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战争史
3127100000049

第49章 元末农民战争(3)

8月10日起义。起义前他们作了周密的计划,四人“佯为挑河夫”,进入徐州城内潜伏下来,夜半,四人在城内放起火来,城外四人亦放火响应,顿时城内外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地,他们夺取元兵武器乱杀,元兵遭此突然袭击,秩序大乱,在黑夜中互相攻杀,元官兵四散奔逃,他们很顺利地占领了徐州城。“天明,又树大旗,募人为军,从之者亦百万余”。许多贫民参军,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攻占了徐州周围的宿州(今安徽宿县),五河(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灵壁(今属安徽),并西下安丰(今安徽寿县南)、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江苏盱眙)等地,队伍扩大到十万多人。

至正十二年正月,元顺帝令逯鲁曾为淮东添设元帅,统领两淮所募盐丁等三万多人,围攻徐州芝麻李起义军。9月,元丞相脱脱为取得战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也来到徐州。元军以优势兵力合攻徐州,红巾军虽然进行了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9月21日,徐州城破。元军进城后,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芝麻李虽然突围,但一个多月后,他又被俘,“械送京师,脱脱密令人就雄州杀之”。徐州失陷后,赵君用、彭早住率领余部奔潦州,往依孙德崖、郭子兴。脱脱令元将贾鲁与月哥察儿围攻濠州,红巾军合力坚守。至正十三年(1353年)5月,因主将贾鲁死,元兵退去。潦州解围后,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二人反客成主,郭子兴竟为其所制。随后,彭、赵二王又互相火并,战士多死,早住亦亡,起义军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布王三,原名王权,因曾为布商,故人称他为“布王三”。

至正十一年(1351年)11月,他在邓州(今河南邓县)起义,12月,攻占邓州、南阳(今属河南),号“北琐红军”。随后,又攻占唐州(今河南唐河)、嵩州(今河南嵩县)、汝州(今河南监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等城。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起义,攻占襄阳,杀元总管柴肃,号“南琐红军,随后,又攻占房州(今湖北房县)、归州(今湖北秭归南)、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峡州(今湖北宜昌)、荆门(今属湖北)等城。这两支红巾军主要活动于江汉流域,与刘福通的红巾军互为声援。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问3月开始,元朝统治者对布王三、孟马海为首的农民军也进行了大规模镇压,5月,答失巴都鲁攻陷襄阳,布王三被俘牺牲,北琐红军失败。北琐红军失败后,元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南琐红军,因寡不敌众,孟海马一再失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答失八都鲁攻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南琐红军失败。

至正十二年(1352午)2月,濠州(今安徽凤阳)定远富豪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郭子兴祖籍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后移居濠州,其父为术士,娶富户瞎女,家道日隆,至郭子兴辈,兄弟三人,已成为当地富豪。郭子兴“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1352年)

春,集结群众数千人,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濠州,并以濠州为根据地,不时攻打附近州县,成为淮水中游的一支重要反元武装力量。

另外,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郧县(今属湖北)有田端子起义;在陕西有金花娘子起义;在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有张虎山起义,聚众万余人;在邹乎县还有马子昭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泸州(今属四川)爆发了王世昌的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南海(今广东广州)有邵宗愚起义,并自称元帅,一度攻占南海城;至正十五年(1355年),东莞(今属广东)王成、陈仲玉起义。

这时,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湖广苗民起义,一度攻占常宁(今属湖南);钦州(今广西钦县)有僮族黄圣许起义,攻击钦州及灵山、安远二县;至正十四年(1354年),耒阳(今属湖南)瑶族人民起义,曾进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杀元万户许脱因等。这说明,各少数民族也不堪忍受元朝统治,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各族人民互相支持,并肩战斗,他们为推翻元朝黑暗统治都作出了贡献。

