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战争史
3127100000048

第48章 元末农民战争(2)

至正十二年(1352年)3月,元兵又攻陷汝宁。闰3月,元廷以平章巩卜班为统帅,率侍卫汉军合爱马鞑靼军,合兵数万,屯汝宁沙河岸,但他不敢与农民军交锋,“日夜沉溺酒色,醉卧不醒”。刘福通夜来袭营,元兵大乱,自相残杀,四散逃命,巩卜班下落不明,天亮收尸,得其尸死人中。元军溃退数百里,一直逃到项城。巩卜班死后,元顺帝又任也先帖木儿为统帅,统精兵三十余万,“金银物帛车数千辆,河南北供亿万计,前后兵出之盛无如此者”,妄图一举扑灭红巾军。但是,在巩卜班败死之后,元兵已成惊弓之鸟,不敢与红巾军对阵,所以,当进驻沙河后,元兵便不敢前进了。相持不到两月,1日元兵夜惊,四散奔逃,粮食、军资、车辆丢弃如山积,也先“仅收散卒万人,直抵汴梁城下”。红巾军取得了反围攻的巨大胜利。

二、徐寿辉、赵普胜蕲州起义

刘福通颍州起义后,对南方的白莲教徒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感到时机已经成熟,至正十一年(1351年)8月,在徐寿辉、邹普眭领导下,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也发动了起义。徐寿辉,初名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业,往来于蕲州、黄州(今湖北黄冈)之间。赵普胜是一个铁工,经常为人打制生产工具,他们的职业为其联系群众提供了方便。赵普胜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徐寿辉生得“相貌异众”,起义时被推举为首领。为破除封建统治者散布的天命论思想和坚定起义群众的胜利信心,徐寿辉也象陈胜、吴广起义“鱼腹丹书”、“篝火狐鸣”那样,起义时以神道设教的形式发动群众,“构圣人堂于多云山中,溪水日再潮,溪旁有巨石,状类舣舟,寿辉命筑一穴,判桅其上,祝之曰:‘天祚寿辉,石当扬飘出溪口’。石为行十余丈。寿辉遂决意反。”这一戏剧性的活动,不一定真实,但在当时却发挥了作用,它坚定了农民群众的胜利信心,轰轰烈烈的南系红巾军大起义在蕲州爆发了,他们也头裹红巾,称红巾军。

蕲州起义后,红巾军队伍很快扩大,9月,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杀蕲州总管李孝先。元朝统治者获悉后,急令镇守武昌的威顺王宽彻普化前往镇压。宽彻普化与其子别帖木儿、答帖木儿率领王府亲兵和新招募的士兵前往蕲水,结果在金刚台被红巾军将领倪文俊打得大败,别帖木儿也被生俘。初战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巾军战士的斗志。从此,他们以更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向元朝反动势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10月,为便于领导南系红巾军的反元斗争和进一步号召广大群众,徐寿辉称皇帝,“颁万寿历,建元治乎,国号宋。”以蕲水为都城,后又改国号为“天完”,取压倒“大元”之意,图个吉利。天完政权的中央机构,从已发现的天完铜印来看,与元朝相似,中央有中书省,初称莲台省,设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中书省之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中书六部之外,是否还有抠密院、御史台、翰林院等机构,限于资料不足,还不能完全证实。天完政府也象历代王朝一样,为对开国元勋表示尊崇,设置了三公等作为大官加衔,如赵普胜曾被封为太师,欧普祥为大司徒等;其地方行政机构,是以后随着占领区的扩大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最高机构为行省,从现在已发现的天完铜印和文献资料来看,曾经设立过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等;省以下的行政机构,也仿效元朝制度,有路、府、州、县之设,但详细情况还不清楚。天完的军事机构,是否有地方行枢密院之设,由于缺乏史料,也不清楚,但由实物与文献资料证明,它设有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管军千户所、管军百户所,设元帅、总竹、万户、千户、百户等职。天完政权机构的建立,使白莲教徒的起义逐渐脱去宗教的外衣,使南方各地进行武装反元斗争的教徒由分散行动逐渐走向统一指挥。

