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战争史
3127100000050

第50章 元末农民战争(4)

在红巾军的打击下,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裂,山东的一些地主武装纷纷向红巾军投降,如元朝防守黄河的义兵万户田丰,这年7月即向毛贵投诚,并挥兵攻占济宁路(今山东巨野)、东平路(今山东东平)、大名路(今河北大名)、东昌路(今山东聊城)等地,切断了元南北漕运通道——大运河。义兵千户余宝杀知枢密院事宝童,宣布起义,攻占棣州(今山东惠民)。至正十八年(1358年)2月29日,毛贵攻占济南,杀元守将爱的。至此,山东大部为红巾军占领,毛贵在山东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刘福通在河南的斗争。

为了进一步控制山东地区,龙凤政权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以毛贵为平章。为了把山东地区建设成农民军北伐的根据地,毛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其主要措施有:第一、政治上,派遣官员建立地方政权组织。同时,为了收揽人才,设“宾兴院”,大量录用愿意为龙凤政权服务的人员,“以姬宗周等分守诸路”;第二、经济上,大兴屯田,发展生产。当时粮食奇缺,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和保证军粮供应,毛贵“于莱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车百辆,以挽运粮储。官民田十止收二分,冬则陆运,夏则水运。”第三、军事上,置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加强设防,并在各地修建城池。据记载,平度州城、博兴县城、临朐县城、日照县城等,原皆残破不堪,毛贵组织人力进行重修,各城均高三丈,池宽一丈五六尺。通过上述措施,红巾军牢固地控制了山东地区。

至正十八年(1358年)2月底,毛贵由济南率兵继续北进。

进入河北地区后,首攻南皮,守将董抟霄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时已被提升为河南行省右丞,他还未来得及上任,便被毛贵北伐军包围于南皮县的魏家庄。困兽犹斗,这个双手沾满红巾军鲜血的家伙,虽已陷于绝境,但依然“拔剑督兵以战”,结果被红巾军乱枪刺死。随后,红巾军攻下清州(今河北青县)、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河间,据长芦镇。3月,毛贵“水陆并进,首尾相衔”,攻克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前锋直抵漷州(今北京市通县境内)的枣林,柳林,杀枢密副使达国珍,离大都(今北京)只有一百二十里了。面对长驱北进的红巾军,各州县官员“惊惶四散,毫无斗志”,有的狼狈逃跑,有的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战。

元朝中央也一片混乱,有主迁都蒙古草原者,有主“迁都关陕者”,有主顽抗者……元顺帝急诏各地勤王,调兵入卫大都。

北伐形势大好,红巾军本可以乘胜前进,直取大都,但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毛贵却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没有直取大都,而采取了“固蒂自全”的方针,结果贻误战机,给敌人提供了调兵遣将的时间。当元朝精兵由河南赶来时,形势便发生了逆转,红巾军在柳林作战失败,中路军又迟迟未到,在力量对比上,农民军处于劣势,毛贵感到力量不支,退回了山东。事后,元朝官僚李士赡心有余悸地说:若红巾军“举全齐之众,乘破们之势,谕拙速之机,捣我无备,鼓噪长驱,则胜败存亡未可知也。”战略上的保守,失去了战机,导致整个战局恶化。

毛贵退回山东,河北州县尽失。不幸事件又接踵而来,至正十九年(1359年)4月,赵君用在淮安为元兵所败后奔依毛贵,毛贵以礼相待,但赵君用为了夺取最高权力,竟用阴谋手段杀害了毛贵。毛贵被杀,使山东红巾军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并导致了红巾军内部的分裂。正在远征辽阳的毛贵部将续继祖听到毛贵—被害的消息后,怒火万丈,7月,从海道回师山东,杀赵君用于益都。从此,赵君用部与毛贵部之间互相仇杀,益都、济南一带,陷于红巾军内部互相攻杀的混乱之中。

