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09400000039

第39章 拼勇气还是拼智慧—博弈的陷阱 (1)

人人理性却会走向困境

王波是一个球迷。所在城市郊区有个足球场,有一次足球场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王波想去看。到足球场有好几条路,其中有一条是最近的。王波选择了走最近的这条路,但发现其他人也都选择走这条路,于是这条路非常堵塞。在路上所花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预期。

好不容易来到了足球场,精彩的比赛让人大开眼界,可惜前排有人站起来,影响了自己的观看效果。王波也选择站起来,这样他能看得清晰一些,但他后排的人也都选择站起来看。最后的结果使所有人都在站着看比赛。

王波无疑是个十足的理性人,但是大家都是理性人的时候,便会不断出现“理性合成谬误”的状况。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人都是理性,从个体来看所做出的选择或决策无疑是理性的,但人人都基于同样的考虑做出相同的选择或决策时,就会发生“理性合成谬误”。案例中造成路上拥堵、站立观看比赛的原因就是“理性合成谬误”。经济学中有名的囚徒困境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警方在一宗盗窃杀人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东西。警察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一人供认罪行,就能确认罪名成立。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同盟,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监禁;当然若两人都拒不认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证据,则他们会被处以较轻的偷盗罪各判1年徒刑。

那么,两个罪犯会怎样选择?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即使他们能交谈,也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那么在困境中任何一名理性囚徒都会作出如此选择:

若对方选择抵赖,自己选择背叛,会让自己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选择背叛,自己也要背叛,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还是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可用下表表示:

囚徒困境

囚徒甲/囚徒乙 坦白 抵赖

坦白 -5,-5 -8,0

抵赖 0,-8 -1,-1

这就是经济学家图克用两个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博弈模型,即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5年的情况好。但根据以上假设,两人均为理性个人,且只追求个人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这就是困境所在。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但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这种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和之间的矛盾,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能得到最优的结果,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却是非理性的,最终导致对集体中每个人都不利的结果。

每个人想到的都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进行的都是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决策,但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没有使自己获利,大家都没有从中获得好处。以一个足球队而言,当球员在赛场所想的只是自己的风采,或是自己的位置,或者是在俱乐部的前途的时候,这支球队就不会有希望了。

为避免“理性合成谬误”,任何一个集体都应该加强内部协作。不仅每个人要充当理性人,集体也应该成为理性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集体和内部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陷阱提示】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往往存在矛盾,对每个人而言是理性的选择,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未必是理性的,甚至会导致集体中每个人都不利的结果。

你是聪明小猪与无可奈何的大猪

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它们在同一个石槽里进食。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大小猪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个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智猪博弈

大猪/小猪 踩踏板 等待

踩踏板 7/1 4/4

等待 9/-1 0/0

在智猪博弈模型中,反正受罪的都是大猪,小猪等着就行。智猪博弈模型可以解释为谁占有更多资源者,谁就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瓦解。

对小猪而言,不管大猪踩不踩踏板,自己不去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而大猪呢?它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与其两者一起饿肚子,自己去踩踏板总还能获得食物。于是,主动去踩踏板成了大猪的唯一选择。这就出现了,同样聪明的两头猪,却有不一样的付出:小猪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处,而大猪不得不来回奔波于踏板和食物之间。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这是因为“小猪”笃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其实每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大猪”,就是“小猪”。既然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那么必定有另一些人去充当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小李在一家合资企业上班,但所在的部门却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正好分为三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和普通员工。小李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级别。由于在这个部门中,小李表现最积极,慢慢地,其他部门的同事也认识到:办事就找小李。有时候,公司老板也直接给小李派任务。小李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一上班,他就忙得连轴转,像个不断打转的陀螺。部门经理和小张则每天无所事事,乐得逍遥自在。

到了年底,由于部门成绩出色,公司特别奖励了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小李和小张各分得1万元。小李想到自己辛苦了一整年,到头来却和小张拿得一样多,心里觉得很憋气。

但是,小李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拼命干活,那他连这1万元都得不到,因为指望经理和小张是得不到奖金的。思前想后,小李还得继续当那头辛勤的“大猪”。

“大猪”拼命干活,“小猪”跟着拿奖金,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公司都有发生。“大猪”明知道“小猪”过的是不劳而获的生活,也知道“小猪”是不会去主动完成任务的。为了不至于最后落得大家都没“食物”吃,“大猪”总是会跳出来去踩那个踏板。

不过,在工作中,说到底还得凭真本事、靠实力。“小猪”们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安逸,却并不稳定。他们总得依靠“大猪”吃饭,心里总是没底的:万一哪天,“大猪”一气之下,跳槽走人,自己可就得饿肚子了。而且如果工作的性质发生改变,比如不再是团队合作性质的工作,而变为侧重独立工作的任务,那“小猪”们可就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坐等“食物”掉下来了。

其实在生活当中,“大猪”们付出了很多,虽然得到了回报,却和付出不相当。而“小猪”们可以在短期内坐享其成,却不是长久之际。实际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自己不得不吃亏的现实,但往往只有自己吃点明亏,自己才会得到更多。

【陷阱提示】 最智慧的表现应该是:既要做“大猪”的实力,也要做“小猪”的策略,两个角色交替,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越精明反而得到的越少

经常乘飞机的朋友会发现,托运的行李会不翼而飞或者里面有些易损的物品遭到损坏,是很麻烦的事情,向航空公司进行索赔,航空公司一般是根据实际价格给予赔付,但有时某些物品的价值不容易估算,且物件又不大,那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