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弱,厉王也专心于改革,但他的改革太剧烈反而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他看中了淮夷的铜矿,于是加大对淮夷的征收力度。沉重的贡赋逼着徐国带领淮夷再次叛乱,徐军又一次攻打到了洛邑。周厉王令虢公长父防御反击徐国,但是没有取胜。涂山的盟誓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周厉王多次征伐淮夷攫夺铜矿,淮夷也多次攻打周朝,这一时期有很多出土青铜器可以证明,战争非常惨烈。
周宣王时代是周室的回光返照时期,周宣王为缓和内部矛盾,更加扩大对外征伐。不少高级官员都曾带兵攻伐过徐国和淮夷。这段时间不仅金文经常记载周与淮夷的战事(如史密簋铭文记载伐虎方),《诗经·大雅》里也有不少记载,比如《江汉》就是记载召公虎征伐淮夷的名篇。本人比较喜欢《常武》一诗,试分享之: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可以看出,在周朝倾国之力的连续攻击下,徐国最终被迫降服了周王室,淮夷一带的力量也逐渐式微。但周室对淮夷的掠夺没有停止并且视其为“丑虏”,徐国也不会心甘情愿朝服。而此时周天子也终于认识到真正威胁华夏的并不是远方的蛮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戎狄!末代天子周幽王急急忙忙地召开了一次淮上之会,大概是想和淮夷和解甚至借淮夷去打戎狄,但是徐王怎么会听周幽王的话呢?!我们看看《鼓钟》这首诗,说的就是淮上之会的场景,诗中渗透着一股亡国之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朝吴暮楚
前771年,西戎申国、鄫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战死。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正式结束,春秋时代开始。我们知道有“春秋五霸”,所谓“霸”就是霸主,是代替天子行使权力的诸侯领袖;诸侯为什么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呢?因为当时北狄与南蛮楚国交相攻伐华夏,而周天子实力太弱,根本带领不起诸侯,所以只能由最强的诸侯来完成这项任务。春秋第一位霸主,就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强者齐桓公。
齐老板称霸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实力来达到会盟,对于不听话的国家采取武力攻击,甚至会灭亡一些小国杀鸡儆猴;在管仲“总经理”的改革下,齐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很快就收降了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滑国、滕国等一批中原国家。前668年,齐桓公把目标指向了东夷,在徐国西邻宋国的向导下,宋桓公、齐桓公、鲁庄公一起发兵进攻徐国。这时候的徐国已经不能与华夏抗衡,只能选择加入齐桓公集团,徐君还把女儿徐嬴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徐嬴为夫人,从这场政治联姻可窥见徐国影响力亦不弱。
现在齐国的最大敌人,是南方日益崛起的楚国。齐桓公在收服徐国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徐国西边的若干小国:江国、黄国、道国、柏国、六国、英国(不是大不列颠)、蓼国、弦国等,这些小国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一带,很快都投靠了齐国,同时徐国又在齐国的指示下往南拉拢群舒国。群舒包括舒国、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尨、舒鲍、宗国、巢国等国,分布在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都是皋陶之后偃姓淮夷小国,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到那边去的。齐国通过控制徐国很快就收降了整个淮夷集团。
我们知道楚国的主要疆域在现在湖北省,而淮夷集团正好把楚国从东、北两个方向封锁住。但是,楚国这头南方巨鳄并不是省油的灯。前656年,楚国灭弦;前648年,楚国灭黄;前646年,楚国灭英。齐桓公根本遏制不住楚国北上的势头,更何况齐桓公集团内部也存在矛盾,比如徐国和莒国就不知道为何和杞国产生了矛盾,看似强大的华夏联盟实际上并不是固若金汤。英国在现在安徽西部的金寨到霍山一带,正处于黄国与徐国的中线偏南位置。楚国灭了英国,在第二年马上东攻徐国。