龙风政权领导的反元斗争

一、龙凤政权的建立

在河南行省战场上,当蒙古军被刘福通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两支地主武装却在这时崛起了,这就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的所谓“义兵”。察罕帖木儿,畏吾儿人,其曾祖于元初迁居中原,为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察罕帖木儿原为沈丘探马赤军。李思齐,信阳罗山(今属河南)人,为罗山县典史。罗山被红巾军攻占后,他们纠集地主子弟,组成“义军”,袭占罗山县城。元顺帝对其进行嘉奖,封察罕帖木儿为汝宁府(今河南汝南)达鲁花赤,李思齐知汝宁府。这两支地主武装专门与红巾军为敌,附近州县的地主恶少和散兵游勇,也纷纷投到他们部下,“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其人数很快扩大。他们不断袭击农民军,许多城镇也被他们占领,对刘福通红巾军造成很大威胁。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元顺帝又调兵遣将,“命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洪丑驴守御河南、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述律朵儿只守御潼关,宗卫扎牙失里守御兴元(今陕西汉中),陕西行省参知政事阿鲁温沙守御商州(今陕西商县),通政院使朵来守御山东……闰(正)月,……命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塔失帖木儿领元管陕西兵马,守御河南”,从各方面加强河南的兵力,以答失八都鲁、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等为机动部队,妄图对刘福诵进行大包围,消灭河南地区的红巾军。但是,刘福通并没有被元兵的气势凶凶所吓倒,他巧妙地运用兵力,声东击西,以少胜多,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

为了团结各地起义军和进一步粉碎元兵的围攻,同年2月,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由砀山(今属安徽)夹河迎至亳州(今安徽毫县),拥立为皇帝,又称“小明王”,建立了政权,国号宋,改元龙凤。“小明王”即白莲教宣传的“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意思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人们将会过上幸福的日子。龙凤政权在中央建立了中书省、枢察院、御史台和六部等政权机构,以韩林儿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刘六知枢密院事,拆鹿邑县(今属河南)太清宫材料修建宫阙。在地方上,随着农民军占领地区的扩大,还陆续建立了行中书省和府、县地方行政机构;军事方面逐步设立了行枢密院,下统各地的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等,上统于中央沤密院,军职则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等。

龙凤政权的建立,大大鼓舞了北方的农民起义军,各支队伍团结到“小明王”周围,向元朝统治发起了猛烈攻击。

二、北方红巾军的三路北伐

龙凤政权建立后,元朝统治者十分惊慌,立即从各方面调集军队加紧镇压。至正十五年(1355)6月,元顺帝又任命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统率太不花一应诸王藩将兵马,许以便宜行事”。9月,答失八都鲁进犯许州长葛(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与刘福通展开野战,结果元兵大败。答失八都鲁收拾残兵,退往中牟,立脚未稳,刘福通率轻骑劫营,又败,辎重尽为红巾军所夺,其子孛罗帖木儿,也为红巾军生俘。但不久,农民军遭到元将刘哈剌不花的伏击,损失很大,辎重尽失,孛罗帖木儿也乘机逃跑了。刘福通乃以攻为守,派红巾军将领赵明远率兵攻下嵩州(今河南嵩县)、汝州(今河南临汝)、洛阳,并由孟津渡过黄河,11月,北破怀庆(今河南沁阳),黄河之北震动。元顺帝急调察罕帖木儿防守河北,阻击红巾军,赵明远战败。12月,答失八都鲁向龙凤政权都城亳州,(今安徽毫县)进犯,刘福通在太康(今属河南)战败,元兵进围亳州,韩林儿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刘福通与答失八都鲁在亳州城下展开激战,“自己至酉,大战数合,答失八都鲁坠马,孛罗帖木儿扶令上马先还,自持弓矢连发以毙追者”,始得以逃命,红巾军大牲,元兵逃往陈留(今属河南),亳州转危为安。

亳州解围后,红巾军得以短暂的休整。刘福通看到河南元兵较多,为争取主动和分散元朝的兵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9月,刘福通作出战略上的重大决策:打到外线去,分兵三路北伐。首先派李武、崔德率领一支红巾军西攻陕西;11月,又派毛贵带兵攻入山东。经过一段试探性进攻,山东一路进展顺利,攻占大片地区,陕西一路也取得了不少战绩。于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6月,刘福通又派白不信、大刀傲、李喜喜等增援李武、崔德,西攻陕西;再派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等率领中路军北攻河北、山西一带。三路红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元政权发起了强大攻势,把农民战争推向了新高潮。

