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乔伊斯纪念馆和布卢姆日巡游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出生于都柏林一个税务员的家庭。在耶穌会学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他受过严格的古典文化和宗教教育,但毕业前决心献身文学。
1898年进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学。1902年毕业后去巴黎学医。1903年因母病危而回乡,开始写短篇小说。
1904年结婚后到意大利、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以后长期侨居国外。先后在巴黎、罗马、的里雅斯特(Trieste)、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语为主,同时从事创作。
乔伊斯怀着对环境的不满而开始文学生涯。《都柏林人》(1914)收集了他的十五篇短篇小说,描写二十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反映在政治、社交、道德、精神诸领域,通过日常平凡琐事的描绘,来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本质。
《死者》(The Dead)
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小说敘述一对和谐的夫妇听了《奥格里姆姑娘》民歌后,妻子向丈夫透露了心底的秘密,原来年轻时有个心上人经常向她唱这首曲,一次他患了肺结核,还冒着寒风来唱歌,终至病情恶化而死去。丈夫听了感到自己缺乏那份深情,顷刻间即消失在一个无法捉摸的世界里。
《常青藤日》也是他喜爱的短篇。故事发生在爱尔兰民族党领导人帕纳尔(Parnell)去世十一周纪念日,反映帕纳尔去世后都柏林的政治与道德的衰落。
1909及1912年,他两次回到故乡都柏林。他的《都柏林人》不能在当地出版后,他1920年定居巴黎,专心写小说,再也没有回来。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4年以连载形式发表,1917年出版。该书有很大的自传性,讲小说主角离开祖国去欧洲寻求他的艺术事业。
《尤利西斯》(Ulysses)是乔伊斯花了七年时间写成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1918年在美国《小评论》上开始连载,由于对内容不满,排字工人拒绝排字,邮局也将书扣留而停发。1922年由美国流亡者在巴黎经营的莎士比亚书屋出版,以后德、法、日译本相继出版。在美国一度禁止发行。在诗人叶芝、艾略特,小说家福斯特、伍尔芙等支持下,法官于1933年12月6日判定该书是一部“出于真诚的动机,采用新的文学方法,写出作者对人类观察的作品”。这部小说很快成为畅销书,也是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课题。
本书描绘了1904年6月16日8时至第二天早晨2时,在这十八个小时内,一对中年夫妇布卢姆及莫莉,和另一个青年斯蒂芬三个人的经历。他将小说主人公与荷马的史诗《奥德修纪》相呼应,布卢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莫莉的沉沦,正是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
作者对写作方法进行创新,以大量篇幅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又以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情节,促进了意识流手法的发展。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上,引起了一场革命。叶芝评论称该书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
全书共十八章。最后一章长达四五十页,除两个句号外,无标点符号。第一句长达二千五百字,那是莫莉女性意识的自由漂流,被指责为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也被人颂扬为意识流作品中的出色典范。为便于阅读,萧乾与文洁若的中译本(1994)中,词组间仍留有空格。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创作历时良久,内容似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的胡言乱语。
二战法国沦陷时,他迁居苏黎世。1941年因消化道溃疡穿孔手术后于1月13日去世。
乔伊斯终身缅怀着都柏林,他的作品也多以都柏林为背景。他创作上受欧洲特別是法国的影响深,他师从福楼拜,从自然主义与唯美主义中汲取所需的东西。他可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走得最远的改革者和创新者。
笔者于2008年6月15日造访位于都柏林市中心的乔伊斯中心。楼下为办公处,在该处取得了第二天Bloomsday(布卢姆日)巡游的资料。6月16日原是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诺拉(Nora Banacle)初遇的一天。
二楼展出他的画像,他童年时与父母亲、外祖父的照片,与为他出版《尤利西斯》第一版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屋负责人琵琪(Sylvia Beach)的合影。也展出《一分钱一首诗》第一版(1927),及签名赠给友人的第11次印刷的《尤利西斯》(1930)。
他1910年住在的里雅斯特时还买了钢琴。一战时的宣传画,他的背影上写着“你在大战中做了什么?”他的正面像上写着“我已写了《尤利西斯》,你呢?”
