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群舒诸国只剩下一个舒鸠。舒鸠比较圆滑,较早投靠了楚国,前549年,楚康王伐吴不成,虎头蛇尾地收兵。吴王诸樊派使者和舒鸠取得了联系,策划背叛楚国。处于吴楚两国交界地带的舒鸠非常可怜,只能随风两边倒,马上又投靠了吴国。楚康王得知消息后派大夫沈尹寿和师祁犁去骂舒鸠国主。舒鸠国主死活不承认背叛,楚康王倒也没法。但第二年,舒鸠国果然叛变。楚令尹屈建带兵伐舒鸠,吴王诸樊带兵来救,结果吴王诸樊被屈建和大夫子强用计杀败,屈建顺手灭了舒鸠。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不可能屠杀干净舒鸠人,也不可能对舒鸠人完全控制。舒鸠国虽然灭亡,但族人还生活在这一带。前508年,桐国(今安徽桐城)背叛楚国投向吴国,吴王阖闾与名臣伍子胥谋划,让舒鸠假装进攻桐国,引诱楚军前来送死。此时桐国明反、舒鸠暗叛,舒鸠宗主派使者给楚昭王说:“请大王假装来攻打我族,我族就逃到桐国去,这样我们就能里应外合灭亡桐国了!”好一个无间道,但是没有忽悠住楚国。试想一下,舒鸠如果没有幕后老板的话,有什么理由去攻打近邻来取悦楚国呢?令尹囊瓦打算将计就计,摸清吴国的位置,突击吴国一把。但吴国早有准备,囊瓦反而被吴国水师击败。
舒鸠及群舒、桐国从此不见史册,应该是融入吴、楚两国了。舒尨、舒龚、舒鲍三国只存其名,无具体事迹,应该也是春秋年间为楚国所灭亡。汉代在群舒一带设置舒县、居巢县、枞阳县等,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是“庐江舒县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安庆北边还有个巢,一般称为“南巢”,和巢国隔着巢湖南北相对。这个南巢在当时也小有名气,据说就是夏桀被商汤流放之地,《淮南子》:“汤败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不过也有说南巢就是巢,现在巢湖还有个地方叫作放王岗,里面有个景点桀王墓。
皖国
国名:皖
方位:今安徽潜山
姓:偃
建立:?
灭亡:?
安徽省得名是因为清代的安庆府(安庆市)和徽州府(黄山市),今天的安徽还简称“皖”或者“徽”,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安庆市潜山县以前有个皖国。余秋雨笔下的《寂寞天柱山》写的就是潜山,也就是文献中说的“皖公山”。皖国偃姓,很可能也是群舒的一支,一来地理位置接近;二来“皖”是偃姓,又从“白”,和皋陶的“皋”一样都崇尚白日。但皖国不见于先秦文献。只有《史记》佚文提到“皖,偃姓,皋陶之后”,此外伟大的唯物主义作品《论衡》中提到“庐江故皖侯国”,这些都是皖国的最早记载。
近些年,在潜山县南约10公里的薛家冈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一些陶器、石器、玉器,潜山县北的彰法山则出土了西周到战国的一些青铜酒器、兵器。两个地区的出土文物实现了时代对接,很可能是某族人沿着河道从潜山南往北迁徙,可惜没有更多证据证明这是皖国遗存,皖国的历史和文化如何只能是个难解之谜了。
钟离国
国名:钟离(终黎、童丽)
方位:今安徽蚌埠、凤阳
姓:嬴
建立:?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吴
主要人物:柏、康
钟离,是个非常冷僻的复姓。战国有想嫁给齐宣王的“凤姐”钟离春,西汉有韩信窝藏的逃犯钟离昧,唐代有八仙之一汉钟离。他们都是先秦古国钟离的后人,也有部分钟离姓人改成了钟姓。钟离又叫终黎,是嬴姓淮夷的一支,在现在安徽蚌埠、凤阳一带,在史料中出现时已经是吴国的一个城池了。据《春秋》记载,前576年十一月,鲁国的叔孙侨如和晋国士燮、齐国高无咎、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子鳅、邾国某代表和吴国人在钟离开展国际峰会。此后,钟离又一度落于楚国之手,后来又被吴国夺取。钟离和州来(今安徽凤台)、巢(今安徽六安东北)成为吴楚经常争夺的三个边城。
前518年的“采桑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原来吴国的卑梁和楚国的钟离两个邻城都盛产桑叶,大家知道春蚕吃了桑叶就能吐丝,丝绸可以做高档奢侈服装,所以桑叶也成了当地人争夺的经济资源。吴楚连年开战,也没有明确的国界线,自然桑树所有权也有争议。所以有一次,两个城池的采桑女就在郊外打了起来,我说这棵桑树是我的,你说是你的,两个女汉子吵不过就用武力解决。后来双方的家长开始打群架,然后又惊动了当地有关部门。结果两位市长纠集起各自的武装力量开始小规模冲突起来,钟离市市长猛一点,不但打败了卑梁人民,还顺便往卑梁扫荡了一圈才回家。这样一来让吴王大怒,又下令吴军攻克了钟离城,还附带了个巢城。
