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清廷派驻喀什噶尔的参赞大臣斌静,“贪淫暴虐”,臭名远扬,成为张格尔之乱的导火索。斌静原任黑龙江将军,因索贿犯案被发往新疆效力赎罪。斌静是皇室成员,到了新疆不过四年,就担任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成为南疆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末年,斌静强占商人萨赖占的女儿,导致萨赖占愤怒自杀。事后满城风传萨赖占将女儿杀了后,割下头颅扔到斌静官衙内。斌静的胡作非为导致民心大失,张格尔乘机率众入境作乱。
张格尔之乱也有着漫长的历史缘由。乾隆年间,白山派和卓波罗泥都战败,五岁的儿子萨木萨克逃到中亚浩罕国。和卓意为“圣裔”,明末从中亚进入新疆,在天山以南各城传教近一个半世纪,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其后裔分裂为白山派与黑山派。
清廷多次向浩罕国索要萨木萨克,浩罕国以为萨木萨克是圣人之后,奇货可居,一直予以庇护。萨木萨克成年后,虽然一心想复仇,但慑于此时清国的强大国力,未有大的动作。萨木萨克有三个儿子,长子玉素普,二子张格尔,三子巴布顶。成年后,张格尔以浩罕为根据地,先后四次扰乱边疆。
借着斌静强占民女,招致民愤四起之机,张格尔开始滋事。张格尔初次滋事时,只有两三百名追随者,穿的衣衫褴褛,只想抢点银子改善生活,毫无战斗力可言,很快被清军击溃。清军击溃张格尔后,抓了八十多名俘虏,就没再追。清军将领色普征额将俘虏带回喀什噶尔,交给了斌静。当日正值中秋,斌静下令将俘虏全部杀掉,然后喝酒赏月。
此时嘉庆去世,刚刚登基的道光,觉得斌静的处置方式有问题,有杀人灭口之嫌,斌静又被地方官员联名控告品行不端。道光遂将斌静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张格尔第三次动乱之后,道光下旨让长龄再查斌静一案。长龄查明,斌静确有强占民女一事。道光七年,斌静被以“激变良民”的罪名处斩监候。)
道光四年秋,张格尔再次带队在边境滋事,清兵迅速出动围剿,但未能捕获张格尔。张格尔的弟弟巴布顶此时已经成年,被今阿富汗昆都士地方的部落头人招赘为婿。道光五年,巴布顶离开阿富汗,想与张格尔一起作乱,不想途中中风而死,也使张格尔少了个得力助手。
道光五年夏,乘着草肥马壮之机,清廷的二品大员巴彦巴图领了二百名骑兵,出塞四百里,扫荡张格尔。巴彦巴图领兵一路烧杀,将布鲁特牧民当作匪徒滥杀,然后邀功请赏,被杀者中有布鲁克头人的妻子。松筠当年曾冤杀布鲁特部头人,新仇旧恨涌起,布鲁特部愤起反抗,将巴彦巴图包围在都伯尔津(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巴彦巴图被困在大山之中,孤军无援,战败自杀。得悉巴彦巴图自杀后,道光大为痛心,愤慨地道:“堂堂大清,屡挫锐于小丑,成何事体。”遂将伊犁将军庆祥改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以长龄任伊犁将军,负责剿杀张格尔。
道光六年六月十四日,张格尔发动第三次动乱。此次张格尔率领五百名布鲁特人,从山路突进,猛扑喀什噶尔。清军领队大臣武凌阿带兵前往镇压,初期战事顺利,将张格尔围困住。不想张格尔被围后,各地白山派教众纷纷起兵来救他,转而将清军击溃,武凌阿阵亡。
清廷在天山南北共部署了约二万名清兵,但驻防在天山南部的只有约四千名战斗力较低的绿营士兵,兵力薄弱,且分散在广阔的空间之上。张格尔入境之后,天山南麓烽火四起,响应者无数,分散的清军在各处被围攻,处于被动状态。长龄焦灼万分,本应亲自带主力出援,但伊犁地方上也有很多骁勇的布鲁特人。长龄担心后方不稳,不敢远离伊犁。
此时道路全被阻断,喀什噶尔消息断绝,英吉沙地方上的官兵物资补给困难。长龄人手吃紧,遂请急调四千名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蒙古兵助战。乾隆年间,土尔扈特从俄罗斯归国后,清廷将土尔扈特部分散在各地安置,以免聚在一起生出变数。此时突然要调四千人,实在困难。长龄奏报到京后,道光也认为突然之间抽调蒙古兵助战不切实际。但此时已火烧眉头,长龄亲自用蒙古文写了封信,询问蒙古部头领是否愿意凑个几千名蒙古兵过来帮忙。土尔扈特部也够意思,赶紧出了一千人助战。由于人手吃紧,长龄从各地发配到的伊犁的罪犯中,挑出两千名强壮者去要隘阿克苏驻守。