三、方国珍浙东起义

方国珍,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明史》本传称其“长身黑面”,“力逐奔马”,可见是一条健壮的汉子。至正八年(1348年),黄岩一带发生了蔡乱头为首的起义,“行剽海上”,元兵前往镇压,追捕不获,便株连平民。方国珍的冤家陈氏,借机诬他与蔡通,官府派人索捕,国珍大惊,乃向官府行贿求免,但“屡倾资贿吏,寻扑如初”,无济于事,国珍计穷,且无以自白,乃杀冤家陈氏,与其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侄亚初等聚集避难贫民数千人,逃亡海上,劫夺海运粮船,扣押海运官员,掀起了武装反抗先朝统治的斗争。

方国珍起义后,元顺帝诏江浙参政朵儿只班率舟师镇压,追至福州五虎门,“国珍知事危,焚舟将遁,官军自相惊溃,朵儿只班遂被执”。由于元兵自溃,起义军反败为胜,一举生俘参政朵儿只班,取得很大胜利。方国珍的起义,并非为反压迫,反剥削,乃系为私家报仇,实出于无奈,因此,他没有把推翻元朝统治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一心追求的是官位、地盘。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俘虏朵儿只班后,他不仅没有杀掉他,相反还将其视为“奇货”,把他当作了向元廷讨价还价的法码。为了求得官位,方国珍迫使朵儿只班上书朝廷,让元顺帝下招降之诏。元朝中央感到无力消这运支起义力量,又怕切断海运,乃下招降诏书,授他庆元定海尉。方国珍虽然接受了元朝官位,返回了家乡,但其起义军却并未解散,不久,方国珍又起兵反元。

至正十年(1350年)5月,“方国珍剽掠至大、小笛雪,宜慰司移檄元帅扈海,率万户孙昭毅等往捕,师溃于水澳”,元兵大败,连元帅扈海也成了俘虏。12月,方国珍更“烧掠沿海州郡”。至正十一年(1351年)2月;元顺帝诏令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会同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夹击方国珍。

6月,孛罗帖木儿与泰不华合兵围攻起义军,孛罗帖木儿先期到达大闾洋,方国珍侦知孛罗孤军深入,乃“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孛罗帖木儿被擒,其全军覆没,起义军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孛罗帖木儿又“为国珍饰词上闻”,要求朝廷招安。元廷遣大司农达识帖木儿至黄岩招降,国珍登岸罗拜,被授予千户,其他兄弟也“授官有差”。

至正十二年(1352年)3月,元“朝廷征徐州,命江浙省臣募舟师守大江,国珍怀疑,复入海以叛”。方国珍再起后,泰不华发兵扼守黄岩之澄江(今福建灵江),又派王大用劝降。方国珍将王大用扣押,以小舟二百艘袭击海门,进占州港,攻马鞍诸山。泰不华率兵乘潮而进,船触沙,不能行,被起义军包围,激战中,泰不华被刺身死,被沉尸于海?其部下全部被歼。

孛罗帖木儿、泰不华两支元兵被歼,元廷大惊,急忙调兵遣将防守浙东。同年闰3月,升左答纳失里为浙省左丞,以吴世显为浙东同知元帅,与浙东添设都元帅章保同守温州,黑的儿为福建同知元帅,与浙省副帅也忒迷失同守台州。5月,又命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纳麟于台州招集地主武装,共同“夹攻方国珍”。6月,方国珍攻占黄岩城,复乘海船攻掠乐清、瑞安一带。8月三日,方国珍又攻占台州(今浙江临海)。方国珍降而复叛,不过是向元朝政府讨价还价的手段,因此,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却依然不忘招安,为了求得更高的官位,他还派人潜入大都(今北京)贿赂朝中权贵。至正十三年(1353年)3月,元廷又命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儿,江南行台御史左答纳失里招降方国珍,经过讨价还价之后,二人代为申请五品流官,同年10月,元朝政府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国璋广德路治中,国瑛信州路治中。至正十四年(1354年)复叛,拥有战船二千三百多艘,“据海道,阻绝粮运”,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南北交通,不时攻掠沿海州县。

