国时代,滕国出了个很有名的君主,他就是滕定公的儿子滕文公。滕国尽管是个小国,但却依然被滕文公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些事件在《孟子》中都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