齐桓公带领曹国一起救援徐国,但齐国也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于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围攻楚国的盟国厉国(今河南鹿邑),但是楚国却没有回援厉国,这下完全没做好准备的徐国吃亏了,在安徽西北部的娄林被楚国打败。齐桓公只能放弃厉国东救徐国,这次楚国终于退兵;前643年,齐国和徐国一起进攻楚国英城(原英国),以报复娄林之战徐国的惨败。但是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齐桓公死了!桓公死后六个儿子争做老板,一番折腾下来齐国弱了,联盟没了。
这对于楚国来说自然是争取中原的绝好机会,所以楚国放弃了东进伐徐,而是北上中原打败做霸主梦的宋襄公。这时山西的晋文公带领秦、齐、宋等国发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华夏诸侯重新团结,楚国北上的路线再次失去。那么就只能东进了!前623年,楚国灭江国;次年,楚国灭六国、蓼国;群舒大概也在这些年慢慢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前615年,群舒又背叛楚国,楚国打败群舒联军,抓住舒国国君和宗国国君,并围攻巢国;两年后,群舒趁着楚穆王刚死、楚庄王新立,又背叛楚国;一直到前601年,楚国灭舒蓼,并将自己的国界推到群舒一带,与东边的吴、越会盟。
至此,徐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淮夷,而这些年的徐国,又在干什么呢?原来此时的一代徐偃王效仿前辈徐驹王大行仁义,不修武备,倒也收服了不少淮夷小国。在楚国灭亡舒蓼后,大夫王孙厉劝楚庄王进攻徐国,庄王开始认为徐偃王仁义,不可伐;王孙厉冷笑道:“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不过像大鱼吃小鱼、老虎吃猪头一样,怎么不能攻打呢?”楚庄王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就大举楚军攻伐徐国。徐偃王在此时居然露出妇人之仁,不忍心让士兵交战,而是举国东迁退守到苏北(邳州良王城遗址可能是徐国后期都城),倒也有不少老百姓追随他,但徐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
徐偃王临死前终于有点明白了,感慨道:“我依靠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而不懂诈术,所以才有这个结果啊!”但他明白得太晚,成为了韩非子的笑料,《韩非子》说:“故(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徐偃王的问题在于迂腐。这一代徐偃王比先祖徐驹王的水平相差甚远,偏偏又生在一个战乱时代。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它们(淮夷)受他(徐偃王)的影响,他却不能或不肯用兵力把它们夷灭、统治,更进一步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强固的国君,像齐、晋、秦、楚、吴、越的样子。仁义的颂抑,迂腐的诟詈,全同他不能组成强大国家的气质有关系。”韩非子所谓“吴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诚是!
徐国被迫臣属楚国集团后,一方面失去了对淮夷的控制,另一方面国土也往东缩水。这时楚庄王打败了晋景公,楚国集团一度压倒了晋国集团;但晋景公又采用楚国降臣屈巫的计谋,教楚国盟国吴国射箭、驾车、军阵,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吴国的位置在今苏南、苏中一带,和楚国之间隔着徐舒各国,这就相当于在楚国背后插了把刀,而且这把刀比当年齐桓公控制的淮夷要厉害太多。吴王寿梦接连攻伐州来(安徽凤台)、巢(安徽桐城、安庆)和徐国等,楚国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一对难兄难弟从湖北跑到安徽去援救,没想到刚到一个地方还没落脚吴国又转攻另一个国家。
子重、子反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在国都、北方前线和东方前线一年来回奔跑了七次,臀部都被车厢磨得起茧了。为什么楚国不在东边设防呢?因为楚国的土地面积实在太大,而人口和兵力却非常有限,北边要防御晋国,国都还要留守一部分保卫国君和机动性的部队,所以很难在东边建立起防御点。楚国终于慢慢放松了对淮夷的控制,这些小国慢慢全部投入吴国大大的怀抱了。可以看出,不管是齐国、楚国还是吴国要收服淮夷,实力固然重要,地缘更是关键。吴国入淮一马平川,而楚国却要越过大别山区,徐国也就只能随着大国的争夺朝吴暮楚。
季札挂剑