他的死后面模由他在苏黎世的友人、艺术评论家Carlo Glediar Welcker所作。
出售纪念品的商店,琳瑯满目。由Jim Norton朗诵的《尤利西斯》音碟,全套22张,定价100欧元。未见有名导演John Huston导演的《死者》(The Dead)之DVD出售。
上三楼的楼梯旁展示出他不同时期的照片。
三楼展出他狭窄的房间、破旧的床、旧床单、旧衣服。床上放着旅行箱及草帽,一片凌乱。书架上放着陈旧的狄更斯全集。房间旁过道处有一较新的圆形书桌,是他的好友兼秘书莱昂(Paul Leon)所赠。桌面上还有电话。
第二天清晨,笔者按巡游资料去Eccles街78号的布卢姆之家。但先到达的人群集中在附近的76号门口,因那儿较宽敞,七时半已聚集了约二十多人。演员Paul O’Hanrahan开始扮演布卢姆朗诵。旁边一位女士正坐着酣睡,她是扮演布卢姆夫人莫莉的。
布卢姆买了早餐回来,带了一封信给醒过来的莫莉。以后莫莉退下,布卢姆坐在马桶上读报纸……这段情节颇似《尤利西斯》第四章“卡吕蒲索”。
八时,队伍按照《尤利西斯》书上所述,经过西地路、北伯爵街、公爵街、国家博物馆,于下午三时抵达圣玛丽修道院,据说这是按照《尤利西斯》第八章“莱斯特吕恭夫人”的情节。参加人员不断有人退出,也不断有人加入,维持在二十人左右。
王佐良先生于1982年参加乔伊斯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写道:“街道上许多演员扮演《尤利西斯》中‘游荡的岩石’一章中的情节。布卢姆、他的太太莫莉、斯蒂芬、斯蒂芬的朋友摩里根、莫莉的情夫波也伦等全部出现,在街上走着,谈着,或彼此躲避着。”相比起来,这次巡游简单多了。
事实上自6月9日至16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短程巡游,多由乔伊斯中心出发,重点不外乎是乔伊斯的母校Belvedere学院、Eccles街7号(《尤利西斯》小说中布卢姆与莫莉住过)、小说《死者》的现场Gresham Hotel等。全程约90分钟,有导游带队,需收费。
此外尚有名人在都柏林作家纪念馆讲解或朗诵《尤利西斯》片断,剧场演出有关乔伊斯情史的音乐剧,甚至请一名女演员扮莫莉,将《尤利西斯》之末段独白演出,长达90分钟。据说这有名的意识流独白,起源于诺拉写给乔伊斯的不加标点的信件。
笔者随巡行队伍十多分钟后,即离队乘火车去离都柏林8英里的沙地考夫(Sandycove)。下车后走去形似碉堡的乔伊斯纪念塔约需十五分钟,一路上喜气洋洋,行人络绎不绝,餐馆前写着布卢姆日特別早餐,还有小型乐队演奏。
该碉堡建于1804年,附近有类似建筑,共十五座,为抵抗拿破仑入侵的英军所建。它高40英尺,墙厚8英尺,沿石梯而上,顶部配备射程约1英里的大炮。
医学生戈加提(Gogarty也是未来诗人)1904年8月租住这堡。乔伊斯9月9日来同住,在此写《尤利西斯》第一章。第六天晚上,同住的特莱区(Trench)做噩梦遇见一只黑豹,拔枪射向火炉后蒙头大睡。接着戈加提为了提醒乔伊斯,将他床头的小锅击落。乔伊斯即搬走,再也没回来。
纪念馆由《尤利西斯》第一版的出版者琵琪于1962年6月16日主持开幕仪式,现属都柏林旅游局管辖。
进门后见到玻璃柜内各种版本的《尤利西斯》和他的诗集(纽约第一版)。墙上挂着由爱尔兰著名演员主演的《尤利西斯》电影海报。
沿着盘曲的石梯走上去,圆形的房间中白色书柜满载着他的著作和译本、书信集及传记,萧乾和文洁若合译本《尤利西斯》橫放在最低格。他生锈的床旁放着煤油灯。大的玻璃橱内展出他的旅行箱、吉他、他祖母绣织的猎装背心、及他赠予贝克特(Beckett1906–1989爱尔兰作家,《等待戈多》作者)的领带。
不少人在塔顶平台上瞭望。有位当地人打扮成乔伊斯模样,问他是否扮演乔伊斯,他笑而不答。
乔伊斯的墓地在瑞士苏黎世市中心的Fluntern公墓。墓旁是他的塑像,手里拿着书,交叉着腿坐着。蓝色墓石上刻着他、诺拉、儿子乔治及儿媳爱·泰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