四、张士诚泰州起义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县境)亭人。

有兄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是运盐专业户兼私盐贩。运盐户经常受到官府和富豪的欺压,必须经常向他们送礼行贿,才能维持生计,如仓官,“凡遇纲船到仓,必受船户之贿,纵其杂和灰土,收纳入仓,或船户运至好盐,无钱致贿,则故生事留难,以致停泊河岸”,使船只不能按期返回,枉费盘费,加重运户的负担。贩运私盐,是违法的,元朝规定,私贩者要“徒二年,决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夹带私盐,也属犯禁,因此,他们更必须向各地官员,富豪行贿才能混过去,自然,官员、富豪们就乘机对他们敲诈勒索。张士诚“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凌侮之,或负其值不酬,而弓手邱义尤窘辱士诚甚”。封建官僚、地头蛇们的欺压,使张士诚逐渐产生了造反报仇的念头。刘福通起义后,他感到报仇的时机到了,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士诚乃“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起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发动了武装起义。

当时,“盐丁方苦重役”,张士诚稍加联络,他们便热烈响应起义,并共推张士诚为主,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兴化(今属江苏)、高邮(今属江苏)等城,并结寨于德胜湖。

张士诚一起义,就遭到当地地主豪绅武装的镇压。大地主刘子仁在丁溪阻击张士诚,激战中,士诚的二弟士义中箭牺牲,士诚带领起义队伍,“愤怒决战”,转败为胜,刘子仁仓皇逃入大海。元淮南江北行省获悉张士诚起义,派兵前来镇压,结果也被张打败。在军事镇压失败之后,元朝统治者又派出高邮知府李齐进行“招谕”,并许以官位。张士诚表示接受元朝政府所授“民职”,但随后他发现元朝兵力薄弱,便乘元兵不备,杀元淮南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知府李齐,复起。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1日,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建立了政权。张士诚“出狱囚,蠲民逋”,解放了关在监狱中的劳动人民,免除了人民所欠赋税,平日欺压人民的官员,豪绅许多人被处死,高邮一带人民拍手称快,官僚土绅闻风丧胆。地主文人张蜕庵曾写诗描述当时的情形,“高邮自昔号铜城,一旦东门委贼兵。杀气仓皇迷野色,怨魂呜咽泣江声。广陵琼树春仍在,甓社珠光夜不明。白首故人悲赵李,临风唯有泪纵横”。表达了地主分子在农民铁拳打击下无可奈何,只能向隅而泣的情绪。

元朝统治者招降失败后,6月6日,元将达识帖睦迩又率兵来攻,结果被张士诚打得大败,“诸军皆溃”。元顺帝下诏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发兵相助,也无济于事,又为张士诚击败。9月,元顺帝见张士诚起义军的力量日益壮大,乃命“脱脱以太师、中书省右丞相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出征高邮”,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粮食、柴薪等,均取自江浙。11月,脱脱带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到达高邮境内。张士诚率军迎击,激战失败,退入城内,元军包围高邮城,并分兵侵占六合。元枢密院判官董抟霄率领水兵随脱脱南犯,进占盐城,兴化,随后,张士诚的水军又在大纵。德胜两湖战败,十二个水寨,全为元兵侵占,不得不渡过淮河,转移到安东州(今江苏涟水)。元水兵尾追,又败,安东亦为元兵侵占,农民军损失很重,脱脱率领的元兵号称百万,还借来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军队,史称:“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兵猛攻高邮,并一度爬上城墙,张士诚指挥起义军日夜坚守,形势极为紧张。

正当高邮战役处于白热化的时候,由于元朝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书右丞相哈麻却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上书元顺帝,弹劾脱脱“出师3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结果以“坐视寇玩”罪,脱脱被“削去兵柄,安置淮安路”。脱脱撤职的消息传到高邮城下后,元兵大为震惊,顿时谣言四起,将领人人自危,各谋出路,无心再战,张士诚借机反击,元“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元兵四散溃逃,许多人投入起义军。高邮保卫战取得了巨大胜利,使起义军转危为安。

五、其他农民起义

除上述几支义军外,其他地区还有一些起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8月李二、赵君用起义;十—月王权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起义;二门郭子兴起义等。

李二,邳州(今江苏邳县北)人,“值岁饥,其家惟芝麻一仓,尽以赈人”,从此人称他为芝麻李。刘福通起义后,他联络邻人,社长赵君用、樵夫彭早住等八人,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