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3121400000022

第22章 不要对考试产生恐惧感(2)

有一些孩子,性子太急,生怕时间不够,试卷刚一发下来就抢着去做,写到一半才发现看错了题,就划掉再写,有时反复几次,把试卷弄得乱糟糟的,反复好几遍,才搞清楚题目到底考的是什么。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多看一会题,搞清楚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想一下该用哪些知识点来应答,然后再动笔,既可以减少反复,又可以节省时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所以,要引导孩子不要怕题目很长,即使是很长的题目也要把它完整地读完,理解清题目的意思,然后再搞清楚这个题目有哪些已知的条件,又有哪些隐含条件,解题的要求是什么,然后再解题,就会又快又准确。

循序渐进的培养。

培养孩子审题的能力。父母可以专门抽出一小段时间,把孩子以前的考题翻出来,找到孩子出错的题目,让孩子对这些题目再次分析。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还可以采取“孩子审完家长审”的方式,对于孩子总是出错的题目,先让孩子审题,家长再审,然后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指出这道题考的是哪些内容,应该用哪些知识点来回答,看看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如果发现有偏差,要及时纠正。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达到提高孩子审题能力的目的。

5“临阵磨枪”要不得

一位母亲对我说:“我的孩子今年十三岁,上初中了,平时学习不用功,晚上总看电视,再就是打电脑游戏,我说他也不听。他爸爸总到外地出差,根本没时间管他。爷爷奶奶倒是有时间管,但管还不如不管,这孩子就是让这二老给宠坏了。孩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的时候喜欢‘临阵磨枪’,每到考试之前,用功十天半个月的,在小学,这一招还挺管用,成绩一直还过得去。可是,上初中了,学习的科目多了,到考前的那一点时间,怎么可能都复习得过来呢?这次期末考试,孩子又耍小聪明,起早贪黑学了两星期,最后却考得不理想。只排在了中游,比入学时的成绩明显下降了,我对孩子说:以后不能这样了,平时就要努力学习,可是孩子很倔强,不把我的话往心里去。你说,我该怎么办?”

的确如此,现在有许多孩子,太贪玩,不注意积累,平时靠自己的聪明劲学得还可以,可是一到大考了,需要复习的科目太多,就很难应付过来。一旦考不好,孩子的信心又很容易受挫,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平时不积累,等到考试才用功,虽然能够一时突击记住不少东西,但大多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一遇上活题、需要动脑筋的题目就不行了,长久下去不利于孩子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这一不好的习惯呢?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想靠一时的突击就拿到好成绩,是不正确的想法。以学习英语为例,英语的学习就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行,单词、句子、理解等等,如果在平时这些基础知识没学好,只靠考试前短时间的学习是很难掌握的。只有在平时把每一个知识点学好、记牢、弄懂,才能对这个科目有全面的学习,考试的时候才不会紧张。

帮助孩子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在平时注意督促孩子的学习。

为了避免孩子在考前“临阵磨枪”,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在平时就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长期的学习计划。可以把一段时间的学习内容都安排好,平时有目的去学,定期复习,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不紧张,最怕就是平时看的少,考试的时候又想一下全都掌握的心态。

对于平时偷懒的孩子,要予以适度的批评和“惩罚”。

有些家长,平时过于溺爱孩子,结果失去了对孩子的约束力。当考试到来的时候,他们想对孩子说:“该收收心,好好学习了。”这时往往对孩子也没有约束力。平时就应该要求孩子严格的按照计划来学习,所以,对孩子的偷懒行为,一定要予以批评,长期坚持下去,考试的时候才能够从容自如,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6“熟”不一定“生巧”,慎用“题海战术”

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意思是说反复的训练就会自然的熟悉和掌握,这也是许多家长们都笃信的信条。一到期末考试,大考之前,看到孩子堆积如山的作业、习题,这时家长就鼓励孩子:“多做题是好事,做的多了,当然就会了,也就会考出高分!”那么,这种观点到底对不对呢?

不可否认,为了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孩子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达到“熟练、并掌握”的目的。可是,是不是习题做的越多就越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不加选择的做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题,并不一定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对其他科目的复习。可以说,“题海战术”是一种盲目的复习办法,对孩子的复习效果不会有质的提高,还会给孩子增加很大的负担。那么,该怎样做练习题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首先要引导孩子掌握解题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

老师在设计考题的时候,每一道题目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实际上,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解题方法,就可以解出大量的同类型的题目。所以,引导孩子做题,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如何去理解题目中所考查的概念和原理,这样就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就好比学会了乘法口决,大多数的乘法运算题都可以完成一样。

要吃透教材,弄懂原理。

做习题只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为了辅助孩子尽快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如家长和孩子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盲目的做大量的题,却脱离了对教材的理解,那就会偏离学习的目标,甚至做无用功。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考试题目都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得来的,即使所谓的“难题、怪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延伸。所以,孩子在做题之前,一定要反复阅读教材,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避免盲目做题,首先要把例题、类型题搞会。

在引导孩子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中例题、类型题先弄明白,把这些例题、类型题的原理、解题方法搞懂,再举一反三的加以推敲,这样,对考试中的绝大多数目都可以应对自如。许多父母在孩子考试之前,会给孩子买大量的参考书、习题集。这种做法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效果也未必好。一般来说,对于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只要把课本上的例题、类型题搞懂就足够了。如果孩子在弄懂这些例题、类型题之外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再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拓展性的题目。

做一道,会一道,擅于总结。

在引导孩子做习题的时候,还要要求孩子擅于反思总结,不断提高练习的质量。题目要做,但未必做得越多越好。做一道,会一道,不要做很多题却都做错了。每次练习之后都要及时反思总结:总结这道题和哪些题类似,这一类型的题目有何规律可循。要总结做错题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准确,还是解题方法上的原因,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错误等等。

实际上,有经验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家长和孩子只要调整一下学习的思路,改进学习的方法,多注意思考与总结,就可以避免让孩子陷入到无休止的“题海战术”之中,学习的潜能会被充分释放出来,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7抓好基础知识,不要盲目“拔高”

我见过这样一位家长,孩子读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在班里占中游都有些费劲,可是他却今天急着给孩子找数学家教,明天找英语家教,周末周日参加很多辅导班。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小时候别人总夸他的孩子聪明,三岁时能数到100,四岁时会背不少唐诗,五岁会算10以内加减法,到了六七岁就能懂看报纸上的电视节目单了。所以他一直想给孩子“拔高”,生怕耽误孩子的天资。可是,尽管这位父亲很努力,效果却不好,不但给孩子“拔高”没见多少起色,孩子的正常学习也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他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家长给孩子“拔高”,无非是出于两种心态,一种就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充分地发挥天赋,早日成才。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切不可“拔苗助长”,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本来就重,能够把课堂上的内容掌握好已经不容易,这时,如果又盲目地将孩子“拔高”,很可能顾此失彼,不但“拔不了高”,反而耽误了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