六月份,喀什噶尔被团团围困,英吉沙被攻占。和阗、叶尔羌情势危急,天山南麓烽火四起,道路梗塞。长龄无计可施,只能请道光拨出军费数百万,派大兵四万进剿。
此时情况复杂,道光与军机大臣们均认为长龄最适合主持战事,一方面,长龄多次参加战争,军事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长龄曾长住伊犁,熟悉边疆事务。在长龄主持全局时,道光派出名将杨遇春、武隆阿、杨芳等人奔赴边疆。
此战中,军机处一方面为用兵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则从全国各省抽调兵力,组织后勤运输。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内地到边疆运输之难非今人所能想象。长龄给皇帝的奏报,以六百里快马传送尚需一个月。军情紧急,在军机处主持之下,陕甘、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旗兵及绿营官兵,被调至阿克苏集中。两万六千多只骆驼被征调,以运送粮草,另外又有大量马匹被征用。骆驼、马匹不足时,已经归顺的蒙古各部纷纷捐献驮马,帮助甚多。
到七月,长龄手中已有三万二千名士兵可用。就在清廷忙于抽调兵力时,八月二十五日,被围攻了七十多天的喀什噶尔城破。参赞大臣庆祥自缢身死。随后张格尔将城内商民撵出,活捉的官兵三百余人头上发辫被剪去,胁令投降。城内官衙及兵民房屋全被拆毁,只留了房屋二处作为办事地方。
浩罕国王迈买铁里汗亲自带了四千五百人帮助张格尔作战。浩罕军队连续四次攻打喀什噶尔城不克,死伤惨重。张格尔却作壁上观,按兵不动。迈买铁里汗看到死了这么多部下,在城下痛哭流涕,恼恨张格尔按兵不动,就带兵退回了浩罕。
张格尔发动叛乱后,和阗、叶尔羌也被攻陷,此时守住阿克苏成了关键。一旦阿克苏失陷,则张格尔打开了通往天山北麓的要道。阿克苏云集了全国各地调遣赶来的一万九千名士兵,最远的是从吉林索伦地方抽调过来的索伦兵。索伦兵是清代最为骁勇的军队,索伦在满语中意为“射手”,以善射而闻名,名将海兰察就是索伦兵。每有战事,都以索伦兵为前锋,“索伦轻健之师,风飚电击,耐苦习劳,难樱其锐。”
道光六年十月初一日,长龄亲赴阿克苏督战。张格尔此次叛乱,骁勇善战的布鲁特人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为了分化瓦解,长龄派出手下,以重金贿赂各处布鲁特人首领,请帮忙擒拿张格尔。对长龄此举,一贯吝啬的道光大加赞赏,让他不要怕花钱。
通过密探的活动,长龄打探到张格尔的长相。张格尔瓜子脸,紫黑色面孔,鼻梁上有小麻,留胡子,中等身材,三十余岁。
张格尔接连攻克四城后,驱兵逼近距阿克苏只有四十公里的浑巴什河。浑巴什河之战中,清军乘张格尔军渡河时发起攻击,取得大胜。浑巴什河之战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了清军的实力,挽回了此前连续丢失四城所带来的颓势,也让天山南麓看清了形势,投向清军一方。此战过后,和阗城内民众就将七名张格尔的将领绑送给清军。
此时收复喀什噶尔成为关键,但前往喀什噶尔的道路险峻,沿途山沟无数,戈壁纵横,且无水草,如果分两路进兵,则联络困难,难以把控全局。长龄决定合兵为一路,从中道前进。由武隆阿作为前队,长龄与杨遇春各领一队,决定在道光七年二月初六出发,进军喀什噶尔。张格尔也出动主力,在中途迎击。
道光七年二月二十日,双方在阿尔巴特庄附近交战。张格尔军占领了一道长六七里的沙岗,居高临下,两万多人横成一线,列阵如林。清军分三路攻击,张格尔军虽有沙岗之险,却被击溃。
二月二十五日张格尔再次出动全军,在沙布都尔庄依靠沟渠布阵,战前将沟渠中的水放出,淹没道路,又遍挖坎坑,以阻碍清军。此战中,杨遇春率领步兵,居中突击,马队分为五行,安置于后方。张格尔先出动骑兵扑杀,清军将骑兵放近,施以枪炮轰击,将张格尔军击退。随后清军步兵徒步越过水渠,马队也从左右两翼冲过掩杀。张格尔军一名指挥官,挥舞大旗,纵横驰骋,清军集中火力将其击毙,随后追杀三十里,张格尔退至浑水河边。
二十八日,在阿瓦巴特庄,张格尔军依靠河流与水流,占据高冈布阵。开战后,张格尔佯退,清军则乘风施放烟雾,将对方眼睛迷住,导致阵型大乱。清军以精锐的藤牌手,身着虎衣发起冲击,同时以骑兵绕道后方袭击,导致张格尔全军溃败。
张格尔接连落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军队质量太差。张格尔在各地裹挟了大批民众,凡十五岁以上者都被迫从军,不从者即被格杀。张格尔短期内扩充了军队数量,但未得到充分训练,遇到精锐清军自然不支。
