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水浒黑白绰号谭
3089100000180

第180章 方腊

方腊,《宋史》有记述,且亦见于宋人笔记野史,《水浒》所叙,乃小说家言,多与史传相悖。

《水浒》称方腊出身樵夫。无据。南宋人称方腊“家有漆园”(《宋九朝编年备要》、《青溪寇轨》)、“方腊家有漆林之饶”、“家本中产”、“又为里胥”(曾敏行《独醒杂志》);也有称方腊出身贫穷,为人雇工,如《桂林方氏宗谱》、《歙淳方氏会宗统谱》,均作“佣人”、“家佣”。按,方腊,歙州(今安徽歙县)人,曾在青溪方庚处为佣。歙县方姓自隋唐伊始,即为地方望族,至北宋时已形成八系,其中一系落脚在睦州青溪帮源(今浙江淳安西)。

又,方腊,本应作“方朕”。据《贵耳集》,“方腊旧名‘朕’,此童贯改曰‘腊一。若如是,凡史书所及方腊,均应恢复为方朕。按,方腊很有可能系在起事后改名为方朕的,有关方腊起事后所形成的档案资料无一见存于世,此事也因而湮没于世。

方腊起事后当设置官制兵制,但史籍中多不记,仅方勺《青溪寇轨》稍见痕迹:“腊自称圣公,改元永乐,置偏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甲胄。”此或是起事之初的建置,后可能有称皇封相的,如“伪相方肥”。此处《水浒》所述多多,均系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有关方腊失败和被俘事,小说归功于鲁智深。民间流传有武松独臂擒方腊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京剧《水泊梁山》,即有写武松与方腊交战,为方斩掉左臂,而武松却仗神力,活捉方腊;电视剧《水浒传》亦宗此说。钱静方《小说丛考》曾称:“数百年后,小说家又归之于武松,何蕲王(韩世忠)之不幸也,且擒方腊之地,在睦州不在杭州,则杂剧《涌金门》一出,宜改为清溪峒矣。”按,擒方腊故事,不为方腊家乡见容;据说,此戏不得在当地上演,曾有戏班在歙县对溪村准备演出《武松独臂擒方腊》,其戏台就被当地民众拆掉。这种农耕社会特有的文化心态并非只能以站在方腊立场上,用“爱憎分明”,而可一言以蔽之的,它更多地反映出浓郁的地方乡缘情结。

方腊被俘,一般见有三说:

(一)韩世忠说。据南宋赵雄《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王(韩世忠)潜行溪谷间,问野妇,得其洞口。即挺身仗戈而前,榛棘岭崎,越险数里,……腊遂就擒,并俘以出。辛兴宗后至,领兵截洞口,掠王俘以为己功,故王不受上赏。别帅杨唯忠还阙,少伸其事,但超转承节郎”(宋杜大琏《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史·韩世忠传》、《宋史纪事本末·方腊之乱》、《续通鉴》、《青溪寇轨》皆同,或即据此为祖本。又,方腊的原雇主方庚亦参与镇压方腊事,有称“(方)庚公乃奔命江准,逆王师,为韩忠武先导,诱擒腊,并其党羽,东南以平”(《重修桂林方氏家谱叙》)。当时韩世忠为王渊部小将,王渊乃攻打方腊帮源洞和清溪的将领。

对此,也有说俘方腊者是解元。“威平洞在县西八十里。宋宣和中,方腊反,韩世忠击败之”。“方腊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世忠潜行山谷间,问野妇得径”。“或曰擒腊者,解元,世忠之游卒也”(乾隆《淳安县志》卷一)。威平洞,原名帮源洞。解元久随韩世忠,后为抗金名将,《宋史》有传。

(二)折可存说。折可存为西北籍宿将,“方膳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方玄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就擒,迁武节大夫”《折可存墓志铭》。史家有据此释折可存俘方腊,误。他只是在方腊起义被镇压后,论功恩赏,遍及雨沾而已。按,折可存未参与帮源洞俘方腊的战斗。

(三)刘光世、姚平仲说。刘光世、姚平仲都是镇压方腊的一路主帅。“宣和初,腊陷睦州,命刘光世、姚平仲擒之,斩于部下”(《舆地纪胜》卷八)。但据《宋会要辑稿》诸书,刘光世在宣和三年四月一日在衢州,后又在龙游、兰溪和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地转战;姚平仲于同年四月二十三日攻占浦江,五月初在义乌,两人均未参与帮源洞战斗。

其实,方腊乃是在帮源洞被洗劫后的第二日,遭遇官军搜山被俘的。“王禀、辛兴宗、杨唯忠生擒方腊于帮源山东北隅石涧中,并其妻孥兄弟伪相侯王三十九人”(《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此据档案所录,据称辛兴宗掠功时有十三人乘乱逃逸。

又据《贵耳集》,方腊并没有被俘,“败后不知所终,被擒者非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