(一)西路军的战况

至正十六年9月,李武,崔德率兵西进,首先攻克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9月三日,大败元兵,杀参知政事述律杰,破潼关。5日,元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同知枢密院事定住集中兵力来争潼关,经过一场激战,潼关又为元兵夺去。潼关是西进陕西的通道,在所必争,十9日,李武、崔德败元守将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家奴,又夺回潼关。阿剌忒纳失里复引元兵来攻,红巾军哉败,潼关又失。潼关的反复争夺,战斗激烈,双方损失都很大,红巾军为保存力量,暂时撤退,再占陕州、虢州(今河南灵宝)。潼关争夺战,使元朝统治者大为不安,他们深怕红巾军进入陕西,元知枢密院事、节制河南诸军答失八都鲁,企图消灭这支红巾军于河南,乃急令察罕帖木儿,李思齐西援陕州。在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的反扑下,陕州、虢州相继失守,红巾军乃北渡黄河,攻取平陆(今山西乎陆东南)、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但不久又遭到尾追而来的察罕帖木儿的袭击,损失惨重。

至正十七年(1357年)2月,李武、崔德领导农民军进行休—整后,避开元兵主力,从武关攻入陕西,破商州(今陕西商县),夺取天险七盘山(今陕西蓝田南),进据蓝田(今属陕西),前锋直至霸上,已经到达奉元(今陕西西安市)近郊。又“分道掠同(今陕西大荔)、华(今陕西华县)诸州,三辅震恐”。元朝统治者没有料到红巾军的行动会这样迅速,陕西的官员慌了手脚,“汹惧无言”,不知所措,守臣王思诚乃致书察罕帖木儿求援。

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率兵自陕州入潼关,红巾军战败,攻取奉元的计划未能实现。李武、崔德率领红巾军走南山,退往兴元(今陕西汉中市)。

至正十七年(1357年)10月,白不信、大刀傲、李喜喜等率兵进入陕西,攻占兴元、凤翔。察罕帖木儿、李思齐来攻,红巾军失利,南下退入四川。不久,红巾军又出四川,进入陕西,攻占秦州(今甘肃天水)、陇州(今甘肃陇县),占领巩昌路(今甘肃陇西),包围凤翔,但不幸中察罕帖木儿的内外夹击之计,红巾军“大溃,自相践蹂、斩首数万级,伏尸百余里”,遭受严重损失。随后,李喜喜等率农民军残部南撤武昌,投奔陈友谅。李武,崔德等转战于陕,甘地区,至正二十年(1360年)曾一度攻占宁夏路(今宁夏银川)、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等地,但在元兵的不断围攻下,这支红巾军也日益衰弱,兵员得不到补充,粮食也很缺乏,处境十分困难。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5月,李武、崔德竟向李思齐投降了。

(二)东路军的战况

东路军是红巾军北伐的主力,其统帅为毛贵。毛贵原为徐州起义军赵君用的部下,至正十二年(1352年)9月,髓赵君用到濠州。至正十三年(1353年)6月,毛贵随赵君用离濠州,东攻盱眙(今属江苏)、泗州(今江苏盱眙北)一带,至正十六年(1356年)10月,赵君用攻破淮安路(今江苏淮安),杀镇南王孛罗普化,取得重大胜利。随后,龙凤政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以赵君用为行省平章,从此,毛贵成为龙风政权的将领。是年冬,毛贵奉命率军北伐。

至正十七年(1357年)2月,毛贵率起义军由海州(今江苏东海)入海,乘海船至山东半岛,27日攻下胶州(今山东胶州市)杀元佥抠密院事脱欢,3月12日,攻下莱州(今属山东),杀元山东宣尉副使释嘉纳。26日攻占军事重镇益都路(今山东青州市)、般阳路(今山东淄川),益王买努逃走。元朝统治者见山东形势紧急,乃调江淮行枢密院副使董抟霄为山东宣慰使,与元知枢密院事布兰奚一起率兵至山东,围攻红巾军,但均为毛贵击退。4月底,毛贵又攻下莒州(今山东莒县)、滨州(今属山东),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山东半岛大部分州县为红巾军占领。

髓后,毛贵又乘胜西进,“自南山来攻济南,望之两山皆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