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浑河北岸,逼近喀什噶尔。张格尔集中主力,在浑河对岸布阵。当夜雾气弥漫,杨遇春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可以利用雾掩护偷渡浑河。长龄表示同意,由杨遇春带兵渡过浑河。面对突然冒出的清军,张格尔措手不及,大败而逃。清军于三月一日抵喀什噶尔城外,杨遇春领兵抢占了城东北要隘,武隆阿占领了北面。清军四面围攻,很快将喀什噶尔攻下。清军凯歌猛进,很快又克服叶尔羌、英吉沙。
连下四城,长龄以六百里快递报捷。捷报到京时,道光以为抓到了张格尔,或者刺探到了张格尔的下落,一看之下,大为失望,不过是克复叶尔羌、英吉沙而已。在道光看来,收回失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拿住张格尔,“朕所日夜思念者,在擒获首逆耳。”为此长龄被革去紫缰,杨遇春、武隆阿被革去太子太保衔。
虽然克复了四城,但没能抓住张格尔,所有忙碌都是白费。喀什噶尔战败后,张格尔逃到浩罕国境内躲藏。长龄组织了精锐骑兵二千余人,深入浩罕国内抓捕。每次长龄六百里加急奏报送到时,道光都不无忐忑地打开奏折,期待着捕获张格尔的好消息。可长龄一次次让他失望,就是没有抓到张格尔。
哀怨之下,道光指示长龄,如果抓到张格尔,就用八百里红旗捷报。同时批示:“你老用六百里加急奏报,让朕屡屡虚盼,今后只准你用五百里加急奏报。”
四个多月没有抓到张格尔,长龄也急了。五月,长龄派杨遇春带领马步官兵三千余名出境抓捕张格尔,又命杨芳带一千多人随时策应。道光在京师内盼着红旗捷报都快盼疯了,为了皇帝的心愿,长龄加大了出兵追捕的力度。六月,派至浩罕国境内的清军已有八千六百名,此外还有两万人在境内待命。前方将士所用的一切粮秣,都要从后方运输过来,时间漫长,耗费惊人,军费开销一日日上升,可张格尔却不见踪迹。
七月五日, 杨芳在浩罕境内与张格尔残部两千多人遭遇,双方交战激烈。克鲁特人又聚集了数万人马,截断清军后路。杨芳沉着应对,指挥清军抢占有利地形,构建工事,并不时发起反击。稳住局面后,杨芳带领孤军且战且退,苦战多日方才突出包围圈。
此时距离入秋也已不远,不久将大雪封山,大批军队若不及时撤退回国,势必冻毙于境外。长龄一筹莫展,道光再三指责他空言搪塞,耗费粮饷。可浩瀚无际的草原,要抓捕张格尔就如大海捞针,可京师的皇帝,如何能知道前方将领的苦衷。至八月下旬,塞外日益寒冷,长龄收兵回国。
九月,道光下令将长龄调回北京,此时对他的信任开始减弱。在谕旨中,道光道:“朕心悬万里之外,惟据长龄等多次奏报,恐系纸上谈兵,不甚确实。”考虑到喀什噶尔等地军务繁多,武隆阿又因病开缺。十月,道光让长龄暂缓来京,同时派出那彦成为钦差大臣,前去代替长龄。
那彦成得到命令后,估算从直隶出发,需要三个月方能到达喀什噶尔。而善后事宜,也要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才能办理。考虑到路途遥远,行走困难,道光只能指示那彦成加紧进发,早到一日是一日。另一方面,则令长龄暂时留在喀什噶尔,待那彦成到达之后,交结完军务再回京。
那彦成比长龄小六岁,是嘉庆、道光两朝的重臣。那彦成的祖父阿桂战功赫赫,名满天下。嘉庆初年,当长龄还是小小的总兵时,那彦成已经做到了工部尚书,并入军机处行走。嘉庆四年,三十五岁的那彦成就以钦差大臣身份,到陕西前线指挥扑灭白莲教起义。道光六年,对边陲事务有较多了解的那彦成,以直隶总督的身份上疏,给出了系列平乱意见。
让那彦成来经略边陲,表明道光已经不耐烦等待了。长龄也明白,如果不及时抓住张格尔,这天大的功劳就要落到那彦成囊中。
十二月二十七日,长龄探听到张格尔在浩罕国聚集了五百人,有马队三百,步兵二百,又约了各地布鲁特穷人,准备乘清军官兵过年时,溜进中国境内滋事。此时大雪弥漫,清军不适合出国远征,长龄决意设计引诱张格尔入境,然后再行擒拿。
根据边境线上的情报,长龄判断张格尔还要从老路入境。就与杨芳各带了兵马,前去阿尔图什设伏。张格尔入境后,果然向阿尔图什奔来。
入境后,张格尔发现各地的民众不肯与他一起闹事,黑山派还出动了四百多人抓捕自己,知道情势不妙,就迅速出逃。二十九日,长龄在五鼓时分得到情报,称张格尔已逃到喀尔铁盖山。长龄当即下令各队官兵立刻出发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