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09400000040

第40章 拼勇气还是拼智慧—博弈的陷阱 (2)

有两个女孩A和B互不认识,各自在旅行时在同一个瓷器店购买了一模一样的两个瓷器。瓷器在飞机托运过程中不慎被损坏,航空公司决定向两位女孩做出赔偿。因为没有发票等价格凭证,航空公司约摸估算了价值应该在1000元以内,并分别找到这两位小姐,让她们把瓷器的价格分别写下来。

航空公司认为,如果这两个小姐都诚实可信的话,提供的价格应该一样。如果不一样,则必然有人说谎。在至少一人说谎的情况下,写下价格较低的那个小姐应该相对更加可信。此时航空公司将采用较低的价格作为赔偿金额,同时对给出更低价格的小姐价值200元的奖励。

两位小姐也是理性人,她们也打起了小算盘。她们购买瓷器的真实价格是888元,但航空公司认为这个瓷器最高可价值1000元,如果自己给出的价格比另一个人低的话,就可以额外再得到200元。

于是这两个极其精明的女孩相互算计,各自认为最后的结果是填689元,因为在原价888元的情况下,填689元是最后底线,加上奖励的200元,就是889元,还能赚1元,至少不亏。

她们都暗自为自己最终填了689元而感到兴奋不已,没想到,航空公司收到她们的申报损失,发现两个人都填了689元,料想这两个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好姑娘,就给每人赔偿了689元。

这个就是著名的“旅行者困境”博弈模型。当然现实生活中未必会真的出现这种超级精明的人,可以算到几十步以外,而做出自认为最终的最优策略。可能人们往往只能算计到中间某个价格,不至于会这么低,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旅行者困境”告诉我们: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比如我们的古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当然足够理性,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理性”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都将是“三分真话”,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人们的交际成本。所以,对于纯粹的“理性”,我们也是要辩证地看待,否则事情的结果会与初衷大相径庭,非但损人,而且不利己。

有时候,人更需要有一种合作的大度,尽管人都是“自利”的,但一个真正聪明的人的“自利”应该具有前瞻性和远见,能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后果的。在这个“旅行者困境”中,尽管各自自利的选择都是去算计对方,但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能够预计到互相算计的后果只能使她们共同的博弈对象——航空公司渔翁得利。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取巧投机。总在算计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而可以从中揩点油,讨点便宜。博弈论本来是想告诉人们怎样变得更“聪明”,如何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恰恰是这个教人“聪明”的学问却告诫大家,做人不能太“精明”了,否则得不偿失,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

【陷阱提示】 做人不能够过于“精明”,太精明的人未必是真的聪明,有时精明过头了往往会使结果变得更糟糕。

以退为进,让他三尺又何妨

两只实力相当的斗鸡狭路相逢,每只斗鸡都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斗鸡甲退下来,而斗鸡乙没有退下来,那么乙获得胜利,甲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甲没退下来,而乙退下来,甲则胜利,乙则失败;如果两者都前进,则两败俱伤。

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这种追求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斗鸡博弈的收益矩阵

甲乙 前进 后退

前进 -2/-2 1/-1

后退 -1/1 -1/-1

上表中的数字的意思是:两者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两者均获得-2的支付;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者获得1的支付,赢得了面子,而后退者获得-1的支付,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获得-1的支付。

这就是著名的斗鸡博弈,又称为懦夫博弈。斗鸡博弈描述的是两个强者在对抗冲突的时候,如何能让自己占据优势,力争得到最大收益,确保损失最小。斗鸡博弈中的参与者都是处于势均力敌、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

在斗鸡博弈中,一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一方后退,另一方前进。但关键是谁进谁退?在现实中,哪一只斗鸡前进,哪一只斗鸡后退,要进行实力的比较,谁稍微强大,谁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前进机会,但前进的代价依旧是“两败俱伤”的结局。一旦进入骑虎难下的博弈,尽早退出是明智之举。有时候,双方都明白二者相争必有损伤,但往往又过于自负,觉得自己会取得胜利,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斗鸡博弈往往最后得到的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驴子和驴夫”的故事。驴夫赶着驴子路,但驴子逐渐偏离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靠近悬崖边时,驴夫抓住驴子的尾巴,想把它拉回来。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抓不住,驴子从山崖上滑下去了。驴夫无可奈何地说:“你胜利了!”

如果凡事都要决出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使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就会给自己带来胜利,而且双方都会成为利益的获得者。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在他老家桐城,他的邻居吴氏是当地的豪绅大户,欲侵占张府的宅地,家人驰书京城,要张英凭官威压一压吴氏气焰。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也后撤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1958年,毛泽东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过此诗,意在说明不与人计较斤两得失,大度处之。

由此可见,懂得退让并不是一种懦弱和失败,而是一种智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知道进退的道理,不要等到斗得两败俱伤的时候灰溜溜的败下阵来!

【陷阱提示】 如果凡事都要决出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就会让自己乃至对方成为利益的获得者。

什么样的威胁最具可信度

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园林。但是总会有人到她的园林里采花、拾蘑菇,甚至还有在那里露营野餐。虽然管理员多次在园林四周围上了篱笆,还竖起了“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可是这些努力无济于事。当迪梅普莱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吩咐管理员制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后,最近的医院在距此15公里处”的字样,并把它们树立在园林四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私闯她的园林了。

博弈论中的威胁就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威胁既有强迫性的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飞机,其确立的回应规则是加入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非命;也有吓阻性威胁,比如美国威胁苏联,如果苏联胆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就会实施打击。一般而言,威胁都是在策略选择之前做出的,因此在受到对方的威胁时首先必须考虑其可信度问题。

假如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的行动,就必须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的范围。因此,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最终不能起到威胁的效果。

博弈的参与者发出威胁的时候,首先可能认为威胁必须足以吓阻或者强迫对方的地步。接下来才考虑可信度,即让对方相信,假如他不肯从命,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损失或惩罚。假如对方知道反抗的下场,并且感到害怕,他就会乖乖就范。

但是,我们往往不会遇到这种理想状况。首先,发出威胁的行动本身就可能代价不菲。其次,一个大而不当的威胁即便当真实践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出有效的威胁必须具备非凡的智慧,

威胁的首要选择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当的那种,不能使其过大而失去可信度。但是有时候的威胁是不可信的。其实,博弈论中的威胁策略也可应用到企业经营中。

在某个城市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A,没有竞争下的垄断利润是很高。现在有另外一个企业B,准备从事房地产开发。面对着B要进入其垄断的行业,A想:一旦B进入,自己的利润将受损很多,B最好不要进入。所以A向B表示,你进入的话,我将阻挠你进入。假定当B进入时A阻挠的话,A的收益降低到2,B的收益是-1。而如果A不阻挠的话,A的利润是4,B的利润也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