山东红巾军的分裂和内部的混战,不仅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而且给元朝统治者提供了进窥山东的机会。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6月,元顺帝派察罕帖木儿率兵东犯,进攻山东红巾军,很快侵占冠州(今山东冠县)、东昌(今山东聊城)。8月,察罕帖木儿遣其子扩廓帖木儿及部将阎思孝、关保、虎林赤等率精锐五万自东阿(今属山东)南黄河上架浮桥,渡河攻东平,田丰部虹巾军二万人夺桥未成,元军得渡,长清失守,东平被围。察罕帖木儿“以田丰据山东久,军民服之,乃遣书谕以逆顺之理”,劝其投降,田丰见大势已去,竟投降了元朝。田丰降元后,升任山东行省平章,并大受奖赏。此后,田丰为先锋,又招降了驻守棣州的余宝、守东平的王士诚、守东昌的杨诚,“已而沿海登、莱、沂、密等皆降”,随即南陷太安,北陷济阳、章邱,进而包围济南。红巾军坚守济南三个月之久,后因叛徒刘硅降元,济南陷落。至此,山东大部地区为元兵占领,只剩下益都、莒州两座孤城,由毛贵部将陈猱头等坚守着。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6月,田丰、王士诚等又杀察罕帖木儿,重新投归红巾军,加强了益都的守卫力量。但是,山东地区的元兵已大量集结,在力量对比上大大超过了红巾军,再加以山东发生蝗灾,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这都为守卫益都带来了困难。为了摆脱困境,他们也曾向刘福通求援,但刘福通派出的两支授军在9月和11月都遭到元兵阻击,未能成功。这样,益都红巾军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坚守两个月后,元兵掘地而入,益都城失守了。田丰、王士诚被剖心处死,陈猱头等二十多位红巾军将领被押送大都杀害。关保也很快攻占莒州。至此,北伐东路军完全失败,山东又落入元兵之手。

(三)中路军的战况

北伐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即潘减)、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这支军队原归龙凤政权丞相盛文郁领导,主要在曹(今山东曹县)、濮(今山东鄄城一带)活动。至正十七年(1357年)9月,中路军北伐正式开始,他们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22日攻占陵川(今属山西),杀县尹张辅,26日攻下高平(今属山西)。闰9月,又占领潞州(今山西长治),指向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元顺帝令察罕帖木儿率兵东调防守冀宁。红巾军进攻冀宁受阻,乃暂时退兵进入太行山休整。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当时毛贵率东路军攻入河北,王士诚、续继祖等自益都出发,攻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杀总管王德贞;3月,王士诚破晋宁路(今山西临汾市),杀总管杜赛因不花,这些战役牵制了元兵,支援了中路军。中路军这时也再度出击,分兵攻取绛州(今山西新绛)、沁州(今山西沁县)、冀宁、大同(今属山西)等地,进展很快,形势大好。但是,由于毛贵的东路军未能直攻大都而退回山东。这样,云集大都周围的元兵便把矛头集中指向了中路红巾军。5月1日,察罕帖木儿派董克昌侵占冀宁,5月八日,关保败红巾军于高平。6月13日关先生、破头潘等攻陷辽州(今山西左权),虎林赤率兵李夺,关先生向西转移,再次攻克冀宁路。9月,关先生攻保定路,不克,乃西破完州(今河北完县)。中路军由于受到元兵阻击,不能与东路军会师,乃北攻大同、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地。10月,关先生、破头潘攻下大同后,进兵塞外,12月9日,攻破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烧毁其宫殿。上都是元朝皇帝夏天避暑的地方,每年要在这里住半年之久,是元朝北方的政治中心,建有华丽的宫殿。红巾军攻占上都,对蒙古统治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中路红巾军的胜利,鼓舞了草原上处在蒙古贵族统冶下的各族人民,汪古部人民曾发动武装起义,响应红巾军,蒙古贵族赵王马扎罕吓得“微服遁去”。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红巾军在上都停留7日后继续东进,攻破全宁路(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焚元鲁王宫府。13日,关先生、破头潘等又东破元辽阳行省省会所在地辽阳路(今属辽宁),杀懿州路(今辽宁阜新北)总管吕震。辽阳是元朝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红巾军攻占辽阳,震动了东北地区。元左丞相贺太平奏请元顺帝,愿以其子也先忽都为总兵大将军,领兵取辽阳,他以为“关先生、破头潘自晋、冀、西京历上都,军常无留行,其破辽阳必不能守,可以取辽阳,则其子功成。至则关、潘军日治战马,一无退意。也先忽都畏之,缩迹不前,竞溃而归。”腐败的元兵不战自溃。