钟离国文献阙载,所幸考古方面有所成就。2006年,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发现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君柏的墓葬。这个墓葬有几点非常特别,可谓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一是圆形墓坑,我们知道墓冢一般是圆形,但墓坑都是方形,钟离国的圆形墓坑实在别出心裁。二是该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五色土并非天然所成,而是要经过人工将五种地区的土壤采集并混合,说明在春秋应该就有五行思想了。三是在墓坑中间也出现了这五色土,并且构成从中间向四周的二十条辐射线,整体呈扇面状,有专家认为是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四是在墓坑周边建有十八个馒头形的土丘,直径一米五到三米不等。土丘中放置着大量的土偶,又有专家认为可能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有关。
确定墓主身份的因素还是出土的几件有铭青铜器。有把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与钟离近音,应可通用,可以确定这个墓的主人是钟离国名柏的国君。振奋人心的是,2007年在凤阳县临淮关镇卞庄又发现了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故又可以确定是钟离君柏的小儿子康的墓葬。当然,关于墓葬之谜,还要等更多的发现与研究才能解答。
州来国
国名:州来
方位:今安徽凤台
姓:?
建立:?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吴
我们在讲述徐国历史的时候,提到了州来这个淮夷小国,有学者认为州来是山东的州国南迁所建。楚共王初年,吴王寿梦在晋景公的唆使下背叛楚国,先后征伐楚国和小弟徐国、巢国、州来等,很可能在这次或不久之后,州来为吴所灭。前542年,州来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吴王之弟延陵季子的封邑,故季札又叫“延州来季子”。但是州来作为吴楚边城,几年之后又被楚国抢走,但吴国旋即又抢了回去。州来百姓从此成为吴楚之间更换身份证和门牌号最勤的人口。
英国、六国、蓼国
国名:英(非大不列颠)
方位:今安徽金寨、霍山
姓:偃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646年灭于楚成王
国名:六
方位:今安徽六安
姓:偃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622年灭于楚穆王
国名:蓼
方位:今安徽霍丘、河南固始
姓:?
建立:远古时期
灭亡:前622年灭于楚穆王
六国和英国,虽然名气不大,但据说却是皋陶的嫡系后裔,在淮夷中是偃姓正宗。《帝王世纪》说:“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国在现在安徽六安市(六安瓜片产地),英国在现在六安西边的金寨县到霍山县一带。蓼国是高阳氏颛顼“八恺”之一的庭坚之后,在英国北边的现在霍丘县到河南固始县一带,临淮河。这三个国家都在大别山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英国和蓼国应该是得名两种植物,六得名比较有趣,我们知道秦国以六为进制,所以在东夷国家里,六应该是最大的数字,可能和“陆”通用,代表陆地。所以“六安”的“六”现在还读“陆”。
我们在前面徐国的历史中也讲到过,齐桓公与楚成王对峙的时候,齐国通过徐国指挥淮夷将楚国从北边和东边两个方向封锁。但是在楚国这头汉江大鳄的利齿下,远离齐国的淮夷集团无法和楚国对抗,纷纷被楚国啮碎。楚国先扫灭北边的弦国和黄国,再往东挺进大别山区。前646年,楚成王攻灭英国,正式威胁淮夷盟主徐国。齐桓公援助徐国,并和徐国一起进攻英城,但同年齐桓公病逝,以致英国没有复国。楚成王北上打败宋襄公,但又被晋文公击败;楚国只好重新拾起东线战略,收拾随风两边倒的淮夷国家。
前622年,楚穆王派大夫成大心和公子燮兵分两路,成大心和仲归进攻英城东边的六国,公子燮进攻英城北边的蓼国。两个可怜的小国都在当年被楚国所灭。皋陶的嫡传六国和庭坚的嫡传蓼国亡国,时人臧文仲不禁感慨道:“皋陶和庭坚没有人祭祀了。不建立德行,没有帮助,可悲啊!”其实,面对强大的楚国,可怜的小国难道仅仅建立德行就能挽回宿命吗?臧氏的言论主要是规劝君主施行仁政罢了。庭坚是什么人呢?据说是颛顼时候的“八恺”,也就是当时比较显赫的八大氏族之一,有说庭坚就是皋陶,个人认为不是。