前578年,中原各国与吴国在淮夷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与吴国会盟,正式接纳吴国为华夏联盟国家。四年后,吴国向舒庸国借路,计划从舒庸国边境攻击,杀楚国个措手不及。舒庸国这个时候已经归顺了吴国,便很乐意地让吴军过路,进攻楚国的巢城、驾城、厘城、虺城。楚共王马上发兵救援东方前线,舒庸人仗着有吴国撑腰,风骚地跷着二郎腿在旁边看热闹,结果被楚公子橐师带领一支奇兵迅速消灭。
前570年,楚共王任命令尹子重为主帅,挑选了一支精兵,大举伐吴。这次出战,楚共王是做了很久准备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子重带领身经百战的楚国大兵,很快渡过长江,攻克了吴国江南的重镇鸠兹(今安徽芜湖),接着指挥一支部队在白如练的长江中顺流而下,往东北攻克了吴国的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吴都干城(今江苏扬州)近在咫尺;为了不让吴国充分准备,子重任命猛人邓廖为先锋,带领穿着“祖甲”的车兵三百人、穿着“被练”的步兵三千人的部队袭击吴都,但被吴王寿梦设计包围圈杀败,吴军乘胜一路收复失地,并攻取了楚国的驾城(今安徽芜湖)。
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吴王诸樊乘机攻打楚国。司马子庚和大将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哥们)到达长江北岸的庸浦(今安徽铜陵)迎战,养由基让子庚在长江北岸设置三道伏兵,自己带兵把吴军引过长江。和当初寿梦包围邓廖一样,这一次养由基也同样杀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好落荒而逃,一番死磕之后往东突破了包围圈,但大夫王子党还是被楚国活捉了。次年,楚国令尹子囊从棠地(今江苏六合)出发进攻吴国,吴军坚守不出,趁子囊撤退的时候派出了一支急行军先行走到皋舟一带埋伏起来,等到楚军晃晃悠悠的先行部队经过后,忽然蜂拥而出,将楚军的部队冲作两段。这次吴军基本全歼楚军,还俘虏了楚公子宜谷。
前549年,楚康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但深居王宫不懂军训军规的大王指挥不了这些老兵油子,乱得连楚康王自己都受不了,只好虎头蛇尾收兵回国。诸樊派使者和群舒之间的舒鸠国取得了联系,策划他们背叛楚国。群舒处在吴楚两国的缓冲地带,谁来跟谁,舒鸠国国君马上同意了吴国大使的提议。这个消息马上传到了楚康王耳朵里。楚康王率军驻扎在舒鸠国附近的荒浦,派沈尹寿和师祁犁两位大使去教训舒鸠国主。圆滑又无奈的舒鸠国主只好恭恭敬敬地为两位使者接风洗尘,还赔着笑说:“没有这回事啊,亲!”没想到也就过了一年,舒鸠人真叛变了。
面对舒鸠人的叛乱,楚令尹屈建立马带兵攻打,吴王诸樊带兵来救。两军在舒鸠附近的离城相遇。屈建把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让子强带领左翼部队迂回到吴军背面。子强带领自己的家卒先冲进了包围圈,引诱吴军突围并把吴军击败,最后屈建顺手灭了首鼠两端的舒鸠。舒鸠国的失去,让吴王诸樊非常愤怒,同年,诸樊亲自率领大军伐楚,在巢邑(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被楚国大将牛臣引诱进城射死。又过了一年,楚国联合秦国想偷袭吴国,但是听说吴国有准备就没有动手。再过了一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举行停战协定,内容是让两国的小弟互认两个大哥,平分霸权,这使得楚国可以专心对付吴国。
前544年,新上台的吴王余眜派弟弟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吴国在苏中南,徐国在苏北,所以季札的第一站就是徐国。徐国因为地缘因素主要还是偏向吴国的。我们知道吴越的青铜剑非常有名,有干将、镆铘、鱼肠、湛卢等,徐君一眼就看中了季札的佩剑,眼睛久久不能移开。季札当然明白徐君的意思,一把剑虽然价值不大,但在当时却是必要的装饰品。也许您难以启齿,那等我出使回来,我会送给您的!季札心里想。可是等季札出使返程到徐国时,没想到这位徐君却死在了楚国。可能为楚王所害。
季札坚持要把剑送给新徐君,新徐君不收,说:“先君没有说过这件事,我不敢收啊!”季札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到老徐君墓前拜了几拜,然后把剑挂在墓边树上,潇洒而去。后来徐地人还写诗赞美季札说:“延陵季子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现在徐州云龙山上还有挂剑台,包括徐君墓和一个碑亭。当然,真实的徐君墓在哪里已经无法考究了,这个挂剑台当是假冒伪劣景点,但作为纪念性质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