同年2月22日,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红巾军将领致书高丽王,向他指出,红巾军:

“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梁,病者之遇药石,今令诸将严戒士卒,母得扰民,民之归化者附之,执迷旅拒者罪之。”明确表示要进军高丽,解救处于蒙元统治下的人民。当时,高丽的统治者恭愍王与蒙古皇室通婚,关系密切,是元朝皇帝的忠实代理人,他们对元末农民起义军极端仇视,并曾派遣军队助元朝镇压张士诚。因此,红巾军进军高丽,也是为了进一步打击元朝统治。红巾军以辽阳为基地,积极进行出兵高丽前的准备工作,同时还派出偏师,攻占广宁(今辽宁北镇),4月1日又攻下金州(今辽宁金县)等地。

11月29日,红巾军前锋三千余人渡过鸭绿江,大败高丽兵。12月八日,平章毛居敬率主力四万多人,“冰渡鸭绿江”,攻占义州(今朝鲜新义州),杀其剐使朱永世等。9日,攻下静州,杀都指挥使金元凤,又破麟州、铁州。28日,红巾军攻占西京(今朝鲜平壤市)。红巾军的胜利进军,使高丽统治者“中外汹惧,京城皆为走计。”但是,这支红巾军是孤军深入,远离了后方,既缺少后备支援,又不熟悉高丽的情况,故难以持久作战,因此,当高丽王调集大兵进行反扑时,这支红巾军便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红巾军在西京争夺战中失败,撤出西京,退屯龙罔、咸从一带。2月2日,高丽兵攻咸从,为红巾军击退。15日,高丽兵又来争咸从,红巾军杀开城知府辛富及将军李坚。红巾军损失亦重,大将沈剌、黄志善被俘,二万多人牺牲,红巾军退保甑山县,再败于古宣州,数百人战死,红巾军余部三百多人退回鸭绿江以西。3月,红巾军以战船七十多艘曾由海上进攻高丽西北沿海的丰州、凤州、黄州、安州一带,但均未得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10月20日,红巾军破头潘、沙刘二、关先生等十余万众再渡鸭绿江,攻朔州,11月,攻克抚州、安州,大败高丽兵,杀其上将军李荫、赵天柱,并发布檄文:“将兵百十万而东,其速迎降”,要高丽王尽快投降。高丽王度不能敌,南逃利川,24日红巾军攻占王京(今朝鲜开城)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高丽将安佑、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安遇庆、李寿龟、崔莹等率兵二十万反攻,17日进抵王京,18日攻城,红巾军力战,沙刘二、关先生战死,城破,破头潘率锁余众北道,渡过鸭绿江,返回辽阳。

高丽兵尾追,4月,红巾军在辽阳战败,破头潘被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中路军余部尚有万人,在左李的率领下,西攻上都,又为孛罗帖木儿所败,损失严重,无力再战,降元。中路军至此失败。

红巾军的三路北伐,前后坚持了六七年之久,最后都失败了。

其所以失败,首先是由于缺乏统一指挥,三支军队各自为战,不能互相配合,这就分散了力量,终于被敌各个击破。其次,三支军队远离后方,千里往返,信息难通,他们长期在外流动作战少除东路军外,都没有建立起根据地,没有后方的支持,这样的战争是难以持久的,要取得胜利也是很困难的。再者,红巾军内部某些将领的自相残杀和叛变投降活动,也大大削弱了红巾军自身的力量,从而促使了失败。例如,赵君用之杀毛贵,续继祖杀赵君用,以及李武、崔德的投降和田丰、王士诚等人的叛服无常,都给农民军带来极大的危害,加速了北伐的失败。

三路北伐虽然失败了,但给蒙元统治者的打击还是沉重的。

红巾军的三路北伐,渡过黄河,东到朝鲜,西到陕、甘、北出长城,在纵横数千里的范围内向元朝统治者展开了殊死搏斗,上都宫殿为红巾军焚毁,大都也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统治据点处在红巾军的包围之中,使元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有人竟发出了“国破将如之何?”的哀鸣。可见三路北伐对元朝统治者的打击是何等沉重。