英、六、蓼三国就这样灭亡,此后都成为吴楚两国争夺的区域,吴王夫差在即位前也曾在蓼地附近镇守过一段时间。固始县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一件青铜簠上有镌刻“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郚夫人季子媵簧”的铭文,被认为是夫差夫人(宋景公妹妹)的墓葬。六和英的后人也都留下了国名作为姓氏,汉初猛将英布是六县人,应该就是英国后人吧,六姓就真没印象有什么名人了。
萧国
国名:萧
方位:今安徽萧县
姓:子
建立:前682年宋萧叔大心建立
灭亡:前597年灭于楚庄王
主要人物:萧叔大心、还无社、萧同叔子
王亥服牛
萧姓和肖姓,是两个不太扯得清关系的姓(类似的还有付姓和傅姓),一般认为其实本来只有萧姓,但是随着简化字改革又冒出了肖姓;但也有人举出古人有肖姓的例子,所以我们暂且还是认为肖姓的绝大多数是萧姓演变而来,当然不排除有古代肖姓的传承。那么萧姓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萧姓的主体应该是来自先秦的萧国(当然也有契丹大姓萧氏)。现在我们就来侃侃萧国的故事,它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国家。
为什么特殊呢?一来它是先秦古国里较年轻的一个,于春秋时代的前682年才由萧叔大心建立;二来它又是个短命的国家,持续不到百年;三来它不是周天子封的国家,而是宋国封的国家。宋国是殷商之后,殷商又是子姓少昊之后,同样流传着感生神话。《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说有娀氏的公主简狄在和女伴外出的时候,吃了个鸟蛋,然后就怀孕生下了契。历史的真相应该就是有娀氏和高辛氏两族群交野合,契自己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只好都算到高辛氏老大帝喾头上。这种群婚制其实在原始社会很正常,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都说在他们的时代,还能看到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的一些民族有定期节日,“在一个短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性交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据说舜让契为司徒,参与大禹治水,所以被赐子姓,这个子旧说是燕子或者凤鸟。子契集团因为分布在漳水流域一带所以国号叫漳(商)。契五传至冥,据说冥担任夏的水官,水没治好反而自己给淹死了,后来“玄冥”就成了水神。商族在当时可能还是游牧阶段,据说契的孙子相土“作马”,冥的儿子王亥“服牛”。王亥和弟弟王恒驱逐着牛马迁移到易水流域,和有易氏毗邻。有易氏的君主绵臣非常贪婪,杀害王亥后抢走了商族的牛马。王恒带着王亥的儿子上甲微逃出,上甲微依靠河国国君河伯灭亡了有易氏,为父亲复了仇。《国语》说:“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把上甲微视为先商的中兴之君。
不过这个传说还有另外一个桃色版本。根据屈原的《天问》与后人的注疏看,其实是绵臣的妃子和王亥私通,从而被王恒所嫉妒,于是王恒派遣刺客用大斧杀害了兄长;结果兄弟相争肥了绵臣,王恒被赶走,牛羊都被老易据为己有。不过,在出土的殷墟卜辞中王恒享有和王亥平等的祭祀,所以这个版本应该是周朝时期才流传出来的假八卦,说不准就是为了黑商人的。上甲微六传到天乙,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商汤。商汤往西攻灭亲夏的葛、顾、韦、昆吾,然后一举伐灭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经过六百余年,周族崛起。商王文丁册封周王季历为西方诸侯之长,季历和西洛鬼戎作战一战就擒拿了二十个酋长,然后又先后攻伐燕京、余无、始乎、翳徒等地的戎族。文丁一看,怎么都从陕西打到河南了?于是把季历骗到商都关起来杀了。季历的儿子昌即位,就是周文王。文丁的儿子帝乙即位后,为了缓和和周族的矛盾,把公主嫁给周文王,《易经》“帝乙归妹”说的就这件事。但是商还是没有视周为心腹大患,因为有更强大的敌人东夷。周文王乘机又攻灭昆夷、密须、黎、邘、崇等国,降伏虞国和芮国。文王同样引起了帝乙之子帝辛(纣王)的猜忌,于是纣王也把周文王囚禁起来,但被闳夭和姜子牙一帮人用金钱美女行贿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